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如何確保7000萬人如期脫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能不能如期實現(xiàn),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貧攻堅工作做得怎么樣?!闭缌暯娇倳浰鶑娬{的,7000余萬農村貧困人口,需要在5年多時間里擺脫貧困。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重視扶貧開發(fā)工作。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的貧困發(fā)生率從70%多降到去年的7.2%,減貧成效國際公認。
總書記要求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工作,要求做到“四個切實”(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即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五個一批”(扶持生產和就業(yè)發(fā)展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教育培訓脫貧一批、生態(tài)保護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總書記親力親為和高位推動,傳導全黨全社會、各地區(qū)各部門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
總書記在貴州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按照現(xiàn)有標準,農村人口要全部如期脫貧,所有的貧困縣要減貧摘帽。這一次的扶貧攻堅和往次不一樣,全部脫貧就是說不能留鍋底。
按照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字,2013年底貧困人口是8000多萬,2014年底是7000多萬,這一數字是按照收入水平推算出來的。中央提出要精準扶貧,要把真正的窮人找出來,哪些是貧困人口、貧困程度如何、致貧原因是什么,必須搞清楚。我們用了將近一年時間進行全國調查摸底,截至2013年底,共有12.8萬個貧困村,3000萬個貧困家庭,近9000萬貧困人口,并給這些人建檔立卡。
貧困村按照“一高一低一無”的標準識別,即行政村貧困發(fā)生率高出全省貧困發(fā)生率一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本省平均水平的60%,無集體經濟收入。這些都不復雜,農村的事情不能太復雜,太復雜很難操作到位。
摸底就是了解哪些是真正的窮人,根據統(tǒng)計數據,由省分解到市,市分解到縣,縣分解到鄉(xiāng),鄉(xiāng)分解到村,分下去怎么確定到人頭?本人申請、村民小組討論、村委會研究、村里公示、報到鄉(xiāng)里平衡審核、返回村里二次公示,最后報到縣里匯總確認,然后在每村公告?,F(xiàn)在這個辦法,總能把最窮的人找出來,每個村誰是最窮的,老百姓是最清楚的。
貧困有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目前中國的減貧仍是在消除絕對貧困。中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之前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貧困發(fā)生率從70%多降到現(xiàn)在的7.2%,現(xiàn)在我們提出要在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把剩下的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但不是說2020年以后,中國就沒有貧困問題了。貧困問題長期存在,貧困是相對的,各國都會有相對貧困人口。2020年解決完絕對貧困以后,我們就要轉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
另一方面,是我們的扶貧標準越來越高,上個世紀80年代只有200塊錢(年人均收入)的標準;90年代是800多;現(xiàn)在是2300元的標準,還要考慮到物價上漲,去年實際達到了2800元;2020年會漲到4000元。不排除有一部分返貧,但主要是因為我們提高了標準,不能說中國的貧困人口越扶越多。
但是現(xiàn)在的貧困人口越來越集中,數量少了,扶貧難度大了,以前我們出臺一個政策一項措施,可能一下解決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人脫貧,現(xiàn)在出臺政策,就沒有這么大的邊際效益了。越往后越難,怎么辦,我們就要調整扶貧思路。
現(xiàn)在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些貧困縣、貧困村里。從區(qū)域上看,就是11個片區(qū),包括六盤山區(qū)、秦巴山區(qū)、武陵山區(qū)、烏蒙山區(qū)、滇桂黔石漠化區(qū)、滇西邊境山區(qū)、大興安嶺南麓山區(qū)、燕山-太行山區(qū)、呂梁山區(qū)、大別山區(qū)、羅霄山區(qū)等11個區(qū)域的連片特困地區(qū)。
這些地方的貧困是歷史遺留,幾百上千年都窮困。第一,交通條件不行,不通路,消息閉塞,有人在大山里一輩子出不來;第二,有的地方干旱缺水。這些地方普遍缺乏基本的生存條件,還不僅僅是生產條件。因為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教育、衛(wèi)生、醫(yī)療跟不上,那里的人身體不好、文化水平低,能力就弱??偨Y下來,行路難、喝水難、看病難、受教育難,都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問題。
造成這些地區(qū)人口貧困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大原因是因病因殘致貧,40%以上的貧困人口涉及這個原因,一人得病全家貧困。越是東部地區(qū),這樣的比例越高,因為東部發(fā)展早,人的觀念、市場條件都比較好,能脫貧的基本都脫貧了,剩下的貧困人口主要是有病缺勞力的。西部地區(qū)不僅缺勞力,還缺技術、缺資金,自然條件也不行。
第二大原因是缺資金?,F(xiàn)在發(fā)展沒有啟動資金是不行的。
第三缺技能。沒有文化沒有技術,出去打工也是干體力活,一個月掙一兩千塊錢,越到大城市越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周邊打工。
總書記講一定要扶真貧,過去我們有很多好的政策,到基層以后可能真正的窮人享受不到。比如危房改造,國家和省里給一家補一萬塊錢,對窮人來說,一萬塊錢是根本不夠的,沒法改,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
