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經(jīng)常不說“早上好”“晚上好”,而是問“吃了嗎”;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都件件離不開“吃”,可見“吃”在我們的生活和文化中有多么重要。但精于“吃”道的你,是否真正了解“吃”的“身世”呢?
老祖宗的“吃”法
“吃”最初的含義是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和吃東西沒有半點關(guān)系。既然吃不說“吃”,那么古人用什么詞來表示把食物送進嘴里呢?我們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食”——假如穿越到東周齊國孟嘗君的府上,沒準(zhǔn)你會撞見牢騷滿腹的馮諼(xuān)正一邊敲打著佩劍,一邊唱著“長鋏(jiá)歸來乎!食無魚”(長劍啊,咱們還是回去吧!因為吃飯沒有魚)?!笆场钡倪@個意義被不少成語保留了下來,比如“廢寢忘食”“食不果腹”。
除了最常用的“食”,“啖”“餐”也是“吃”的前身?!班ⅰ背S幸环N豪邁的氣概:鴻門宴上,猛將樊噲接過項王賞賜的生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來“切而啖之”;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到蠻荒之地,非但不愁眉苦臉,反而樂悠悠地吟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至于“餐”就更不陌生了,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如今,我們會拿著“餐券”去“餐廳”“聚餐”,在“餐桌”旁就座,招呼服務(wù)員擺上“餐具”。
另類的“吃食”
漸漸地,“吃”取代了“食”“啖”“餐”,被我們天天掛在嘴邊。不知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除了肚子餓吃飯,生病吃藥,人們還會“吃”一些很特別的“食物”,而且根本不用張口動嘴:心生嫉妒叫“吃醋”;有非分之想叫“想吃天鵝肉”;登門拜訪卻被拒之門外,叫“吃閉門羹”;光吃不做不勞而獲,古時候叫“素餐”,到了現(xiàn)代也有個相近的說法叫“吃現(xiàn)成飯”;有好東西要一起分享,不能偷偷“吃獨食”;鴨蛋和湯團雖然美味,但考試的同學(xué)都怕“吃鴨蛋”“吃零湯團”,因為“吃”了這兩樣?xùn)|西,回家少不了還要被爸媽請吃一頓巴掌——到了這個地步,就是“吃后悔藥”也不濟事了。
不是食物也能“吃”
更有趣的是,許多怎么看都不能入口的東西,也沒逃過“吃”的大嘴。受了驚嚇叫“吃驚”,受窘受挫叫“吃癟”,受苦受難叫“吃苦頭”,受了委屈不敢聲張叫作“吃啞巴虧”。被人控告要“吃官司”,比賽犯規(guī)要“吃黃牌”,驕傲輕敵會“吃敗仗”,沖人亂發(fā)脾氣好似“吃了槍藥”。人不能只“吃老本”,否則遲早會“坐吃山空”。哪個妖怪膽敢打唐僧的主意,都難免要“吃老孫一棒”。最補腦的食品不是核桃,也不是大豆,而是“塹”。此話怎講?呵呵,因為“吃一塹,長一智”嘛!
“吃”的胃口實在不小,不但吃灶頭上煮的東西,連灶頭本身也“吃”(吃小灶);何止“吃小灶”,“吃食堂”“吃館子”統(tǒng)統(tǒng)不在話下。不過,再吃得下也別吃吹捧,面對阿諛奉承,頭腦要清醒,堅決“不吃這一套”。
其實呀,“吃”的神奇之處還遠(yuǎn)不止上面說的這些——人和動物要吃,沒有生命的船(“吃水很深”)和紙(“這張紙不吃墨”)居然也會“吃”;進肚子是“吃”,花出去也叫“吃”,比如“吃力”“吃功夫”……總而言之,真是一天一夜也“吃”不完。
今天,你“吃”了嗎?你的家鄉(xiāng)話里有哪些關(guān)于“吃”的說法?不妨寫下來告訴我們吧!
(責(zé)任編輯:司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