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福田區(qū)梅華小學 熊麗娟
把握教學要素生成高效課堂
文/深圳市福田區(qū)梅華小學熊麗娟
“高效課堂”是為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而提出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理念。
今天的數(shù)學教材已完全改變了過去對知識呈現(xiàn)的方式,在不失學科知識本體邏輯的基礎上,注重了數(shù)學內容的生活性、現(xiàn)實性、實踐性和生成性。
蘇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 “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例題情境圖為:有52個羽毛球 (配圖:5筒羽毛球,每筒10個,外加兩個),平均分給2個班,每班能分到多少個?教材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領會:做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除法計算時,當十位上的數(shù)除以除數(shù)后有余數(shù)時,要和個位上的數(shù)合起來繼續(xù)除。然后在此基礎上學習用豎式計算。
有兩位老師在執(zhí)教本節(jié)課內容時,在新課的導入階段,都對教材的例題情境進行了變化處理,都將例題中的52個羽毛球替換為52根小棒。然而,相同的內容卻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課堂情景,呈現(xiàn)出了 “高效”與 “低效”的對比。兩位老師的執(zhí)教片斷如下。
師:(出示改編過的例題和實物)老師這兒有52跟小棒,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師:誰來邊操作邊說說怎么分的?
生1:我每人1根1根地分,一直到分完,數(shù)一數(shù)就知道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師:這樣太慢了吧!誰能夠較快地分好?
生2:我每人5根5根地分。
師:(期待):再快一點呢?
生3:我每人10根10根地分。
師:(滿意):對,我們就應該每人10根10根地分。
生4:我每人20根20根地分,比每人10根10根地分更快。
師感到意外,將問題拋給學生。
師:到底哪一種分法更好?
結果學生們認為每人不管幾根幾根地分,都要1根1根地數(shù),速度差不多。教師感到茫然和困惑。
師:(出示改編過的例題和實物,不同之處是老師將其中50根小棒捆為5捆,每捆10根)老師這兒有52根小棒,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師:誰來邊操作邊對同學們說說是怎么分的?
生1:每人1捆1捆地分,先把4捆小棒分掉,每人兩捆,還有1捆,每人半捆,最后兩根,每人1根。
師追問:每人半捆怎么分的?
生1:將一捆小棒拆成10根,每人5根。再用20+5+1=26,每個小朋友分得26根。
師:有沒有其他分法?
學生沒有反應,一致同意生1的分法。教師略思考了一會兒,隨即拋出另一個問題。
師:如果52根小棒,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根?
生2:先把4捆小棒分掉,每人1捆,還有1捆,拆成10根,每人……
生2卡住了,教師示意其他學生補充。
生3:還有1捆拆成10根,與剩下的兩根合起來是12根,每人再分3根,這樣每個小朋友分得13根。
師:誰來小結一下我們分的方法?
生4:先分整捆,多余的捆數(shù)拆開與剩下的根數(shù)合起來再分,再將兩次分得的根數(shù)加起來。
師:下面我們來探究一下怎樣利用豎式計算。
顯然,A、B兩位教師的課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兩位教師情境設計的目的都是為了引導學生結合情境,探索計算方法。然而由于A教師對教材的研讀不夠,忽視了例題情境圖5筒羽毛球 (每筒10個)的真正內涵,對教材例題情境變化處理不到位,導致學生學習方向偏離,產生了 “低效課堂”。而B教師對教材例題情境進行了恰當?shù)母木?,不但準確把握住了教材編寫意圖,而且根據課堂中學生的反饋對教材的例題進行了必要的補充,使教學目標更為明確,教學活動更為有效。B教師讓學生在操作中領悟到了例題情境蘊含的數(shù)學思維,生成了 “高效課堂”。
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情緒障礙,掌握其學習心理,學生繼續(xù)學習的熱情得到有效激發(fā)。老師不但機智地處理了課堂突發(fā)事件,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更可貴的是老師及時地抓住了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重新設計了教學起點,讓學生自主找到生長點展開教學,很好地建構知識,使數(shù)學活動更多地以學生的經驗為依托,更好地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遷移經驗,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以 “學”定 “教”,把握 “學情”制定“教學活動”,實現(xiàn)了課堂過程的自主高效。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