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嘉為(北美華文作家協(xié)會,美國 休斯敦 77077)
?
“保釣”運動對劉大任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
姚嘉為
(北美華文作家協(xié)會,美國 休斯敦 77077)
摘 要:作家劉大任因積極投入20世紀70年代的北美留學生保衛(wèi)釣魚島運動而影響其之后的人生走向的,他最終在文學寫作中尋到安身立命所在。劉大任的小說除了反思中國知識分子參與社會政治的歷史經(jīng)驗之外,還表現(xiàn)離亂憂患中的人生與人性。他的散文評論等亦見深厚功力。
關(guān)鍵詞:劉大任;保釣運動;《遠方有風雷》;《浮游群落》;運動文學;園林文學
引文格式:姚嘉為.“保釣”運動對劉大任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3(2):50-54.
1970年,美國宣布將釣魚島作為琉球行政管轄權(quán)的一部分歸還日本,引發(fā)了海內(nèi)外的保衛(wèi)釣魚島運動(以下簡稱“釣運”或“保釣”),尤以北美地區(qū)為烈。這一愛國運動如野火燎原,燃燒各校園,留學生們組織讀書會、舉辦國是座談會、在六大城市同步舉行示威游行,刻鋼板油印的“保釣”刊物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1971年3月,五百多位學人與留學生上書總統(tǒng);4月10日四千余人在華盛頓舉行的總示威把“釣運”推向了最高潮;5月4日前后,各校園舉辦“五四”紀念活動,留學生把“釣運”稱為“海外的五四運動”。
1971年9月在密歇根安娜堡舉行的第二次全美國是大會①安娜堡全美國是大會是北美保釣運動左右派分裂之始,自此保釣運動轉(zhuǎn)向中國統(tǒng)一運動。大會于1971年9月3日至5日在密歇根安娜堡舉行,由密歇根大學保釣分會主辦。美、加兩地437人與會,半數(shù)為臺灣留學生,余為香港與東南亞留學生。大會通過五項決議:1.反對任何“兩個中國”及“一中一臺”的陰謀;2.外國勢力必須從中國領(lǐng)土(包括釣魚島)及領(lǐng)海撤出;3.臺灣是中國領(lǐng)土的一部分,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nèi)政問題,應(yīng)由中國人民(包括臺灣人民)自行解決;4.反對出賣中國領(lǐng)土主權(quán)的任何集團;5.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合法代表中國人民的政府。上,通過了一項五點聲明,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體中國人唯一合法的政府”。左右派正式分裂,中間派退出,右派另組“全美中國同學反共愛國聯(lián)盟”,左派轉(zhuǎn)為統(tǒng)一中國運動。此后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急遽變化—大陸進入聯(lián)合國、尼克松訪問大陸等,保釣運動逐漸煙消云散。
“釣運”發(fā)生前,劉大任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下簡稱“伯克利”)的政治學博士生,正埋首圖書館研究20世紀40年代的香港《華商報》,準備以中國民主同盟中知識分子參政的慘敗經(jīng)驗為題,寫博士論文。“釣運”來了,他的研究室成了“保釣”總部,他從文學青年變成“保釣”領(lǐng)袖。
1970年8月,“釣運”萌芽之初,劉大任、郭松棻、唐文標等人在伯克利組織讀書會,關(guān)心釣魚島問題。同年12月召開第一次“保釣”座談,由劉大任主持;次年1月29日舊金山的“保釣”示威,由他帶頭;3月間,學人與留學生聯(lián)名上書總統(tǒng)的請愿信,由劉大任起草;4月10日華盛頓的總示威,劉大任代表伯克利,專程前往參加。
