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兩篇文章可以看出,人們對“猴”的感情可謂褒貶不一。不過,要說到猴界的一位大明星,卻是人見人愛。他是誰呢?
頑皮淘氣,好奇心強,聰明伶俐,又擅長模仿,猴子是動物中最像人的,所以很多人都愿意相信人是猴子進化來的。除了在十二生肖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的“猴文化”也歷史悠久。
歷史悠久的“猴戲”
猴戲,是漢族古老的表演藝術(shù)之一。據(jù)說在漢代的畫像百戲圖中就有猴戲,由此看來,我國馴猴的歷史由來已久。
明清時,馴猴人為謀生而流落江湖,他們挑著擔子,牽著猴子走南闖北,在街頭巷尾敲鑼打鼓引人圍觀。猴子動作敏捷,能翻筋斗,走鋼索,又能穿衣抹粉扮作人,向人作揖討好,逗人發(fā)笑。明朝有一首詩,就是對這種古老雜技的生動記錄:“黃毛紅臀小猢猻,翻斗爬竿踏車輪。頂盔揮旗羊作馬,裝扮美女笑煞人。”
古時候,猴是人們拿來逗樂取笑的玩意兒,身份低下,在馴養(yǎng)過程中還常常被馴猴人虐待毒打,生存環(huán)境非常惡劣。
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整理創(chuàng)作了《西游記》之后,猴有了“人性”和“佛性”,是護送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大英雄,在眾人的傳頌中,漸漸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猴文化”。
為什么孫悟空是猴的形象,而不是老虎、獅子等其他動物呢?據(jù)說這和佛教有關(guān)系:在佛教誕生的印度,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古印度神話《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和孫悟空有很多相似之處。
大美大雅的“大圣戲”
《西游記》問世后在民間廣為流傳,猴界明星孫悟空能騰云駕霧,七十二變,一個筋斗翻十萬八千里,深受人們的喜愛。
人們把《西游記》改編成戲曲,搬上了大舞臺,稱其為“大圣戲”?!昂飸颉睆摹皯蚝铩弊兂梢婚T真正的藝術(shù),完成了從大俗到大雅的過渡。在《紅樓夢》中,薛寶釵為討賈母喜歡,在自己的生日宴上就點了一折《西游記》,可見孫悟空這個形象老少咸宜,深入人心。
民國時期的戲曲舞臺上,猴戲也深受歡迎,演猴戲的名家被戲迷稱為“猴王”。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就出自紹興的“猴王”世家。早在清末民初,六小齡童的曾祖父章廷椿便因表演猴戲獲得了“活猴章”的稱號。電視劇《西游記》因六小齡童鮮活生動的表演,幾十年來熱播不衰,“孫悟空”的形象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去年暑期上映的3D動畫電影《大圣歸來》,就是對孫悟空這個形象的全新解讀和演繹。這部影片傳向海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成為了“悟空迷”。
中國的猴文化成就了孫悟空的英雄形象,孫悟空又將中國的猴文化帶向全世界。猴子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作為受保護的動物,猴子不再被隨意馴養(yǎng)用于表演,但它卻以另一種方式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在童話故事里,雕塑作品里,動畫片里……到處都是它的身影。去找一找吧!看誰找到的猴子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