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魯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蒙古語衛(wèi)視《藝術檔案》欄目特別尋訪
朝魯
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2011年6月26日《藝術檔案》開播,這是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蒙古語衛(wèi)視頻道推出的一檔全方位展示蒙古族藝術人才才華的綜合性欄目。截至2015年6月26日,已播出200期,許多蒙古族藝術家,通過這一欄目表達了他們對藝術的看法,講述了他們的成長過程。
為了記錄下這一值得紀念的時刻,在臺領導和頻道負責人的要求和指導下,《藝術檔案》欄目組積極行動起來,策劃了一組特別節(jié)目。以實際行動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所做的“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基層,到人民群眾中去,向人民學習,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部長烏蘭在全國省部級宣傳部部長會議上“關于在內(nèi)蒙古文藝界貫徹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發(fā)言。
《藝術檔案》特別節(jié)目邀請曾在欄目中做客的藝術家去基層演出,與基層農(nóng)牧民近距離接觸,豐富農(nóng)牧民的生活并指導其文藝活動。同時,藝術家可以獲取創(chuàng)作素材,吸取基層經(jīng)驗,豐富創(chuàng)作,達到繁榮演藝的目的。欄目組在全區(qū)確定了四個尋訪活動點。
2015年4月20日清晨,攝制組從呼和浩特市出發(fā),穿過八百里河套和茫茫戈壁,經(jīng)過兩天的行程,來到了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所在地——達來庫布鎮(zhèn)。4月23日,藝術家們陸續(xù)來到達來庫布鎮(zhèn)與欄目組會合。欄目組與藝術家同行,來到曾產(chǎn)生過眾多歌唱家的搖籃——溫特高勒。自入春以來,一直滴雨未下的這里,或許是約定,或許是巧合,這里竟下起了蒙蒙細雨。這是溫特高勒牧民為遠道而來的歌唱家們獻上的愛的供奉,也是朝朝暮暮想念著戈壁牧民們的歌唱家們?yōu)樗麄儙淼母事栋伞?/p>
參加《藝術檔案》欄目200期特別節(jié)目尋訪活動的,有從溫特高勒走出去的國家級文化傳承人、終生歌手巴達瑪,國家一級演員、歌唱家、舞蹈家、表演家占布拉,歌唱家蒙根其其格和在蒙古族中享有盛譽的明星瑪西、滿都拉圖、巴彥那木爾、白玉花,還有從雪域高原青海趕來的被稱為“雪域布谷”的旭仁其木格。額濟納戈壁寬廣無比,遠眺會“丟掉”眼睛。一年之計在于春,盡管牧活兒繁忙,牧民們一聽說在《藝術檔案》欄目上見過的歌唱家們要來家鄉(xiāng)獻藝,他們騎著摩托車或開著汽車,從幾十甚至上百公里以外,沿著顛簸、塵土飛揚的戈壁路趕來。他們滿臉塵土,饑腸嚕嚕,透過他們的眼神,可以看出他們的異常興奮。有一家三口,早晨五點從家里出發(fā),趕在十點半前來到演出現(xiàn)場,他們的嘎查長替他們一再求請我們“再等等”,才使他們趕上看演出。他們到來后,用濕毛巾簡單地擦拭了一下臉,趕緊從背包里拿出蒙古袍換上,坐下來看演出。在看演出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地鼓掌。待演出結束后,他們又拿出哈達,敬獻給每一位歌唱家,與他們合影,為親眼目睹了喜愛的歌唱家的演出而興奮不已。
為了了解居住在邊境上的牧民的生活,在結束了溫特高勒的演出后,我們驅(qū)車來到了八十歲高齡的孟根其其格老人家里。老人挨個兒吻了主持人和歌唱家,請我們坐在她身邊。她激動地說:“老天爺真是格外開恩,能給我這么一個守著戈壁的人,一個能見上只是從電視上才能看到的藝術家們的機會,難道這真是前世修來的福?真是應驗了那句名言:只要活著就能金碗喝水。在這青黃不接,冷暖不定的春季里,見到這么多藝術家來到戈壁演出,在我一生是頭一次。太讓人高興了!”她老淚縱橫、聲音梗咽。當我們結束了簡單的演出和采訪要出發(fā)時,她慌了神兒,不知所措道:“這就要走啦?這么快?能不能住一夜再走?”她握著歌唱家們的手舍不得放,待我們上車,不能自抑地痛哭著縮留在地上。坐在車上的我們也不禁潸然淚下。
