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俏俏
(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論艾青詩歌中的“憂郁”
侯俏俏
(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南 信陽464000)
艾青詩歌的靈魂在于“憂郁”的詩緒,在體會和感悟到人民生活的痛苦時表現(xiàn)出的悲憫和憂郁的氣氛,從而成就了“艾青式憂郁”。這種憂郁常常通過她特有的詩歌意象、凄苦的意境、沉郁的語言表達出來,寄托了詩人對祖國、人民的同情和憐憫。
艾青;詩歌;憂郁;意象;意境;語言
艾青作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詩人,以自己所處的世界潮流、民族傳統(tǒng)以及自身的個人氣質(zhì)的交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詩歌風格。憂郁,是一種詩緒,它貫穿于艾青的詩作之中,也是艾青詩歌中特有憂郁美。
意象是“意”和“象”兩方面的結(jié)合,“意”指作者主觀的思想情感,“象”指客觀的社會生活及自然萬物,所以“意象應(yīng)該是借助于具體外物、運用比興手法所表達的一種作者的情思”。[1]86這種憂郁就寄托在詩中所出現(xiàn)的意象身上。
1.1憂郁的“灰色”意象
艾青寫詩時注重情感的表達,強調(diào)主觀情感對感受的滲入,并將二者融合起來,加以多方面的聯(lián)想,便創(chuàng)作出鮮明又具有廣闊象征意義的意象。這種感情的抒發(fā),是運用豐富多彩的意象來表現(xiàn)的。詩人自己的所思所感通過寄予意象身上來傳達作家意圖,但其詩中的意象又有自己的特性,以暗淡陰冷的灰色意象來寄托自己的感情和詩緒。
如在《手推車》中,詩人形象的勾勒出這樣一幅圖畫,在陰冷荒涼的氣氛下與之相對應(yīng)的冬季的瑟瑟發(fā)抖,鮮明形象的刻畫出中國大地的現(xiàn)實寫照。詩中詮釋了陰暗環(huán)境的灰色意象,陰暗的蒼穹,干枯的小河,黃沙飛舞,滿地是荒涼和頹敗。這些意象都是蒙上了一種詩人的憂郁美的灰色。這些暗淡陰冷的灰色意象傳達了國家民族的艱難困苦,也渲染了詩人的憂郁與絕望。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太悲哀了的老婦”、“寒冷的指爪”、“昏黃的油燈”、“破爛的烏篷船”,更是一種凄涼寒冷的意境?!侗狈健防锔亲屓嗣倾と唬罕狈蕉就饷嬉黄幕臎龊皖j敗的景象,作者的內(nèi)心是充滿了憂郁和失望的。北方的民族已經(jīng)失去了“生命的綠色”,從此沒有了養(yǎng)育和滋潤生命的淵源,并且塞外風沙肆虐,黃沙、荒漠、破舊的村莊、干枯的小河、頹垣與荒冢,在黃沙中苦苦掙扎的人們,疲倦的驢子,枯干了的河岸等一組黯淡、陰涼、憂郁、衰敗的意象,一幅戰(zhàn)爭籠罩下北方民族的殘垣斷壁景象。既是對當時社會真實情況的寫照,又是作者情感飽滿的流露,對處在水深火熱的中國民族的同情和憐憫。這種感情,沒有直接表達,而是通過可感的灰色意象暗示出來,憂郁之情更耐人尋味。
1.2憂郁的土地意象
土地意象是艾青詩歌的中心,在土地意象里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觀察與認識,凝聚了詩人本身的思想和情感。憂郁的灰色土地意象,更是作者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勞動人民的最深沉的愛,以及對他們命運的關(guān)注與探索。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中,“土地”遭受著暴風雨的打擊,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然而這畢竟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即使死了也要“腐爛在土地里面”,灰色的情感顯而易見。但詩人的憂郁之中滲透了愛國主義精神:我的祖國雖然貧窮落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心中郁結(jié)著過多的“憂郁”,然而這畢竟是生我養(yǎng)我的祖國。