伏筆就是在敘述、描寫的過程中,對將要在文中出現(xiàn)的與中心事件有必然聯(lián)系的人物、事件預先作出提示或暗示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其作用主要有:
1.前后照應,首尾圓合。前文埋下伏筆,后文照應,使文章結構更加完整緊湊,收到首尾圓合的完滿效果。
2.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埋下伏筆,設置懸念,使故事情節(jié)回環(huán)往復,一波三折,曲折動人,引人入勝。
3.推動情節(jié),引向深入。伏筆使文章由設置懸念到解開懸念,環(huán)環(huán)相扣,推動情節(jié),不斷發(fā)展,引向深入。
那么如何巧設伏筆呢?
1.預設事件。任何事物的發(fā)展,總會有一個誘因,往往前一事件構成后一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后一事件是前一事件發(fā)展的結果。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先寫學生會干事托辭檢查“我”的講義,然后寫匿名信事件,前后事件便有了一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另外文章中寫電影事件,為“我”離開仙臺和藤野先生埋下伏筆,交代了離開的緣由,“電影事件”成為“我”棄醫(yī)從文的重大轉折點。
2.預設景物。景物有一種暗示作用,通過景物描寫暗示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有一景物描寫:“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扎和施肥?!边@一描寫為后文寫爸爸去世埋下了伏筆。
3.預設細節(jié)。文中看似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描寫有時就是伏筆。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有一細節(jié)描寫:“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暗示爸爸病重。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蓖ㄟ^對韓麥爾先生服飾的細節(jié)描寫烘托一種不平常的氣氛,為“最后一課”埋下伏筆。
4.預設場面。場面描寫能夠渲染或緊張或輕松,或喜悅或悲傷的氣氛,也為后文埋下伏筆。如都德的《最后一課》寫小弗郎士上學途中,看到鎮(zhèn)公所布告牌前圍觀的人群,便為后文寫“最后一課”埋下伏筆。
【小試牛刀】
閱讀下面的選段,回答問題。
那年她14歲,要過年了,村里的伙伴們大都穿上了新衣服,常常聚在一起捉迷藏、放鞭炮,一個個興高采烈得跟找到食兒的麻雀似的。她因為沒有新衣服,就貓在家里不愿出去。她從未穿過新衣服,平時都是穿姐姐的舊衣服,長一片短一截的,不合體不說,衣服上凈是補丁摞補丁,爛了補,補了穿……她覺得特沒面子。聽著外面不時炸響的炮仗,以及伙伴們的歡聲笑語,她就斗膽對母親說,娘,我要新衣裳。母親就沉下臉,瘦削額頭上的皺紋簇成了結,滿是厚繭的手輕輕摩挲著她的頭,長嘆了一聲。母親默了許久,才一字一頓地說,好,娘給妮兒縫條褲子。這時,她苦巴巴的臉上才綻出燦爛的笑。母親拍了拍她的肩膀,啞著聲音說,妮兒,你要好好學習。她使勁點點頭,說放心吧娘,我會的。
第二天,母親就把攢下的一罐雞蛋帶到集上換回了一塊布。母親給她量了尺寸后,每天晚上就到隔壁二嬸家去做褲子,二嬸家有縫紉機。
大年三十早上,她還在被窩里賴著,母親就掂著一條褲子站在床前,笑吟吟地催她起來。那是一條用帆布(以前廠礦里的工作服布料,俗稱勞動布)做的褲子,這種布料耐磨,而且在農(nóng)村比較少見,當時誰穿有這種布料的衣服就跟現(xiàn)在擁有一部手機一樣趾高氣揚。因此,她興奮地嘿嘿直笑,忙從被窩鉆出來去穿棉褲棉祅,最后在娘的幫助下套上了那條褲子。
嘿,兩條褲腿上繡著四五朵向日葵的圖案。圖案的布料已經(jīng)褪了色,顯然是從舊衣服上裁下的,但圖案很好看。圖案的邊沿剪得一縷一縷的,像是向日葵盤的葉子,十分逼真。她就一派喜氣在臉、滋潤在心的感覺,覺得娘真行,娘不但會縫補丁,還會繡花。母親原以為她不滿意,見她如此高興,也就松了一口氣,滿是皺紋的臉上也開出了花。
——侯發(fā)山《母親的手藝》
最后一段中的“向日葵圖案”其實是母親做的補丁,文中作者早有伏筆,請找出,并給文章續(xù)寫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