我們帶藝術家來這里演出采訪后,在這里必將留下無盡熱議的話題:無論是牧民還是干部,所說的同樣的一句話就是,電視臺組織這么多歌唱家,選這么一個干旱季節(jié),來我們牧區(qū),深入牧民家和蘇木嘎查慰問演出,真是難得,也很不易?,F(xiàn)在,國家強盛了,黨的政策也越來越好了。只可惜,演出太短。如果再來,希望多帶一些節(jié)目和演員過來。是啊,我們是做過帶更多演員和節(jié)目下來的計劃來著,可是受制于經(jīng)費和報酬,沒有做到。沒有報酬,甭說我們帶著這么多演員,一路顛簸,來這人煙稀少的戈壁荒灘,在勁風塵沙中演出啦,就是在城市完美舞臺上演出恐怕也沒有幾個人愿意。我們理解,此次這批歌唱家之所以愿意接受我們的邀請,支持我們的巡訪,完全是出于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牧民,回報他們的自覺性的。
尋訪的第二站是享有“文化巴林”之稱的赤峰市巴林右旗。從這里曾走出過阿·敖德斯爾、巴·布林貝赫、哈·丹畢嘉樂森、那·賽喜雅拉圖等,為國家和民族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幾十位文學家。
巴林右旗的演出現(xiàn)場設在蒙古文學奠基者之一、著名詩人巴·布林貝赫的家鄉(xiāng)——巴彥塔拉蘇木塔本毛都嘎查。旗委旗政府領導、社會人士和來自遠近的牧民一百多人齊聚這里。柔聲歌手烏云畢力格、電聲歌手烏日雅、民間藝術組合照樂沁,以及作家、詩人、說書人、文化人和青少年,通過這次演出盡展各自才華,觀眾報以雷鳴般掌聲為之喝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烏云畢力格、烏日雅二人的歌唱出了大家的心聲,全場觀眾齊聲合唱。觀眾一再要求烏云畢力格演唱《家鄉(xiāng)的影子》,在反復演唱了5遍才后觀眾才得到了滿足。烏云畢力格、烏日雅二人來巴林右旗演出多次,然而,在嘎查點上與牧民近距離演出還是頭一次。
啟幕于著名詩人巴·布林貝赫家鄉(xiāng)、追溯名人足跡成長起來的幾代農(nóng)牧民和文人干部等參加的演出,在觀眾熱烈的歡呼聲中圓滿收場。這是《藝術檔案》欄目特別尋訪在第二站——巴林右旗的真實寫照。
從巴林右旗一直向東,朝著曾產(chǎn)生過聞名遐邇的胡琴手、潮爾手、烏力格爾和好來寶藝人的通遼市扎魯特旗駛去。在扎魯特我們選了兩個演出點。其中之一是著名胡琴手帕杰的故鄉(xiāng)——巴雅爾圖胡少鎮(zhèn)都布欣嘎查。我們事先計劃好讓帕杰的孫子、著名胡琴手、好來寶表演藝術家——拉西敖思爾帶路去都布欣嘎查。到了扎魯特旗后,直奔拉西敖思爾的家。老人在家里早已做好準備,只等出發(fā)。我們始料不及的是,原本要拿到都布欣嘎查作為序幕演出的好來寶《迎賓頌》,待我們剛剛進他家落座,拉西敖思爾老師就拿起胡琴唱上了。蒙古族就是這樣耿直、善良又誠實的人。在途中,他不斷地給我們指認帕杰大師居住過的蒙古包基盤、祭祀的山巒敖包、馳騁過的草原、拜師學藝經(jīng)過的寺廟,還演唱了大師曾創(chuàng)作傳唱的歌曲等,使我們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這次與我們有內(nèi)蒙古藝術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朝魯和烏云,內(nèi)蒙古師大音樂學院教師、歌手扎拉嘎夫和斯琴畢力格,內(nèi)大藝術學院教師馬頭琴手納·呼格吉樂圖,以及在家扎魯特小有名氣的烏力格爾和好來寶演員等二十多人。他們聽了拉西敖思爾老師講的這些經(jīng)典故事,難以抑制內(nèi)心的激動,唱起了帕杰創(chuàng)作的敘事歌《白虎哥哥》。這首敘事歌,我們也曾聽過、唱過無數(shù)遍,但是在作者的家鄉(xiāng)聽這首歌,那才真叫“別有一番情趣”。一路歌聲,一路典故,不知不覺中來到了都布欣嘎查。我們在當?shù)厝罕姷囊黄瑲g呼聲中走下車來。穿著能夠充分展示扎魯特風格的棕色花邊長衫,足有八十歲高齡的帕杰大師最小的兒子帶著大家前來迎接我們。持續(xù)一個多小時的演出在群眾熱烈的掌聲中落幕。演出結束后,群眾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紛紛表示:“沒想到只是從電視上才能看到的歌唱家們來我們這兒演出。好事啊,黨的恩情浩大哦!”九十歲高齡的溫乎爾老人在現(xiàn)場對記者激動地說:“從大城市來了這么多歌手、胡琴手為我們基層牧民演出,這是頭一次,演出真精彩。活著真好,能看上夢都夢不來的東西。這是習主席的關懷!”她的一席話引來全場陣陣掌聲。