即使為他痛苦到死,也不愿意離開這土地。這土地意象深藏著的正是詩人對災(zāi)難中的人民與受難的祖國一份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赤子之愛,它使艾青詩歌獲得了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生命力。正是艾青的詩歌,使土地意象獲得了具有民族精神特質(zhì),又具有審美性特征的獨到的藝術(shù)美的品質(zhì)。①詩人除了對飽含愛國主義的土地意象的憂郁外,還淋漓盡致的對自己身邊的農(nóng)民親人的憂郁的土地意象的刻畫。《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整首詩和大地融為一體,把“大堰河”化身為自己的母親,以為勤勞、平凡、純潔、善良的形象。對大堰河不幸中訴說著憂郁,同時也是對大地的感慨和憂郁。從詩中我們看到的是深深的憂郁,從母親的不幸的訴說中飽含憂郁,對大地母親的贊美中飽含憂郁,以及表達了對大地母親的熱愛。在《農(nóng)夫》更是深刻的描寫了農(nóng)民生活在這悲涼凄苦的土地上的窘?jīng)r,詩人將農(nóng)夫與土地深深的融為一體,突出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黑暗真實的情況,他把自己的悲憫寄托在社會最低層的最樸實最真誠的農(nóng)民身上。農(nóng)民的臉是“土地的顏色”,身上發(fā)出的是“土地的氣息”,兩腳踏在“土地里”,農(nóng)民的陰郁“如土地”,不說話也“像土地”,愚蠢、固執(zhí)與不馴服“更像土地”,也只有農(nóng)民才是真正的愛著“土地”。土地是多災(zāi)多難得,是滿目瘡痍的、遍體傷痕的,它是危難之中的國家與民族的象征,也是農(nóng)民的象征,詩人以滿懷的憂郁表達了對農(nóng)民的同情。詩人將個人的痛苦與歡樂,融合入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里,以人民的憂患苦難為自己的憂患苦難,他的憂郁和迷惘,他的熱切而急迫的探索,都以祖國和人民利益為根本。
艾青通過這些詩中暗淡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憂郁,是與社會現(xiàn)實的苦難同行的,是一種真實的橫梗在心頭無法言說的情感,這種憂郁的情思滲透在詩行中,耐人尋味。
在艾青的詩歌中,總是將眾多的意象組合在一起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這種組合疊加的意象便賦予了詩歌鮮明立體的意境。艾青的意境有兩種基調(diào):
2.1寒冷的意境
艾青的詩中大多是皚皚白雪、黑暗的夜晚、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樹木、陰郁的天幕、寒冷的沙漠風等一些景象,給人內(nèi)心的悲涼和寒冷。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寒冷的意象才塑造出這種冷冰冰的意境,同時也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忠實于思考。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我們看到在冰天雪地里艱難的前行的人們,他們冒著嚴寒和內(nèi)心的悲涼依舊掙扎著向前走,多重的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天寒地凍、寒流襲人的悲苦、肅殺的意境。這首詩無不呈現(xiàn)出凄慘的戰(zhàn)亂景象,悲劇的社會現(xiàn)實使詩人的一顆憂郁的心更加憂郁,引起了他更深的寒冷的震顫。艾青在《詩論》里說“叫一個生活在這個年代的忠實的靈魂不憂郁,這猶如叫一個輾轉(zhuǎn)在泥色的夢里的農(nóng)夫不憂郁,是一樣的屬于天真的一種奢侈?!盵2]43艾青表現(xiàn)的是那個時代的色彩,那個戰(zhàn)亂的社會,現(xiàn)實的社會,給人民帶來了無限的災(zāi)難。