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傳 編輯/本刊
如何看待社交恐懼?
文/劉傳 編輯/本刊
如果黃冰葉(化名)說他有社交恐懼,朋友們一定不相信。因為黃冰葉是一位挺有成就的企業(yè)家,平時在工作中,無論是會客、開會,還是商務合作、企業(yè)管理,黃冰葉無不是有條不紊、落落大方。這樣的人也會有社交焦慮?不可能!
但事實上,根據(jù)黃冰葉的自述,他其實從小就不愛人多,也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因為每當此時,他就感到渾身不自在。但這樣的性格,在長輩和老師們看來,是非常不正常的,是性格缺陷,于是對黃冰葉進行了長年的教育、引導,讓他成為一個融入團隊的人,成為一個外向的人……現(xiàn)在,黃冰葉終于成為了朋友們眼中長袖善舞的社交達人,但對于黃冰葉來說,那一段社交恐懼的心理歷程卻是真實的。
控制好社交距離,在合適的社交距離中訓練按需外向的技能。同時,在舒適的社交距離內(nèi),內(nèi)向者的社交恐懼蕩然無存,如果你做到了“孕育創(chuàng)造力”和“將獨處變?yōu)楦哔|量的社交”,這將提高你的個人價值,在這個社交距離內(nèi),你就能擁有極大的社交優(yōu)勢。
目前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中對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的診斷標準是:
1.當個體處在陌生人群中或被他人注視的社交或表現(xiàn)場合時,感到明顯的恐懼。
2.暴露在害怕的社交場合下,幾乎總是引起焦慮或恐懼。
3.個體意識到恐懼是過分或不合理的。
4.避免令其害怕的社交或表現(xiàn)場合,否則需忍受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5.明顯干擾了個人的日常工作、職業(yè)或社會功能。
焦慮、恐懼這些詞語,是心理學和臨床上根據(jù)程度所作的分類管理,以方便研究與治療。其實像案例中的黃冰葉先生,還沒達到社交恐懼的程度,屬于社交焦慮的狀態(tài)。
那么,為什么我們會出現(xiàn)社交恐懼或者社交焦慮呢?
其實,大部分人的社交恐懼,除了生理上的因素,都是后天造成的,這也是基于生存的需求,趨利避害。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認知轉化:社交恐懼的出現(xiàn)是為了應對某一種威脅,是一種生存適應策略。根據(jù)進化論進一步推論,社交恐懼就是要避免你去社交,迫使你將關注點從外部世界轉移到內(nèi)心世界。
這樣的結論,有助于我們擺脫對于社交恐懼的刻板印象,完成一次視角的轉化。同時,也是在為本文的中心觀點作支撐——與社交恐懼做朋友,并將其轉化成優(yōu)勢。這樣做,不但能消除它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還能將其轉變成我們的優(yōu)勢。那么,如何正確地看待社交恐懼,并將之轉化為一種對生活有益的特質呢?
社交恐懼的反義詞就是喜好獨處,而獨處和創(chuàng)造力之間有極大的聯(lián)系。獨處能鍛煉精深的能力,尤其是在不被人打擾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很容易進入到心流的狀態(tài)。
心流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一種創(chuàng)作時忘卻時間和空間的感覺。手藝人、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工程師對這種感覺都不陌生,很多偉大的作品都是在心流中誕生的。創(chuàng)作優(yōu)質的作品,需要長時間的獨處和思考,需要沉浸在心流中,這是一種在內(nèi)心世界尋求刺激的過程。對于在外部世界尋求刺激的外向者來說,這很難做到。在孕育創(chuàng)作力這點上,社交恐懼驅使你向內(nèi)心世界出發(fā),相比外向者而言,這反而成為了優(yōu)勢。
不善言談,不愛交往,那如何彌補社交的短板?我的觀點是,將書看成一種異步單向社交。通過閱讀好書,與作者進行跨時空的社交,是一種新的視角。我沒辦法當面請教費曼,更沒辦法向愛因斯坦提問,但我可以讀他們的書,接受他們跨時空的教育。相反,飯桌上推杯換盞,你的朋友就是張三李四葉良辰,這樣的社交大部分是浪費時間。而讀一本好書,你的朋友就是芒格、富蘭克林、亞當斯密。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控制好社交距離,在合適的社交距離中訓練按需外向的技能。同時,在舒適的社交距離內(nèi),內(nèi)向者的社交恐懼蕩然無存,如果你做到了“孕育創(chuàng)造力”和“將獨處變?yōu)楦哔|量的社交”,這將提高你的個人價值,在這個社交距離內(nèi),你就能擁有極大的社交優(yōu)勢。
這樣小小的社交優(yōu)勢,結合按需外向的技能,一點點擴大你的社交距離。不用急,一次邁一步就行,相信積累的力量會逐漸建立你的自信和勇氣,然后耐心等待時間的回報。
真正有意義的社交,是價值交換。商業(yè)系統(tǒng)中的資源,可以人為連接,也可以自動抱團吸附。例如,很多作家或藝術家,都是內(nèi)向者,但他們的作品廣為傳播,各種各樣的商業(yè)合作都會自動送上門來。他們無需通過我們所謂的“社交”去達成這樣的合作。
對于內(nèi)向者來說,只需要做好自己,傳遞出價值,一切紛至沓來。成為資源并不比連接資源差,如果你自己就是強勢的資源,這比連接資源更有話語權。所以,內(nèi)向者不用學外向者做連接資源的事,而是向內(nèi)挖掘自身價值,讓自己成為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