結束了在都布新嘎查的演出,我們馬不停蹄地趕往毛依罕的故鄉(xiāng)——烏力吉木仁蘇木毛都嘎查。途中經(jīng)過了《格薩爾傳》中出現(xiàn)過的嘎達筍山。此山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高聳,但其黝黑的尖頂?shù)故怯袔追窒嘞瘛T偻白弑闶莻鞒诿窀柚械奈魇妨值募亦l(xiāng),我們一路唱著《西束梅林》前行。愿為了蒙古族奮不顧身去戰(zhàn)斗的西束梅林在天之靈聽到我們的歌聲后感到欣慰。為我們帶路去烏力吉木仁蘇木的是著名好來寶表演藝術家毛依罕的重孫、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教師、馬頭琴演奏家納·呼格吉樂圖。音樂這種細胞,是一門有極強遺傳基因的藝術。呼格吉樂圖的父親也曾是有名的民間藝人,擅長胡琴、烏力格爾、好來寶和歌唱。呼格吉樂圖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和天賦,轉學了四胡,由此涉足了專業(yè)藝術之路。
家鄉(xiāng)父老聽說呼格吉樂圖要來,自發(fā)地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我們原計劃是以蘇木前方的沙漠作為前景,以北面屹立的群山作為演出背景。可惜,草原大風無情地刮走了我們的計劃,我們也只好在嘎查院內(nèi)搞一場簡單的演出了。演出即將結束時,有幾名婦女從莊稼地里直接坐上馬車匆匆趕來,可還是來晚了。她們因為沒能及時趕來看上演出而感到萬分惋惜。見此狀,演員們毫無猶豫地再次登臺,為她們來了一場專場演出。那幾名婦女高興得不知說什么好。我們猜想,這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nèi)在這里廣為言傳的佳話。
從那里出發(fā),我們趕到了毛依罕現(xiàn)健在的唯一徒弟毛虎爾查干老人的家里。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是,老人似乎與這些胡琴樂器在一起生活,滿屋子的胡琴,高音四胡、低音四胡應有盡有。老人為我們說唱了一段贊美師傅的好來寶。他用十幾年的時間,專門整理翻譯了師傅毛依罕的多部烏力格爾與好來寶。對于沒上過一天學,一直從事莊稼營生的他來說,自學漢文,搞蒙譯漢的工作,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他拿出已經(jīng)譯好了的手稿給我們看。他想把這些作品出版成書,可是囊中羞澀,至今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同行的四胡手薩日娜為了撫慰老人之心,轉為他演奏了一首《歡樂草原》作為回敬禮。看著后繼有人,老人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祝愿毛虎爾查干老人出書愿望早一天得以實現(xiàn),以滿足期待拜讀它的讀者們的渴求。于是我們《藝術檔案》欄目特別尋訪第三站的活動,到此圓滿收場。
我們的第四站選在了通遼市科左后旗烏拉鎮(zhèn)雙虎爾山麓下的查干淖爾湖畔。