這個時代怎能讓作者不憂郁呢?作者悲哀的呼聲,便產(chǎn)生了一種孤寂沉悶之感,我們不能不為這種單調(diào)貧乏的生活氣氛所感染。這首詩正是這種典型的艾青式的感情基調(diào)和氣質(zhì)的體現(xiàn)。作者關(guān)注著勞苦大眾,并把自己的命運同廣大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他的憂郁并不是給詩歌增添了哀怨,而是熱切的思慮,不是退讓,而是積極的準備?!侗狈健分酗L沙肆虐的塞外,黃沙飛舞,漸漸的吹走了滋潤生命的綠色,這座城市變成了殘垣斷壁,一片的枯黃、慘敗、頹廢的氣氛,“寒冷”的心境便涌上心頭,扼殺了人們的希望,凍結(jié)了北方的活力。到處都是寒冷、蕭條、頹敗,既是對現(xiàn)實狀況的真實再現(xiàn),又是詩人對祖國人民和時代的思考與關(guān)懷。艾青看到這中景象深深的刺痛內(nèi)心,憂郁之感油然而生。同時也是對祖國人民的熱愛之情。《魚化石》中我們看到過去多么活潑和旺盛精力的活魚,“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可是不幸遇到“火山”和“地震”,而“失去了自由,被埋進了灰塵”。雖然是簡單明了的幾句話,但是卻包含了作者深深的情感。曾經(jīng)的活波變成了一動不動,曾經(jīng)的自由也消失殆盡,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現(xiàn)實和民族民運的感嘆和憐憫。
作者是在含淚的微笑中飽含著感情的淚水的墨汁來寫的。他從魚化石中獲得了從親生經(jīng)歷的特殊體驗中所總結(jié)的慘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②用樸素平凡的語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魚化石的形象和詩人心中的思緒撞擊,使詩人思緒震顫。人們越讀越會悟出詩人在寫魚化石的痛苦和災(zāi)難的同時,也將自己和千千萬萬的人們,在時代的浪潮里被沉埋的景象,躍然紙上。通過這魚化石的寒冷、深沉的意象表達了一種凄涼、悲哀的感情,同時詩人心中的憂郁也融進了這魚化石中。內(nèi)層的哲理達到了只能深深地去領(lǐng)味,而不能言傳的境界。
2.2衰敗的意境
詩人通常也會用荒蕪的田畝、枯死的野草、土黃暗赫的土地、簡陋卑微的田野、佝僂的老人、陰郁的蒼穹等意象構(gòu)成一種衰敗、頹廢的畫面,由此來表達自己的憂郁和對時代和民族的同情和關(guān)注。
《曠野》:詩人描寫了一幅凄苦、貧瘠的田園景象,“薄霧在迷蒙著”,“灰黃”的道路,“狼藉”的土地、“荒蕪”的田畝,“枯死”的野草,“腐爛的禾根”、“一片土黃”與焦茶的顏色的混合”還有“披著白霜”的“稀疏的綠色”,所描繪的都被蒙上一層陰郁灰暗的色彩,真實地表現(xiàn)了廣大農(nóng)村的“衰敗”,來傳達詩人的感受、情緒和意念,并激發(fā)讀者與之產(chǎn)生共鳴。③人民在經(jīng)歷戰(zhàn)亂后的衰敗、頹廢,艱難的生活著,過著貧窮落后的日子。詩人更能更能體會到了這種苦難,深深的渲染了自己的憂郁情緒,自己更是和這些勞苦民眾深深的融在了一起。
《冬天的池沼》中整首詩都是深沉悲涼的基調(diào)。詩人寫出這么破敗、肅殺、冷寂的冬天,其實他是希望這這種衰敗的景象的改變,更襯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憂郁。它用一種比喻的寫法,把蕭瑟的冬天比作頹廢、蕭條、冷寂的老人,單純而明了,更能觸動人心。“老人的心”,“老人的眼”,“老人的發(fā)”,由點到面,整首詩的形象渾然一體,一幅蒼涼的感覺。冬天的池沼太蒼涼,太悲哀了,渲染了作者的憂郁情感。
《荒涼》中給人呈現(xiàn)的就是山上沒有書樹、地上沒有草、河里沒有水、人的眼睛里沒有眼淚,這樣清瘦的語言更使人感到猶豫之感油然而生。詩歌簡短、明了,意象鮮明生動,卻給人更大的震動。這么簡短的描述、刻畫,給人寒冷、靜寂、荒涼、蕭條的一幅圖景,看似簡單的意象,卻蘊含的巨大的意蘊:作者看到這動蕩不安,荒涼頹廢的中華民族和勞苦大眾,內(nèi)心感到異常的荒涼、寒冷、憂郁。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愛國之情,對民族和廣大勞苦大眾的同情和憐憫,把自己和他們?nèi)跒橐惑w,深沉的表達了作者的憂郁之情。詩人的憂郁詩緒更是衰敗、蒼涼、頹廢的表現(xiàn)。