下一步,針對不同原因,分類施策,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針對因病致貧的,我們要開展健康扶貧行動,聯(lián)系大城市的醫(yī)院,一個醫(yī)院包一個縣,不僅治病,還要從衛(wèi)生知識普及、提高健康意識、衛(wèi)生環(huán)境改善、當地醫(yī)務人員培訓入手,開展防病、治病,同時確保所有人都參加新農合,提高窮人報銷比例。要有一套綜合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針對缺資金的,一方面政府加大扶貧投入,另一方面加大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我們現(xiàn)在一年的專項扶貧資金只有400多億,平均下來一個人只有幾百塊錢,靠這脫貧顯然不夠。要把這筆資金放大,撬動金融的錢。貧困戶要搞產業(yè),貸款五萬以下,三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同時號召社會捐助。政府拿錢、金融支持、社會幫助,一起解決資金問題。
缺技術怎么辦?窮人的孩子初中高中畢業(yè)不能繼續(xù)升學,上技校學一門技術更切合實際,職業(yè)教育國家有政策優(yōu)惠,免學費、給助學金。學好了,還有東部幫西部,比如福建對寧夏、廣東對廣西,對口解決就業(yè)。這些人在東部穩(wěn)定就業(yè)后,東部省份要考慮落戶、經濟適用房,就可以在那兒安家,把父母接出來。不僅貧困地區(qū)卸載了,東部也找到合格勞動力,一家就脫貧了,得讓他們有個奔頭。
還有居住在根本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自然災害頻發(fā)地區(qū)的貧困人口,就地脫貧成本高、難度大的,要采取整體搬遷計劃。搬出來以后還要能穩(wěn)得住、讓他有事兒做、能夠脫貧最好致富。
沒有勞動力或殘疾的,要靠社保低保兜底一批。
“五個一批”就是根據不同原因對癥下藥,做到藥到病除,不能大而化之,也不能一刀切。
總書記還特別強調一點,要發(fā)揮黨支部基層組織的作用,什么作用呢?開導,要讓這些窮人、貧困地區(qū)轉變觀念,自己要有脫貧致富的意愿,自己要干,不能坐在那兒等著別人幫。像貴州就喊出了“貧窮不是我們永遠的標簽”的口號,就是要自己干。
我們向12.8萬個貧困村派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現(xiàn)在基本都到位了,幾十萬人下到村里去,開動腦筋、落實政策,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保證公開、公平、公正開展扶貧工作。
為什么有的政策很好落實時走了樣?這和農村宗族關系、人情關系有關。現(xiàn)在是縣里、市里去人,一是擺脫這種宗族關系,再一個能力、水平也高一些,比較容易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激發(fā)貧困群眾和基層干部脫貧的內生動力和活力,轉變思想觀念、提升他們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
過去存在包辦代替、直接發(fā)錢等辦法,這并不可行。內因是變化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要讓貧困地區(qū)、貧困群眾解放觀念,
貧困人口中80%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30歲以上的多數讀書少。
目前對貧困地區(qū)大致采取“3+9+3”模式,即學前教育三年,每個貧困村都要有幼兒園,九年義務教育,三年職業(yè)教育,教育部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事情,這是阻斷代際轉移最根本的措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見成效需要時間,不是說今天種了樹,明天就結果。
現(xiàn)實是還存在因學致貧的問題。中國的父母是最重視教育的,但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優(yōu)秀資源集中在大城市,縣里鄉(xiāng)里越往下越差。為了孩子考上大學,一些父母從幾十里外的農村,到縣城周邊租房陪讀,離開土地借錢供孩子讀書。這是一種因學致貧。
還有一種因學致貧,借錢上了大學,專業(yè)不對,畢業(yè)找不著工作。
貧困地區(qū)教育當前最為實際的,一方面打好基礎教育,按照目前這樣來抓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十年二十年肯定見效。但當務之急是把有勞動能力的人解決了,這就要下大力氣抓好職業(yè)教育、搞職業(yè)培訓、提高勞動技能。我們聯(lián)合教育部、人社部、各地,搞訂單培訓,建立勞務合作的對接機制。
實事求是講,硬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都去上大學,我們認為不現(xiàn)實。人不一定都去上大學,我們國家缺優(yōu)秀的技工,只要是勞動脫貧、勞動致富都是光榮的。我們需要各種人才,有負責設計的也需要負責生產的,勞動沒有貴賤之分。比如城市的環(huán)衛(wèi)工人,我走路上班時,看到他們辛勤認真工作,都覺得很感動。
中國扶貧最大的經驗還是黨的領導?,F(xiàn)在總書記提出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書記一起抓,一把手上手,就會有辦法的。
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扶貧工作中是一定要堅持發(fā)揚的,只能強化,不能弱化。
扶貧根本的思路要對,辦法要有,領導要真重視、真抓、真改變。不能老抱著不變、搞小扶貧的心態(tài),或者搞保姆式、包辦代替、強迫命令,這樣做不好,要把扶貧變成全黨全社會的行動。
中國的扶貧有中國的特色,中國的社會扶貧也有中國的特色。比如說中央和國家機關、央企和事業(yè)單位定點扶貧,現(xiàn)在有320個單位參加,每個單位要包一個到幾個貧困縣。
另外還有對口扶貧,東部省對西部省。接下來還要深化、細化、實化、具體化,提高針對性、有效性,不是給錢派干部就完事,要和脫貧、摘帽、減貧、增加收入掛鉤,看實際效果。
我們的社會扶貧除了要有黨政機關、單位定點、東西部對口、軍隊武警支持,現(xiàn)在還要進一步動員非公經濟、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參與,形成人人皆愿為、人人皆能為、人人皆可為的扶貧氛圍。政府要做的是提供平臺、政策和環(huán)境,去年我們設了扶貧日,即每年的10月17日設為扶貧日。下一步我們還將為民營經濟、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搭建平臺,鼓勵他們參與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