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許多詩里都蘊含著哲理和禪機,這也許跟他長年學(xué)佛有關(guān)。蘇軾熱心佛學(xué),結(jié)交了一些僧人,其中有個叫佛印的,和蘇軾來往很多。蘇軾從佛印那里受到了很多啟發(fā)。
有一次,蘇軾覺得自己讀了許多佛經(jīng),對佛法有了更深刻的領(lǐng)悟,于是寫了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是在夸耀自己的修為境界。前兩句意思是說,人們對佛陀頂禮膜拜,佛陀是天上的天,他的恩澤普及大千世界。后兩句則說自己也像佛陀那樣,“八風(fēng)吹不動”。所謂八風(fēng),也就是稱贊、譏諷、毀謗、榮譽、利益、衰老、困苦、快樂?!拔揖拖穹鹜忧f嚴(yán)安詳?shù)刈谧辖鹕徟_上一樣,這八樣?xùn)|西都不能讓我有所動搖,都不能影響我的心情?!边@首詩表面上是贊美佛陀,實際上,也在寫自己達到了超然的境界。
寫完之后,他把詩裝在信封里封好,讓書童送到對岸的歸宗寺去給佛印看。他覺得這次佛印肯定會對他大加稱贊的。想到這他就坐臥不安,一直站在樓臺上眺望江面,盼著書童的船回來。終于,書童回來了。
蘇軾急忙迎上去問:“佛印怎么說?”
書童說:“他沒說什么,只是在你的詩下寫了幾個字,叫我拿回來?!闭f著,他把那封信交給蘇軾。
蘇軾打開信,只見詩的下方寫著兩個大大的字:放屁。他不禁火冒三丈,立刻雇船過江去找佛印。沒想到,佛印早已吩咐人說今天不見客。蘇軾一聽更火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奔佛印的居所。到門口時,見房門掩著,舉起手剛要敲門,忽然見門上貼著一張字條,寫著:八風(fēng)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立刻醒悟到,是自己錯了。原來,佛印那字條的意思是說:你說自己八風(fēng)吹不動,可是區(qū)區(qū)“放屁”兩個字,就讓你心急火燎地跑過來找我評理,怎么能說自己達到了超然的境界呢?
除了喜歡和佛印開開玩笑,聊聊佛法禪理,在生活中,蘇軾也愛從小事中琢磨出哲理來,并體現(xiàn)在他的詩作中。比如這首關(guān)于彈琴的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這首詩講了一個關(guān)于彈琴的道理:演奏出一支動聽的樂曲,單有琴不行,單有指頭彈也不行。更進一步去想,它還包含了關(guān)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道理:彈琴不難學(xué),有指頭的人都會彈出聲響,可為什么有的人彈奏出的樂曲好聽,有的人彈奏的樂曲難聽呢?
賞讀報告單
誰也不能單獨存在
蘇軾在彈琴的過程中,思考了一個問題:如果說琴聲發(fā)自琴本身,那么把琴放進盒子里為什么不響?如果說琴聲是發(fā)自手指,為什么離開琴的時候手上就發(fā)不出琴聲?琴是怎么發(fā)聲的呢?從科學(xué)角度講,用琴能演奏音樂,不光靠琴本身,還需要人的指頭彈動,敲擊琴弦,產(chǎn)生振動發(fā)聲,再加上人的演奏技巧,才能奏出美妙的樂曲。
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萬事都互相聯(lián)系,相輔相成,這是天地間的規(guī)律。
有的事物之間聯(lián)系密切,誰也離不開誰,就像琴,如果沒有手指的彈奏,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物件而已。而有些即使看起來相反的事物,其實也是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比如白天和黑夜,對于人類來說同樣缺一不可。
和同學(xué)相處也是這樣,有些同學(xué)之間性格相似,愛好相同,這就有共同語言,容易玩到一塊兒去。而性格完全不同的同學(xué),也能成為好朋友,因為彼此可以互補,發(fā)揮各自的特長,而且因為兩個人差別明顯,還能更容易地從對方身上看清楚自己,學(xué)習(xí)對方的優(yōu)點,改掉自己的缺點。
寫作啟示錄
多問幾個為什么
“大康,你知道古代的五弦琴有哪五個音嗎?”阿??即罂怠?/p>
“這還不簡單?五音是宮、商、角、徵、羽。這可難不住我。”大康得意地說,他最近才加入了音樂興趣小組。
“那你知道,琴是怎樣發(fā)出聲音的嗎?”
“這……”大康撓撓頭,這道題難住了他。
“等你學(xué)了聲音的知識就知道啦,琴之所以能發(fā)出聲音,靠的是振動?!卑⑴O虼罂碉@擺自己的學(xué)習(xí)成果。
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卻不了解聲音的原理,大康有點不好意思。阿牛安慰他:“別自責(zé)啦,這道題連大詩人蘇軾也做不來呢。”
“你怎么知道?”大康吃驚地問,“難道你會穿越,親口問過蘇軾嗎?”
“不需要會穿越,蘇軾的一首詩里說啦:‘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你看,聲音從哪兒來,蘇軾不是也沒搞明白嘛?!?/p>
“原來是這樣,看來蘇軾雖然很會寫詩,但在科學(xué)上的水平跟我差不多嘛?!贝罂蹈杏X輕松了不少。
“不過蘇軾雖然搞不懂琴聲從哪兒來,卻能寫出一首富有哲理的琴詩,這就比你大康高明了?!卑⑴Uf。
“這倒是,人家是文豪嘛?!贝罂嫡f,“不過我好像得到了一個啟發(fā)。”
“什么啟發(fā)?”
“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么?!?/p>
“這從何說起?”阿牛有些摸不著頭腦。
“想想看,蘇軾雖然不了解琴的發(fā)聲原理,卻能寫出與此相關(guān)的好詩,這都是因為他懂得多問幾個為什么?!贝罂蒂┵┒劇?/p>
“琴放在琴匣中自然不出聲,光有一手彈琴的技巧,卻沒有琴,也彈不出美好的樂曲,這都是人人皆知的事情,然而只有蘇軾捕捉到了這些現(xiàn)象,并把它們呈現(xiàn)在詩里,這都是因為他在彈琴時思考了琴聲從哪兒來這個問題?!?/p>
“對,我們每周都上音樂課,也常聽演奏,可每次寫作文時,都抱怨沒話可寫,原來都是因為缺乏好奇心,想不出新的問題?!卑⑴8锌卣f。
“是呀,寫作文離不開思考,可思考是從問問題開始的。換句話說,只要我們保持好奇心,多問幾個‘為什么’,寫起文章來自然也就容易了,起碼不會為寫什么犯愁?!贝罂嫡f。
“對,下次我聽完音樂會,也問問為什么,寫一篇《聲音來自哪里》。”
“你這可不是好奇愛問,而是拾人牙慧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再問問別的‘為什么’。”
“別的‘為什么’?”
“對呀,比如說你去聽音樂會,單從樂器上說,一場音樂會上有哪些樂器,它們的聲音都分別是什么樣兒的,有哪些區(qū)別,都是怎樣演奏的……問題太多了。問得越多,你對音樂會的了解就越深入,越具體,這樣寫起作文來,還會犯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