艾青詩之根須是深置于時代的土壤里的,看到了“披上了土色的憂郁”的村莊、山坡、河岸與荒冢,詩人沒法不憂郁,他的憂郁表現(xiàn)出他對現(xiàn)實比別人有更深一層的思考,他的憂郁來自于占據(jù)了貧窮土地的深厚的熱愛和對著土地上貧苦農(nóng)民的深切關(guān)懷。詩人從這貧窮、苦難、死亡的交織中表達出了蘊藏著深沉的憂國憂民,熱愛祖國人民的憂郁情緒。
語言是詩人情感表達的載體。艾青正是運用了冷峻的詞匯和激憤的語言充分完整的表達了內(nèi)心的憂郁之情,并且也讓人為之動容,融為一體。
3.1冷色的詞匯
在艾青詩作中,通常語言是冷色的、焦慮的、憂郁的。
3.1.1描繪聲、色、光的詞匯是冷色的:
聲:他是用來歌唱祖國的聲音是嘶啞的,他的詩不說“耀眼的光芒”,而說“難遮掩的光芒”(《太陽(之二)》);不說“焦灼的期待”,而說“無限困乏的期待”(《春》);不說(手推車發(fā)出)“刺耳的尖音”,而說“使天彎痙攣的尖音”(《手推車》);不說“為理想所鼓舞”,而說“為理想而痛苦”(《給太陽》);不說“輕快的獨木船”,而說“飄著香氣的獨木船”(《少年行》)。他的語言是從心窩里吐出的,具有沉甸甸的分量,不容讀者的眼光匆匆劃過。這些聲音給人帶來的是沉思、焦慮、憂郁。在(《曠野》)中靜靜的大地“悲哀而曠達,辛苦而貧困”,雖然“沒有什么聲音,一切都好像被霧窒息了”。但此時無聲勝有聲,他那種無聲的曠野,越是讓人倍感人民的苦難和祖國的災(zāi)難。更加襯托了詩人發(fā)出了對祖國悲哀惋惜的嘶啞的哀嚎。
色:在艾青詩中的土地意象為了表達憂郁的情緒,常用陰郁的黑、灰、藍等冷色調(diào)渲染,形成強烈地視覺效果,最終取得富有個人特色的詩歌藝術(shù)生命力。這在《獻給鄉(xiāng)村的詩》里,在描寫鄉(xiāng)村的貧窮時,詩人用了“烏黑”、“枯黃”、“灰黃”、“焦紅”等顏色,顏色彼此之間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另外,艾青的顏色和詩歌主題之間的配置也很和諧的,而且所有顏色在指向該詩所表現(xiàn)的舊中國鄉(xiāng)村貧窮落后封閉停滯的思想主題又有一致性,顏色總體偏暗,情感指向陰沉,與詩人的思想情緒非常吻合。還有詩人把《大堰河—我的母親》中把大堰河所有這些品質(zhì)和“我”因此而表現(xiàn)出來的對她的“愛”和“敬”等“情感價值”,詩人是把它濃縮在“紫色”這一特定的色彩里表現(xiàn)出來的,“紫色的靈魂”,詩人就認為是“美麗的靈魂”。透過這種陰冷的色調(diào),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卻是它的凝重、憂郁和凄寒。
光:光,是色的反映,既是對自然光、色的敏感感受,更滲透了詩人內(nèi)心的沉重與無望?!稌缫啊罚骸盎尹S而曲折的道路”,和道路旁的“烏黑而干燥的田畝”,并且“田野已荒蕪了”,有一種灰白而混濁、茫然而莫測的“霧”的籠罩……”所有的描寫都被統(tǒng)一在總的調(diào)子之中,被迷蒙的薄霧染上了一層陰郁灰暗的色彩,就是這短短的幾句就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一片黯淡蕭條的村莊,這個氣氛是陰暗憂郁的,能把讀者深深的融入詩中。
艾青詩里的聲、色、光,是為了充分變達憂郁情感的形式美的體現(xiàn),充分的表現(xiàn)出陰暗、蕭瑟、寒冷的氛圍,這種冷色調(diào)的表現(xiàn)與作者陰沉的情感十分吻合。
3.1.2表達情感的詞匯是冷色的:
艾青詩歌中許多詞匯一般都用冷色調(diào)的詞匯來描述悲哀、不幸、苦難。
如《北方》詩人用一些“呼嘯”、“恐怖”、“掃蕩”、“黯淡”、“灰黃”、“荒漠”、“寒風”、“頹垣”、“荒?!?、“憂郁”、“孤獨”、“困苦”、“悲哀”、“疲乏”、“痛苦”、“寂寞”等冷色調(diào)的詞語,描寫的是在民族大災(zāi)難的年月,充分的展示出中國人民被迫流亡的一幅形象畫,詩人猶如握著鋒利的刀,鮮明、有力地為我們刻出了寓民族災(zāi)難于北方曠野的衰頹,悲涼,驚恐,陰郁的風景,那是多么令人心悸而又難忘懷的一幕。全詩中都是一些表達情感的冷色調(diào)詞匯,給人一種陰冷和荒蕪的失望感,也滲透著詩人深深的憂郁詩緒。
