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嫦
一、我為“習作”正名
我身邊的很多老師把小學生寫作文叫作“寫作”,這類叫法以年紀偏大的老師居多;大部分學校的課程表上也赫然印著鮮紅的 “作文”幾個字,我們這所師生人數(shù)有5000多的大型學校也不例外;教育局領導和學校領導也喜歡說“作文教學”或“作文講評”這些字眼。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2年級)把小學生寫作文稱為 “寫話”,即“寫自己想說的話”;第二學段(3—4年級)和第三學段(5—6)年級稱小學生寫作文為“習作”,即“通過習作,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和與人交流?!彼裕艺J為小學生寫作文應該稱為“習作”,只有到了第四學段(7—9年級)才能叫“寫作” 。幸運的是,我們湖南省藍山縣這兩年新上任的黃宏志主任專門負責全縣的語文教研工作,她和我的觀點完全一致。著名的小學語文專家朱作仁先生指出:“小學習作教學是一種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書面的習作訓練。所謂“初步的”,即以學習和掌握語文這一交際工具,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為直接的、啟蒙的目的。所謂“書面的”,即是一種書面表達,不是口頭表達。所謂“習作”,是指兒童的習作一般不涉及社會價值,即學生習作不是以向社會發(fā)表為目的。所以,小學作文習作的性質(zhì)是“練習”,小學習作教學的性質(zhì)是“訓練”。小學的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周圍的景物,關注身邊的人和發(fā)生的事,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二、合作中習作、活動中習作
(1)合作中習作。每帶一屆學生,從二年級起,我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完成“小組日記”——寫話。每一組只有一本日記本,組員每天輪流寫一則日記或一段話,也可以選擇一幅自己最喜歡的圖畫剪下來,張貼在本子上,看著插圖嘗試寫幾句話。不規(guī)定篇幅長短,兩三句話就行,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學生寫日記的同時,既能欣賞前一天同學寫的字和日記內(nèi)容,分享同學的快樂,分擔朋友的煩惱,又能找到自己和同學的差距。期末結束時,評選最佳“小組日記”,看哪一組的日記本保管得最好,比哪一組的字寫得最棒,評哪一組寫日記最認真?!靶〗M日記”不僅是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好方法,還是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徑。同時,對于大班額教學來說(我現(xiàn)在任教六年級,一年級時有95人。后來,因為“合格學?!彬炇眨瑤捉?jīng)擴班,現(xiàn)在的人數(shù)是80多人),“小組日記”既能減少教師作業(yè)批改量,又能有效掌握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久而久之,學生寫的日記字數(shù)來越多了,語句越寫越通順了,詞語和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了。學生的習作能力就在觀察、比較、借鑒和寫話中提高了。近期,我參加了湖南省小學語文教育部示范性教師工作培訓,在網(wǎng)絡研修中聽了上海師范大學周子房教授關于“寫作的學習和組織”的講課,我更加堅定了之前自己的“合作中習作”教學方法是具有極大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比如:描寫校園景物,一人寫校門、一人寫操場、一人寫教學樓、一人寫教室,之后一起討論每一段的過渡語,讓段落銜接自然,融為一體,最后擬定一個新穎搶眼的標題,一篇描寫校園風景的習作就成功出爐了。之后,各小組上臺展示匯報,學生互評優(yōu)劣,教師適時點撥小結。再比如,學習人物情緒描寫時,喜怒哀樂,小組成員每個人寫一種不同的情緒和神態(tài),先小組成員互相評價,指出優(yōu)點和缺點稍作修改,再全班交流,評選出“最佳習作組”獎。從事小學語文教學25年,我的“合作中習作”教學法日臻完善,備受學生歡迎。早在1999年,我就代表藍山縣參加永州市的習作教學比武,執(zhí)教四年級的《寫一種水果》。課堂上,我采用了“合作中習作”法,四人小組先選擇一種最喜歡吃的水果,小組內(nèi)先說水果的外形(形狀和大?。?、顏色、味道、吃法,然后每人選擇其中之一寫下來,最后一起疏通語句把各個自然段完美地銜接好。我的教學在“合作”與“展示”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效果非常好,得到了評課領導的好評。
(2)活動中習作。許多學生提起習作就頭疼,咬筆桿子、冥思苦想,卻苦于沒有生活經(jīng)驗,我的“活動中習作”教學法能有效解決學生習作時無話可說、胡編亂造、思想缺乏等問題?!盎顒又辛曌鳌弊畲蟮牧咙c是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進來,以活動的方式開展習作教學。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純的習作技法講解模式。課外活動是習作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必須經(jīng)常舉行豐富有趣的語文課外活動:課外閱讀、多種形式練筆、辦不同主題的手抄報報、開展形式多樣的知識競賽和文體比賽、參與環(huán)境調(diào)查與社會問題調(diào)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素材,培養(yǎng)學生善于用文字記錄自己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達自己獨特的童心。活動指導與習作教學同步進行,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融合。
(3)拓寬習作類型。今后,我會結合教學進度和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完善自己的習作教學。中低年級時,積極為學生搭建形式多樣的寫話平臺,比如看圖寫話、想象寫話、活動寫話、堅持寫“循環(huán)日記”。高年級時,千方百計豐富學生習作類型,比如改寫、 擴寫 、縮寫、 續(xù)寫、 補寫、 仿寫等。小學習作方法的指導,應該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講究一個“滲透”,滲透到學生的習作實踐活動中去,滲透到學生的習作內(nèi)容中去。
三、重視習作講評,享受習作快樂
講評是習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卻常常被語文教師忽視。講評環(huán)節(jié)實施得好,對提高學生習作水平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那么,怎樣才能正確有效地進行習作講評呢?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習作講評課的要求,我認為應注重講評形式的改變,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評語要有啟發(fā)性、激勵性,能讓學生樹立習作的自信心,讓學生從批語中讀出老師對他們的鼓勵。管建剛習作教學主張“發(fā)表意識”,所以堅持辦了10多年《班級作文周報》。我沒有他那么有恒心,也不像他那么有干勁,但是我十分重視習作講評,學生也十分期待習作講評課:學生打好草稿后,有時,我請習作選材有新意的學生在“作者之椅”上朗讀自己的習作,或供其他學生借鑒,或讓學生們評價這篇習作的亮點在哪里,哪兒還可以改進;有時,我會對全班學生習作中與眾不同的開頭、素材、美詞佳句和結尾進行歸類,并設置“魅力題目獎”“鳳頭獎”“豬肚獎”“豹尾獎”“美詞佳句獎”;有時,我會充分利用展示臺,或請優(yōu)秀習作的作者上臺朗讀,或讓全班學生一起修改問題習作(此類習作的作者從來不公布);每一個學期經(jīng)師生共同認定為“優(yōu)秀習作”的作者一定會親自抄在班級刊物《文趣》上……上述做法的目的是點燃學生的習作欲望,讓喜歡習作的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它給人以“高峰體驗”,會影響學生一生,促使學生想在發(fā)表的平臺上對話。2015年上期,我選擇五年級下冊《童年趣事》上了一堂習作講評課,受到全校領導和語文老師的一致好評,這一堂錄像課在永州市榮獲一等獎,并送往湖南省參賽。
我想,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不應該只把力量都放在“指導”學生如何習作上,至少應當分出一半力量來研究如何激發(fā)和永葆學生的習作熱情,培養(yǎng)學生善于用語言文字記錄自己內(nèi)心的良好習慣。
(作者單位:湖南省藍山縣第一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