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三隊 廣東肇慶526060)
廣東省廣寧縣禮洞金銀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
■李江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三隊 廣東肇慶526060)
禮洞金銀礦處于粵西云開隆起的北東端,吳川-四會斷裂帶的北西側,主體部分屬羅定-廣寧斷裂帶的北東段。在討論區(qū)域地質背景的基礎上對礦床地質特征進行了研究,對礦床成因作了簡要探討;認為北東與北西西斷裂帶的構造運動為成礦提供了動力背景,是尋找金礦的較大找礦前景和較大的礦產資源潛力。
禮洞金銀礦地質特征礦床成因羅定-廣寧斷裂帶
禮洞金銀礦區(qū)位于粵桂隆起的南東緣,吳川—四會斷裂帶的北西側,屬粵西云開隆起的北東部,即廣寧復試背斜,總體構造線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巖漿巖也特別發(fā)育,出露一套花崗質雜巖體,在該帶上分布著一系列金、鈮鉭、磷釔礦、稀土礦以及多金屬礦(床)點。
區(qū)域上出露的地層有: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泥盆紀、晚三疊紀及第四紀等;巖相建造特征,以淺海相的碎屑巖建造為主,碳酸鹽~含煤建造局部可見;震旦紀地層在區(qū)內分布最廣,厚度大,并發(fā)生了區(qū)域變質接觸變質,硅化、角巖化較為普遍。區(qū)內褶皺、斷裂構造發(fā)育,主體部分羅定—廣寧斷裂構造帶的北東段縱橫交錯,互相交接和改造,構成了一副錯綜復雜的構造圖象;其中以北東向斷裂最發(fā)育,成為本區(qū)的主要構造格架。區(qū)內巖漿巖非常發(fā)育,巖性上絕大部分為酸性—弱酸性侵入巖,巖體產出大部分為巖基或巖株,其次為各種巖脈。其形成時代有燕山、海西—印支、加里東期等三個主要構造旋回。
2.1地層
礦區(qū)內地層出露廣泛,主要為寒武紀(∈)和第四紀(Q)。寒武紀地層由下往上可分為牛角組(∈n):主要為灰黑色炭質板巖、淺灰色板巖、細粒石英砂巖、石英巖及云母石英角巖;高灘組(∈g):以變質細粒石英雜砂巖為主,夾石英粉砂巖、板巖,底部以一套巨厚層狀石英砂巖為標志與牛角組分界。
2.2構造
礦區(qū)位于廣寧復式背斜中,區(qū)內褶皺表現(xiàn)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由寒武紀牛角河組、高灘組組成,呈北東向展布,傾向北西,傾角8~30°。斷裂分布于羅定—廣寧斷裂帶中的連石—古水斷裂帶的西南端,該斷裂呈北東向展布,長度超過14km。已查明有北東向木格(F1)、古水斷裂(F2)和北西西向F4、F6、F8斷裂;其中以F4和F6斷裂最為發(fā)育,分布于帶頭塘—南門沖頂—牛坑一帶,呈“S”形展布,為本區(qū)主要的控礦構造。F4斷裂總體走向120°,北西段傾向南南西,傾角58~85°,南東段傾向北北東,傾角70~75°;F6斷裂位于F4北測,平行分布,北西段傾向北北東,傾角65~85°,南東段傾向南南西,傾角85°。
2.3巖漿巖
礦區(qū)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期閃長巖(δ):呈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長石、角閃石、透輝石、綠簾石及黑云母;細粒黑云母花崗巖(γ52(3))分布在夾石頂一帶以巖株狀出露,呈灰白色,細?;◢徑Y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為長石、石英及黑云母組成。區(qū)內發(fā)育大量中基性、酸性巖脈,計有花崗巖脈、石英脈、煌斑巖脈、石英閃長玢巖脈等。
3.1礦體特征
礦區(qū)圈定了V1-V5號礦體,其中V1、V2號礦體規(guī)模較大,礦化較連續(xù),為本區(qū)的主要研究對象。
