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生肖猴的故事,對我們國家“猴文化”的了解才剛剛開始。接下來,讓我們走進(jìn)漢語言文字的世界,一起——
說起“猴”字,追求吉祥寓意的人往往會想到諧音的“侯”。在古代,侯可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地位顯赫。人們希望自己也能加封“侯”這樣的爵位,就創(chuàng)造了許多有關(guān)的吉祥圖案,比如猴騎在馬上,代表“馬上封侯”;再比如一只大猴子背著一只小猴子,則代表“輩輩封侯”。
說起“猴”字,人們也會想到猴兒般的性格。猴子渾身上下透著一股機(jī)靈勁兒,讓人感到它們是一種非常聰明、好動的動物。所以,當(dāng)形容一個人非常精明時,人們常說“猴精猴精的”。小孩子淘氣,會被說“猴頭猴腦”“猴了吧唧的”。
但是,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機(jī)靈猴”也會變成“倒霉猴”。猴子撈月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這個故事讓猴子成為人類取笑的對象,人們會用“猿猴取月”形容人愚昧無知,做事白費(fèi)力氣;用“猴子救月”來形容人沒事找事,給自己惹麻煩。
《莊子》里有個小故事,說吳王乘船到長江沿岸的一座猴山游玩,很多猴子見人來了就逃跑了,只有一只猴子跳來跳去的,在吳王面前炫耀自己。吳王拿起弓箭射它,它靈巧地接住了箭。吳王命令手下的人齊射,那只猴子就被射死了。后人常用“猴子搏矢”來諷刺人愛賣弄小聰明,結(jié)果反而因此受連累。
不過,最讓猴兒們的智商“蒙羞”的,還得屬“朝三暮四”這個詞了。什么?你說這個詞里沒有“猴”字,與猴無關(guān)?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掃一掃旁邊的二維碼,聽聽“朝三暮四”的故事吧。
猴子不僅聰明好動,還喜歡模仿人的行為舉止,看起來既可笑又別扭。猴子的這個特點(diǎn),為它招致了一些“閑言碎語”——
沐猴而冠
說起“沐猴而冠”(沐猴衣冠),就要說說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項(xiàng)羽了。話說項(xiàng)羽帶兵攻占了秦國都城咸陽所在的關(guān)中地區(qū)。關(guān)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有謀士建議項(xiàng)羽在這里建都,日后肯定可以成就霸業(y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項(xiàng)羽,卻一心想回到家鄉(xiāng)楚地,他反駁謀士說:人富貴了應(yīng)當(dāng)要回到家鄉(xiāng),否則的話,就好像穿著華麗的衣服在夜里行路,誰能看得見呢?謀士失望地感慨:都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啊。
沐猴,就是獼猴。沐猴而冠,就是說猴子戴帽扮成人的樣子,盡管看起來人模人樣的,但終究也只是猴子。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徒具儀表,卻沒有真才實(shí)學(xué),甚而品格低下。
小拓展:從上面這個小故事還衍生出兩個成語,你知道是什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