3.2冷峻而激憤的語言
在艾青的詩作中,看似平淡簡單的幾句話,但充滿了作者波濤洶涌的情感,深深表達了對民族衰敗的激憤,對社會的現(xiàn)狀無能為力的悲哀。語言都飽含了作者激憤濃烈的感情,簡潔犀利,顯現(xiàn)出冷峻的特色?!堆a衣婦》:雖然只是平淡普通的話語,蘊涵著作者內(nèi)心憤激的情感。通過戰(zhàn)亂時代的一個小小角落,路邊的補衣婦的行為,深深刺痛每一個人們的內(nèi)心,讓人們對那個戰(zhàn)亂的時代有切身的體會,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國家的災(zāi)難、人民的困苦都以活生生的畫面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艾青詩歌中的憂郁是時代情緒、民族傳統(tǒng)、西方文化影響與個人自身氣質(zhì)的一種契合和融會貫通。同時也滲透著詩人對祖國、人民極其深沉的愛,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狀況的重視和思考。
注釋:
①王澤龍.走向融合與開放:艾青詩歌意象藝術(shù)的探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02-107.
②黃才良.艾青詩歌的抒情特色[J].名作欣賞,2010(15): 127-129.
③張景蘭.彩色的詩——論艾青詩歌中的色彩描寫[J].淮海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2):55-58.
④李妮.色彩與情感:艾青詩歌中的“色彩體系”及其憂郁詩風的表現(xiàn)[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76-81.
⑤張林杰.艾青:現(xiàn)代敏感性、角色意識與風格色調(diào)[J].長江學術(shù),2015(2):67-73.
[1]劉峰杰.文學批評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6.
[2]艾青.艾青全集·詩論[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43.
On“Melancholy”of Ai Qing’s Poet ry
HouQiaoqi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and Literatur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Henan464000)
“Blue”is the soul of Aiqing’s poet ry.He reveals his int rinsic sadness,melancholy in the feel ing and expressing people’s suf fering so as to achieve“Ai Qing Melancholy”.This kind of Melancholy is of ten expressed by poet ry intention,bit terness of ar tistic conception and foul language.It contains thepoet’s symphathyand compassion to themother land and people.
Ai Qing;Peot ry;Intention;Conception;Language
I207.25
A
1672-2094(2016)04-0078-04
2016-04-30
侯俏俏(1992-),女,河南南陽人,信陽師范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周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