當年在伯克利的一位友人這樣描述當時的劉大任:“他是第二度出國,年紀比我們大幾歲,主修政治,政治理論的素養(yǎng)比我們高,文筆好,充滿愛國的熱情,很容易就成了領(lǐng)袖人物、柏克萊①即“伯克利”—編者注。的對外聯(lián)絡(luò)中心。他的政治意識高于社會意識,思想覺悟高。早年在臺灣時,和一群有理想,有強烈民族感情,對現(xiàn)實不滿,對前途感到彷徨苦悶的年輕人,包括陳映真在內(nèi),一起辦讀書會,辦《筆匯》《劇場》《文學季刊》等雜志。他對于當時的白色恐怖早有認識,來到柏克萊,目睹美國校園的反戰(zhàn)活動,“釣運”一來,苦悶便找到了出口。”②筆者2008年對當年的保釣人士劉虛心的訪談。
“保釣”風流云散后,一百多位“釣運”人士進入聯(lián)合國,擔任翻譯的人最多,也有在其他部門服務(wù)的。后來有些人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執(zhí)教,但絕大部分留在海外,自找生路。有些人生活安定后,到大陸去振興教育、濟貧,如滋根基金會。劉大任感嘆道:“受‘釣運’影響的只有一點力量在臺灣,從事社運,辦社會大學,從事社會工作,還有工運。但是影響力非常微弱,只回去了十幾二十人,其他的力量都沒回去?!雹酃P者2008年在紐約州劉大任府上的專訪。
投入“釣運”后,劉大任七八個月沒去見指導(dǎo)教授,獎學金被取消了,馬上面臨學業(yè)難以為繼的現(xiàn)實問題,這時傳來了聯(lián)合國招考外語翻譯人才的消息。
1972年中共代表團進入聯(lián)合國,由于第一代的外交官不諳外文—當時在“文革”期間,外語人才都被打入了“牛棚”,于是由聯(lián)合國出面在歐美招考中國代表團的翻譯人員。由于不希望招進國民黨的人,周恩來便找“保釣”分子幫忙,說:“國際斗爭的第一線,愛國學生一定要去!”劉大任當時沒有獎學金,但仍在伯克利當講師,生活勉強過得去。中共代表團到紐約后,找“保釣”分子通過私人關(guān)系找人報考。按照聯(lián)合國的規(guī)定,職員必須持有會員國的有效護照,臺灣已非聯(lián)合國會員國,臺灣來的人本沒有資格應(yīng)考,但中共代表團幫助他們通過各大學“保釣”行動委員會征召和推薦報名應(yīng)考,劉大任覺得不支持就是不愛國,便去報考。
他說:“講師不當了,博士也不要了,去聯(lián)合國做翻譯,都是為了國際斗爭第一線!”④同③。
1974年他到大陸參觀訪問,感覺到了與自己想象的差距。1976年聯(lián)合國在非洲成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他申請外放非洲,開始考慮安身立命的問題。
劉大任于1956年考進臺灣大學法律系,兩年后轉(zhuǎn)哲學系,比白先勇高一級,彼此并不熟。1960年左右,他替尉天驄的《筆匯》寫譯介文章,同時開始創(chuàng)作,發(fā)表短篇《大落袋》《逃亡》,散文《月亮烘著寂寞的夜》,新詩《溶》,作品風格虛無、前衛(wèi)。
1962年他到夏威夷大學擔任研究員,結(jié)識邱剛健?;嘏_后,與邱剛健、黃華成、陳映真、陳耀圻、莊靈等合辦《劇場》雜志。他與邱合譯的劇本《等待戈多》在耕莘文教院演出,轟動一時。后來他和陳映真離開《劇場》,與尉天驄合辦《文學季刊》,主張創(chuàng)作應(yīng)與臺灣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在《文學季刊》發(fā)表“斜陽”系列第一篇短篇小說《落日照大旗》后,劉大任前往伯克利留學,繼續(xù)寫表現(xiàn)臺灣社會各階層的“斜陽”系列,以及開始寫海外華人的“昆蟲”系列,繼續(xù)在《文學季刊》發(fā)表作品。1970年結(jié)集出版第一本作品集《紅土印象》[1]。
楊牧評論劉大任這時期的作品充滿感性和情緒,人物有思想,敢突破,血氣旺,隱約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為了哲學上的‘存在’,便將自己髹漆上一層慘綠的顏色”[2]242。小說主題撼人,風格有詩的密度,“濃郁處有一種鄉(xiāng)愁的醇味,輕淡時獨見淺淺的懊悔”[2]242。
