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 江蘇省蘇州市 215000
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的行為觀察及心理護理
王 琴
蘇州市社會福利總院 江蘇省蘇州市 215000
目的:給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之后的行為觀察和心理護理方法。方法:選擇我院從2014年2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診斷為精神疾病的患者245例,根據患者不同的疾病類型和病情的嚴重程度,給予不同的抗精神類疾病的藥物進行口服,觀察患者在口服藥物之后的行為并做好記錄,同時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并根據患者的藥物反應實施干預。結果:在用藥治療的245例精神類疾病患者當中,有精神分裂癥120例,躁狂癥5例,精神障礙120例。給患者進行藥物治療之后,有34例患者發(fā)生了行為異常,5例患者發(fā)生了嗜睡,7例患者出現(xiàn)情緒抑郁,13例患者發(fā)生焦慮癥狀,9例患者出現(xiàn)緘默、呆滯的癥狀,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之后,患者的的大部分癥狀得到了改善。結論:精神病患者進行抗精神類疾病的藥物治療是必要的,但是有部分的患者特別是長期服用藥物進行治療或者年老體弱的患者如果出現(xiàn)藥物的不良反應并發(fā)行為異常,因此需要對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的行為進行觀察以及做出心理護理干預。
精神??;患者;抗精神病藥物;行為觀察;心理護理;干預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xiàn)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1]。提高精神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是控制精神癥狀改善精神病預后的關鍵。大多數(shù)精神疾病患者病程遷延、病情波動易復發(fā)需要持續(xù)規(guī)則的藥物治療以控制癥狀和預防復發(fā)。盡管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和新型抗抑郁劑療效肯定、副反應較少已受到普遍歡迎但精神患者對這些藥物治療的認知和依從程度仍然是目前精神科臨床治療和護理面臨的重要課題?,F(xiàn)就對我院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的行為觀察及心理護理,并將結果進行如下簡要的報告: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從2014年2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診斷為精神疾病的患者245例,男女比例為3:1,患者的年齡為25-68歲,平均年齡在44.5±3.5歲;在上述用藥治療的245例精神類疾病患者當中,有精神分裂癥120例,躁狂癥5例,精神障礙120例。確診患有精神疾病病史的時間為1-20年,平均為8.5±1.5年,有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經過的患者有167例,有一次以上入院進行系統(tǒng)治療的患者89例。
1.2 藥物治療
藥物的治療的作用主要是可以對抗患者產生的精神病作用,比如對幻覺、妄想作用的治療,同時對躁狂癥的患者有非特異性的鎮(zhèn)靜作用,和預防疾病的復發(fā)。臨床常用的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按藥理作用可分為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兩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代表藥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氯丙嗪為代表,鎮(zhèn)靜作用強,副作用明顯,對心血管和肝臟毒性較大,氟哌啶醇為代表,抗幻覺妄想作用突出、鎮(zhèn)靜作用較弱、對心血管和肝臟毒性小、治療劑量較小。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對精神分裂癥單純型療效較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好。但大多價格昂貴,代表藥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喹地平等[2]。根據患者不同的癥狀表現(xiàn)和病情的嚴重程度等,給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并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等。
在用藥治療的245例精神類疾病患者當中,有精神分裂癥120例,躁狂癥5例,精神障礙120例。 給患者進行藥物治療之后,有34例患者發(fā)生了行為異常,5例患者發(fā)生了嗜睡,7例患者出現(xiàn)情緒抑郁,13例患者發(fā)生焦慮癥狀, 9例患者出現(xiàn)緘默、呆滯的癥狀。
3.1 心理衛(wèi)生宣教
在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還給予患者進行衛(wèi)生宣教,告知患者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了解到精神疾病和軀體的疾病一樣是可以通過治療達到控制,甚至治愈的效果的,只要在醫(yī)生和護士的指導之下,積極主動的堅持配合治療,除了在院內積極進行治療之外,在外院也需要進行不懈的治療。同時也要向患者的家屬交代清楚疾病的預防方法及藥物的簡單用途和注意事項等,讓家屬配合和監(jiān)督患者的治療。
3.2 交流溝通
使用安慰性的、鼓勵性的語言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盡量幫助患者改善自卑、消極、悲觀的情緒,以熱情、誠懇的態(tài)度對待患者不能對換只包郵歧視、不滿鄙夷的態(tài)度。
精神活動包括認識活動由感覺、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組成、情感活動及意志活動這些活動過程相互聯(lián)系緊密協(xié)調維持著精神活動的統(tǒng)一完整。按照目前的研究來說,對于精神疾病的具體發(fā)病原因和致病因素等均沒有詳細和明確的報告,但普遍認為是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征的病癥。
從上文的研究結果指出,在用藥治療的245例精神類疾病患者當中,有精神分裂癥120例,躁狂癥5例,精神障礙120例。給患者進行藥物治療之后,有34例患者發(fā)生了行為異常,5例患者發(fā)生了嗜睡,7例患者出現(xiàn)情緒抑郁,13例患者發(fā)生焦慮癥狀, 9例患者出現(xiàn)緘默、呆滯的癥狀,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之后,患者的的大部分癥狀得到了改善。
說明,有部分精神病患者特別是長期服用藥物進行治療或者年老體弱的患者如果出現(xiàn)藥物的不良反應并發(fā)行為異常,因此需要對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的行為進行觀察以及做出心理護理干預。而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可以較好的改善患者的不良行為,所有知道臨床上使用。
[1]于瑞彥.家訪對院外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復發(fā)率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4,05(04):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