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因為為人特立獨行,受到了不少非議。
作為一名官員,自然是需要注意儀表的,然而王安石卻從不管這些,他在生活中極其不修邊幅。據(jù)載,王安石可以長時間不梳洗,外衣上也總是有油漬汗?jié)n之類的污斑,而他從來不以為意。傳說,有一次王安石難得和朋友們去洗澡,朋友們特意在王安石從浴池出來前,把他的臟外套換成一件干凈的長袍,想看看他是否知道自己的衣服被調換了。誰知道,王安石出來后,坦然地穿上了新長袍,并沒發(fā)現(xiàn)任何異樣。對于王安石來說,只要身上有件衣服就可以了,至于穿的衣服究竟怎樣,他并不在意。
對于吃,王安石也不講究。有一次,朋友悄悄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王安石特別愛吃鹿肉絲。王夫人感到很奇怪,丈夫從不特別鐘意某一樣食物,怎么會突然愛上鹿肉絲呢。朋友說,王安石的確是把整整一盤鹿肉絲都吃光了。王夫人便問:“你們當時把那盤肉絲擺在什么地方?”朋友說:“擺在王相公的正對面?!蓖醴蛉诉@下明白了,她對朋友說:“你明天把鹿肉絲擺遠些試試?!钡诙?,朋友按照王夫人的吩咐,把鹿肉絲擺得離王安石遠遠的。果然,王安石只吃離他最近的菜,對他“熱愛”的鹿肉絲,再也不動筷子了。
當時的一些社會名流,比如蘇軾的父親蘇洵,就很看不上儀表邋遢、為人古怪的王安石,而另一位北宋名臣韓琦,也曾因王安石蓬頭垢面而對他有些看法。就連宋仁宗,也因為王安石的一次古怪的行為而認定他虛偽矯情。不過王安石對這些都毫不在意,他以天下為己任,對他來說,只有如何更好地改造這個世界,才是他真正關心的事。
王安石十分聰穎,據(jù)說能夠過目不忘,寫文章也是倚馬千言,和人辯論時,更是旁征博引,雄辯滔滔。他二十一歲就考中進士,從此在地方為官。王安石做地方官期間,常常為處理政事通宵不寐,他多有改革,興利除弊,每到一地,總把當?shù)刂卫淼镁袟l。
這一天,三十歲的王安石攀登飛來峰散心。他登高遠眺,腳下盡是繚繞的浮云,想到自己改革國家的宏偉理想,心胸一片開朗,寫下了這首《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賞讀報告單
站得高看得遠
飛來峰在什么地方?對這個問題,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它是在紹興城外的寶林山上,唐宋時,寶林山上有座應天塔,被人們稱作塔山。在詩中,王安石稱它為“千尋塔”,古代每八尺為一尋,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來形容塔極高。詩中說,飛來峰上有座高聳入云的高塔,聽說站在塔上面,當雞叫時就能看到旭日東升,不用擔心有浮云遮擋住視線,因為人已經(jīng)站到了最高處。
人們常說站得高看得遠,這都是因為人身在高處時,視線會變得更加開闊,同時,心情也容易變得更加豪邁。比如在大家熟知的《登鸛雀樓》中,詩人王之渙發(fā)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嘆。詩圣杜甫年輕時登臨泰山,也留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語。王安石也不例外,作為一名有抱負的政治家,當他站在高處時,自然而然地生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感慨。
人生也是這樣。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長,人會變得更有智慧,這時,過去遇到的困難,就變得像浮云一樣不值一提了。比如在學習中,你在低年級時遇到的那些難題,現(xiàn)在看起來是不是變得容易了呢?這就是因為,和過去的你比起來,現(xiàn)在的你已經(jīng)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所以,想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必須加倍地努力,勇敢地提升自我。要知道,站到人生的高處,其實并不難,畢竟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寫作啟示錄
寫出不同的感受
放學路上,大康顯得有些悶悶不樂。
阿牛關心地詢問:“怎么了大康,犯了什么錯誤被批評啦?”
“倒是沒犯錯誤,就是老師說我的作文不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贝罂荡诡^喪氣地說。
“你寫了什么?”
“上周末班級組織爬紫金山,我就把爬山過程寫下來了?!?/p>
“你怎么寫的?”
“大概是說,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紫金山腳下,向著山頂進發(fā)。盡管太陽很毒,身體很累,但我們有著頑強的意志,勇敢地克服了困難,爬到了山頂,我們激動地跳了起來?!?/p>
“確實很老套,一定有很多人這樣寫吧?!卑⑴2聹y。
“這倒被你說中了,杜小寶和郭大壯也是這么寫的,所以老師才說我們三個‘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不過我是最先寫完的,為什么說我‘人云亦云’呢?”大康挺不服氣,感覺自己受到了冤枉。
“不要糾結這些啦。不如讓我們研究一下,怎樣才能把同一件事寫出不同的感受,這樣老師以后就不會再批評你的作文了?!卑⑴Uf,“比如我們就拿蘇軾和王安石的詩歌作示范?!?/p>
“蘇軾和王安石?”
“對,課本里有一首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都是寫爬山,而且寫得也差不多?!?/p>
“嗯,乍一看是差不多,尤其是兩首詩的最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很相似?!贝罂蒂澩⑴5目捶?。
“看起來相似,實際卻又不同。大康,你覺得區(qū)別在哪里?”
大康思考了一會,說:“這兩首詩的立意有不同。蘇軾的《題西林壁》是單純在說理,用‘只緣身在此山中’來回答‘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個問題,從而闡發(fā)出部分和全局的哲理。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則有抒情,‘不畏’這個詞有詩人的主觀感情在里面,表達了詩人對浮云不屑一顧的豪邁情懷?!?/p>
“說得真好。其實文章最重要的就是發(fā)自真心。王安石是個改革家,一直要面對很多阻礙,因此才會發(fā)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感慨,那一定是他當時從心底涌起的情感。所以同樣是爬山,王安石和蘇軾的感觸不同,寫的詩自然也不同啦。”
“有道理?!贝罂迪肓讼胝f,“其實我爬山也不累,一路都在研究山上的花花草草,還拍了許多照片,我應當把這些記下來的。”大康一下有了主意,準備重新構思,寫出有自己個性的文章。
(插畫:蔡成恩漫畫工作室)
(責任編輯:賈 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