好友尉天驄說,20世紀60年代的劉大任聰明浪漫,思想前衛(wèi),有點沖動,有點苦悶。沒料到,他到伯克利留學,“釣運”一來,脫胎換骨,成了領(lǐng)袖人物,也因此身列黑名單,十余年不能回臺灣。①筆者2009年在臺北對尉天驄的訪問。
1970年代末,劉大任決定回歸文學。在《赤道歸來》②此文收入同名文集《赤道歸來》。一文中,他自述心路歷程。非洲兩年,洗盡人事鉛華、政治污染,塵封已久的文學細胞又復(fù)活了。他調(diào)整生活狀態(tài),“從一個政治的血性參與者,變成一個冷眼的觀察者;從一個文學上的逃兵,先逐步恢復(fù)文學散兵游勇的地位,再繼續(xù)向前”[3]。
1980年代起,劉大任迸發(fā)了驚人的創(chuàng)作能量,以一年至少一本書的速度,出版長篇小說《浮游群落》,短篇小說集《晚風習習》《杜鵑啼血》《秋陽似酒》《落日照大旗》,運動文學《果嶺上下》《強悍而美麗》,園林文學《園林內(nèi)外》,散文與雜文集《無夢時代》《走出神話國》《赤道歸來》《神話的破滅》《紐約眼》等。
最初,劉大任的作品遭人議論,說他忽左忽右。劉大任便想換個筆名,后來他覺得這些無謂的干擾終歸是暫時的。無論小說人物出現(xiàn)在何種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中,將來總有一天,都將還原為他們的本質(zhì)—人。
長篇小說《浮游群落》,寫20世紀60年代中期臺灣一個知識分子圈的故事,他們的騷動不安和理想是苦悶的時代環(huán)境的縮影[4]。短篇小說《杜鵑啼血》,反映原本來自兩岸四地參加“釣運”的人在“保釣”之后的處境。作品層次繁復(fù),文筆銳利,有歷史的感喟、理論的思辯、輕微的嘲諷。劉大任通過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內(nèi)心的掙扎。[5]
1990年,《晚風習習》獲“時報文學獎”海外地區(qū)“推薦獎”。劉大任以半寫實半小說的拼圖方式,還原父親為一個平凡的、有七情六欲、不完美卻真實的形象,雖不言情而親情躍然紙上。“很多人以為是我的自傳,其實不是,主要是寫我看到的父親那一代?!盵6]2008年他重拾小說之筆,創(chuàng)作中篇《細雨霏霏》[7],是《晚風習習》的姊妹篇,寫上一代的女性,用到他母親的一些故事。③《晚風習習》與《細雨霏霏》兩個中篇一并收入2009年出版的《晚風細雨》一書中。
王德威在這兩部作品中看到了罪與贖,父母之間無情卻更有情的擔待和義氣。借著悼念父母親,在理性的窮途末路與超理性的雷殛電閃間的曖昧領(lǐng)域,對上一代有了更包容的觀察?!都氂牿窙]有《晚風習習》的凌厲,但創(chuàng)痛仍在,冷冽的風格依舊,字里行間的深情依舊。[8]
近年來,劉大任的寫作以雜文為主,自謂寫雜文是“不想深入小說世界又不愿在世態(tài)的表層淺嘗即止的情境下寫出來的東西”[9]8,題材寬廣,園林、運動、環(huán)境、文化、歷史、政治,無所不談。他的寫作基本信條是“不談玄,不妄想前身后世,不抒情,不高雅”[9]8。他的雜文有獨立見解,不媚俗,富于批判精神,學養(yǎng)豐富,在被他稱為“情愫關(guān)愛的天下”[9]7的當今散文世界中,獨樹一幟。字里行間的家國情懷、對歷史真相的追求、理想主義的色彩,隱然上承“五四”。他說自己走的路是“兩周之間,散文受周作人啟發(fā),小說受周樹人(魯迅)影響”④筆者2008年在紐約州劉大任府上的專訪。。
他的園林文學與運動文學開啟了臺灣文壇的新文類。張讓讀《園林內(nèi)外》,謂處處可見作者深厚的園藝修養(yǎng),但真正讓她心動的卻在花草之外,“當他以宏觀的角度直述自己的園藝哲學,或意外飛來一個有如鋒刃出鞘的神句時……多少透露了美學品味和人生滄桑”[10]。
劉大任擅長運動,喜看體育節(jié)目。從《江嘉良臨陣》開始,他寫了一系列運動文學作品,結(jié)集出版《強悍而美麗》,開啟了臺灣運動文學的先河。
劉大任是全方位的作家,曾辦雜志和報紙,在21世紀之交一度有機會回臺灣媒體工作,卻放棄了。