《藝術檔案》欄目刊播200期特別尋訪活動,盡管是組織了一些曾上過欄目并接受過采訪的藝人們,下到偏僻的農(nóng)村牧區(qū)慰問演出,但是我們還是注意了每一站演出的演員不重復這一細節(jié)。所以,這次演出團由通遼歌舞團著名三弦演奏家貢森扎布,通遼科爾沁職業(yè)學院教師、四胡演奏家努勒瑪扎布,呼和浩特歌舞團歌手敖登高娃,工作生活在北京的“梅林組合”以及科左后旗烏蘭牧騎,烏拉鎮(zhèn)農(nóng)牧民藝術隊等組成。烏拉鎮(zhèn)的“烏拉”是指雙虎爾山。這里也是清朝時期愛國英雄曾格林沁的故鄉(xiāng)。民歌中出現(xiàn)的達那巴拉是雙虎爾山北麓一個叫做“吉勒圖村”的人。這里因烏力格爾、好來寶和出快馬而遠近聞名。人們知道了這是我們《藝術檔案》欄目200期尋訪演出的最后一站,趕來觀看演出的人多達400多。有些人們抱著與來自自治區(qū)和通遼的大腕們同臺演出的愿望而來,可是非常遺憾,由于時間緊迫,他們大部分節(jié)目沒能得到登臺的機會。不過,由此可以看出,這里人們是多么的熱愛原生態(tài)藝術。這說明,他們對原生態(tài)藝術的傳承意識、創(chuàng)作意識是多么的強烈,發(fā)揚光大的決心是多么的大。我們也看出,人民文藝的傳承發(fā)展,不僅是幾個人的事,也不僅限于幾名專業(yè)人員范圍,而是基于全體民眾對她的熱愛、鐘情和極力升華、全心負責的心理和行為之上的。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這是人民文藝必將發(fā)展的光明未來。在現(xiàn)場,我們采訪了許多農(nóng)牧民,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豎起大拇指,給予我們這次尋訪活動以高度評價,一再表示發(fā)自肺腑的感激,他們感謝黨的英明政策,并希望我們今后多辦此類有益于人民的活動。系列節(jié)目播出后,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他們紛紛打來電話或發(fā)來短信、微信,高度贊揚我們的節(jié)目是為人民服好務并突出了人民性,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文藝工作者就應該下到基層來為人民服務。我們欄目也希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能夠經(jīng)常深入基層,深入農(nóng)牧民當中,多創(chuàng)作展示反映人民群眾生產(chǎn)生活的鮮活的好作品來,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我們也深深地感到并給出評價,我們?yōu)樾麄鼽h的方針政策,喚醒更多的人去體驗今天美好的生活而做好了媒體橋梁紐帶的作用。
在這里,我們特意向那些為我們《藝術檔案》開播200期特別尋訪,不計報酬、不辭辛苦,擠出時間,遠行下到農(nóng)村牧區(qū),把精品送給人民群眾的蒙古長調(diào)民歌傳承人、終生歌手巴達瑪;國家一級演員、歌唱家、舞蹈家占布拉;通遼市歌舞團三弦演奏家貢森扎布;通遼市科爾沁藝術職業(yè)學院教師、著名四胡演奏家努力瑪扎布;著名胡琴手拉西敖斯爾,柔聲歌唱家烏云畢力格;內(nèi)蒙古歌舞劇院歌唱家朝魯;還有歌唱家蒙根其其格、情歌王瑪西、長調(diào)歌手烏云、內(nèi)大藝術學院教師,馬頭琴手納·呼格吉勒圖;內(nèi)蒙古師大音樂學院教師、歌唱家扎拉嘎夫、滿都拉圖、斯琴畢力格;著名歌手巴音那木爾、烏日雅、白玉花;雪域高原歌手“布谷鳥”旭仁其木格和呼市歌舞團歌手敖登高娃、北京《梅林組合》、民間藝術《朱臘琴組合》,以及額濟納旗、巴林右旗、扎魯特旗、科左后旗烏蘭牧騎全體演員和蘇木鎮(zhèn)嘎查歌手、舞手、好來寶手、詩人、胡琴手、潮爾沁手致以深深的謝意!也感謝給予我們工作指導的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和蒙古語衛(wèi)視頻道領導。感謝給予我們工作大力支持的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赤峰市巴林右旗、通遼市扎魯特旗和科左后旗及其蘇木鎮(zhèn)嘎查村的領導和熱心參與我們節(jié)目的所有人!
我們的工作也許有許多不足和遺憾,我們將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給予我們的肯定和支持!
蒙譯漢翻譯:阿日濱賀希格原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副臺長
責任編輯:王學敏
作者簡介:朝魯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播音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