V1金礦體產于F4斷裂北西段,發(fā)育于寒武紀牛角河組地層中,富集于+380標高以上破碎的灰黑色含炭質板巖中,已有地表槽探工程和硐探工程控制V1礦(化)體的延伸長度200m,厚度0.9~1.8m,呈北西西向展布,產狀:190~200°∠65~85°,經采樣分析Au:5.50×10-6~6.14×10-6,Ag:39.5×10-6~89.0×10-6,由褐鐵礦化、硅化碎裂巖、硅化巖組成,伴有強烈的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石英細脈、網脈發(fā)育。
V2金礦體產于F6斷裂中段,V1金礦體的北側,間距200m,平行排列,控制長約200m,厚度0.66~0.90m,產狀10~40°∠65~70°,由褐鐵礦化、硅化碎裂巖、硅化巖組成,伴有強烈的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石英細脈、網脈發(fā)育,含Au:1.08×10-6~27.72× 10-6,Ag:1.0×10-6~103.8×10-6,富集于+380標高以上破碎的灰黑色含炭質板巖和石英巖中。
3.2礦石的礦物組成及結構構造
礦石中金屬礦物比較簡單,主要有金、黃鐵礦,次為磁黃鐵礦、磁鐵礦、褐鐵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長石、黑云母及絹云母,石英呈灰白、棕黃色,呈大小不等的粒狀變晶集合體,多呈互相鑲嵌形態(tài),長石為更、中長石,呈半自型或長條狀。礦石結構主要有他形粒狀、鑲嵌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蜂窩狀、角礫狀、網脈狀構造。
3.3金的賦存狀態(tài)
礦石的金礦物為自然金,呈金黃色,成色較高,可達900左右;自然金形態(tài)多樣,大小不等,以細粒為主,粒徑0.01~0.03mm。金的賦存狀態(tài)主要為包裹金(包裹體為黑色的褐鐵礦或氧化鐵),其次為粒間金和裂隙金。粒間金見于石英巖中的石英顆粒間,裂隙金則見于巖石裂隙充填、交代的后期石英細脈的邊部或顆粒間。
3.4圍巖蝕變
區(qū)內圍巖蝕變比較發(fā)育,熱液蝕變受巖漿巖和斷裂等控制,呈線狀分布,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其中硅化與金礦化關系最密切,硅化的石英為白色塊狀和粒狀,礦化較弱,呈淺肉紅色及煙灰色金礦化較好。
(1)在北東、北西西斷裂的共同作用下,寒武紀地層產生脆性變形的構造裂隙,使礦源層的含金變質巖在構造作用下發(fā)生破碎,巖石裂隙發(fā)育,在炭質與砂巖層間產生虛脫空間,在動熱力、中基性巖漿熱液及地下熱水作用下,金元素隨發(fā)揮性組分的加入,受多次循環(huán)、活化、遷移而在適當?shù)牡厍蛭锢砘瘜W環(huán)境下富集、充填于碎裂巖內,形成蝕變碎裂巖金礦,在北西西向斷裂與北東向層間破碎帶交匯處形成富礦包。
(2)禮洞金礦是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礦體產狀、形態(tài)、規(guī)模嚴格受構造帶控制,北西西向斷裂為主要控礦和容礦構造,其次為炭質板巖與砂巖之間的層間破碎帶,控制了區(qū)內金礦的分布。含礦圍巖為寒武紀地層,巖石金豐度值為2.72ppb,其中炭質板巖含金達3.5ppb。
(1)斷裂變質帶是區(qū)域金礦的重要控礦構造,區(qū)內金礦明顯受北西西方向斷裂控制,特別是多組斷裂交叉部位是金礦成礦的有利地段。
(2)礦礦源層中含炭的板巖,當有含硫化物石英脈或與砂巖層間破碎帶帶出現(xiàn)硅化、黃鐵礦化時,往往有金礦化。
(3)與金礦有關的圍巖蝕變有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其中硅化與金礦化最密切,肉紅、煙灰色石英發(fā)育,預示良好的金礦化。
[1]李金剛.廣東省廣寧縣禮洞金銀礦普查報告.廣東省地質勘查局七一九地質大隊, 2009.1
[2]王斯亮,李新福.廣東省清新縣新洲金礦床西部地質普查報告.廣東高要河臺金礦, 2010.5
[3]覃慕陶,凌井生,王正云.粵西地區(qū)金成礦條件及遠景預測研究.廣東省地質礦產局七一九地質大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總公司礦產地質研究院,1994.8.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