《蘋果日報》在臺灣創(chuàng)刊時,需要一位總主筆,董橋問劉大任的意愿。劉大任覺得擔任總主筆能站在臺灣新聞媒體的第一線,但又不是總編輯或采訪主任,可以保持自由之身。他的想法是組織一個筆桿團,負責社論與專論,找學有專長的人寫政治與經(jīng)濟,每星期上兩三次班,平日在家寫稿。試刊時,他去參加流水作業(yè),發(fā)現(xiàn)沒有社論和專論,只有幾個專欄,和他想象的不同,他認為不適合,就退出了。此事反映了1980年代以來臺港報業(yè)生態(tài)的劇烈變化。
《壹周刊》的專欄,劉大任堅持寫下來了,從創(chuàng)刊號起,每周寫一篇,從未間斷,無論寫什么,都很受尊重,一字不改。他每天第一件事是去買一份《世界日報》,然后上網(wǎng)。電視他看臺灣的TVBS 和大陸的CCTV-4,關(guān)心兩岸的發(fā)展,也看很多相關(guān)的書籍。
“釣運”發(fā)生近四十年后,劉大任終于在2009年發(fā)表“保釣”小說《遠方有風雷》[11]。從第二代的角度切入,追溯“保釣”的歷史、左翼小組的運作,呈現(xiàn)兩者間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讀者或可從中看到劉大任的“保釣”身影,但他并非在寫自己,而是回顧海峽兩岸六十年來被人遺忘的一段歷史。書中的主角不是“我”,不是“母親”,也不是“父親”,而是“小組”。多年來他鉆研國共歷史,得出的結(jié)論是:“小組”是共產(chǎn)黨打敗國民黨致勝的關(guān)鍵。書名《遠方有風雷》即指這種系統(tǒng)的影響力之大,無遠弗屆。
他說這部小說讀起來“可能硬了一點”,希望讀者看成是歷史的敘述,而非只是文學①筆者2008年在紐約州劉大任府上的專訪。。這本小說的敘述方式,反映了他的文學主張—作家要在小說中呈現(xiàn)社會歷史的脈絡(luò)。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說,劉大任從左翼寫“保釣”,拉高到更具歷史普遍性的角度,是一種境界上的新探索,也是肯定每個人一步一腳印的痕跡。小說里的“公道”是隱喻,要還保釣一個公道。[11]225-235
1960年代劉大任在臺灣,主修哲學,寫小說,辦雜志,私下看左派禁書,是苦悶的文學青年,作品受到現(xiàn)代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影響,充滿虛無前衛(wèi)的色彩。
他在伯克利念書時,成為“釣運”左翼代表人物,專寫政治文章。“釣運”結(jié)束后,人生改道,列身黑名單,到聯(lián)合國當翻譯,十余年回不了臺灣,小說被禁。外放非洲后,決定回歸文學。
最受評家青睞的小說《浮游群落》是他在非洲時寫的。最初構(gòu)想的是三部曲:第一部寫1960年代臺北一群年輕人的騷動和迷惘,第二部寫“保釣”。后來因許多當事人還在,便擱下了。
2009年的《浮游群落》新版后記中,劉大任說,他在非洲寫第一部曲,不但無法準確回憶1960年代的臺北,更難培養(yǎng)情緒,寫作過程中,不斷播放臺語歌曲《港都夜雨》營造氣氛[4]382,讀來有一種飄泊無奈的感傷?!陡∮稳郝洹返拿\頗為坎坷,最初在香港左派雜志和紐約華文刊物上連載,后來在臺灣冒著被查禁的危險,在黨外刊物《亞洲人》刊出。在臺灣第一次出版劉大任的書時,出版社負責人還被警備總部約談。
劉大任寫了不少雜文回憶“保釣”,但“保釣”小說到2009年才問世。《遠方有風雷》和當初《浮游群落》第二部曲的構(gòu)想完全不同,人物也不一樣。他以偵探推理的手法,抽絲剝繭,從三個角度,還原四十年前的歷史,橫跨六十年的歷史時空。這部冷凝嚴肅的作品,讀來不會令人熱血沸騰,倒像冷眼看政治與歷史。
四十年的時空變化,激情不再,文學的表現(xiàn)手法也變了。劉大任以歷史長河的文學觀建構(gòu)小說,展現(xiàn)了國共對立造成的國家分裂及其深遠影響。他曾有機會回臺灣擔任媒體總主筆,卻因媒體生態(tài)與他的理念不同而作罷,寧可守著北美的園林寫文章。這是否意味著,幾十年長居他鄉(xiāng),他終究落地生根了?
對政治沒興趣,只對政治理想有興趣的劉大任,為民族主義的理想投身“釣運”,這個運動卻讓他失去了實現(xiàn)理想的機會。熱血青年的愛國夢、社會改革的抱負,俱往矣。他退隱園林,以文學之筆誠實批判,關(guān)心故國。他的文學園圃,如同他的園林一樣,優(yōu)美深邃,生機無限。
參考文獻:
[1] 劉大任.紅土印象[M].臺北:志文出版社,1970.
[2] 楊牧.劉大任集[M].臺北:前衛(wèi)出版社,1993.
[3] 劉大任.赤道歸來[M]//劉大任.赤道歸來.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15.
[4] 劉大任.浮游群落[M].臺北: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
[5] 劉大任.杜鵑啼血[M].臺北:洪范書店有限公司,1990.
[6] 劉大任.晚風習習[M].臺北:洪范書店有限公司,1990.
[7] 劉大任.細雨霏霏[M]//劉大任.晚風細雨.臺北: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
[8] 王德威.我的父親母親—《晚風習習》《細雨霏霏》[J].聯(lián)合文學,2008(8):71.
[9] 劉大任.薩伐旅[M].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2.
[10] 張讓.美麗而不強悍[N].聯(lián)合報,2006-05-14(E5).
[11] 劉大任.遠方有風雷[M].臺北: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0.
(責任編輯:時 新)
The Influences of the Defending Diaoyu Islands Movement on Liu Daren’s Literary Works
YAO Jiawei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 Houston 77077, USA)
Abstract:Liu Daren is a writer whose course of life was changed due to hi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to the Defending Diaoyu Islands Movement waged by the Chinese students in North America in the 1970s.Liu’s pursuits of life were finally settled in literary creation.Liu Daren’s novels depict the life and humanity in dislocation and hardships in addition to his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participation into social politics.Liu’s essay reviews also embody his profound literary insights and abilities.
Key words:Liu Daren; Defending Diaoyu Islands Movement; Yuan Fang You Feng Lei; Fu You Qun Luo; movement literature; garden literature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7931(2016)02-0050-05
DOI:10.16217/j.cnki.szxbsk.2016.02.010
收稿日期:2015-11-15
作者簡介:姚嘉為(1951—),女,臺灣臺中人,北美華文作家協(xié)會副會長暨網(wǎng)站期刊主編,碩士,研究方向:北美華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