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方
(晉中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山西晉中030619)
清末民初傳統(tǒng)士紳政治路徑的選擇——以梁善濟為例的考察
朱東方
(晉中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山西晉中030619)
清末民初的士紳階層是行動上較為活躍,政治上又極為迷茫的階層。山西崞縣籍士紳梁善濟,是清末經(jīng)歷科舉考試躋身上層的最后一批傳統(tǒng)社會精英之一。感受到先進制度、接受過先進教育,并在新思想的指導下走向政治改良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梁善濟為例,透過其曲折的經(jīng)歷,分析其在社會大動蕩時期,個人思想、行為發(fā)生的變化,反映傳統(tǒng)士紳在社會向近代轉(zhuǎn)型時的路徑選擇。
清末民初舊士紳轉(zhuǎn)型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梁善濟
清末至民國初年,是中國社會劇烈動蕩,迅速變遷的時期。外來資本主義的入侵一方面瓦解了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結(jié)構(gòu),另一方面也在帶動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為傳統(tǒng)士紳提供了政治路徑選擇的機會。清末山西第一位民選的諮議局議長梁善濟,便是一位從傳統(tǒng)士紳,轉(zhuǎn)化而成的具有立憲思想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他的一生不僅僅是個人在動蕩時局下思想的轉(zhuǎn)向,而應該是一個群體現(xiàn)象——代表中國一部分士紳階層分化后的走向。梁善濟在接受立憲思想、向往新社會之時,嘗試摒棄舊的認識和行為;又在時代迅速前進發(fā)展后,表現(xiàn)出了滯后、保守的一面。這樣看似矛盾的思想與行為集中出現(xiàn)在一個人的身上恰恰反映了近代中國新舊時代交替的變遷。
梁善濟,字伯強,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初六生于山西崞縣北社西村(今屬山西定襄)一個書香之家。幼年時,他便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聰穎,祖父和父親都對他寄予厚望,“每謂此子,必能大興吾門,為乃祖吐氣”[1]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梁善濟的祖父一生苦讀考功名,卻都未中秀才。因此他對梁善濟的教育十分重視,親自給幼年的梁善濟制定嚴格的讀書計劃表,“某年讀某書某月畢某書一一詳記以示”[2]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梁善濟的父親梁友鱣是一位歲貢生,他以當?shù)孛滦炖^畬的學習方法教年幼的梁善濟手抄經(jīng)典著作;還以吳錫麒、吳偉業(yè)的著作引導他。
出生在書香門第的梁善濟二十歲時離鄉(xiāng)到五臺縣一邊讀書考功名一邊授徒為業(yè),由于刻苦鉆研,二十五歲時考中了秀才。1894年,他以歲試第一進入省城令德堂學習。
1896年梁善濟赴晉南芮城縣擔任儒學訓導[1]芮城縣志(卷六).民國十二年.。因為被山西巡撫岑春煊密任調(diào)查晉南州縣利弊得到賞識,仕途逐漸通達。1902年山西大學初創(chuàng),便被聘為山西大學校士館館長。梁善濟雖有公職,但功名的缺失無疑是事業(yè)發(fā)展最大的障礙,因此他仍在科名事業(yè)上努力。直到1903年中舉人,1904年連捷考中進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至是,躋身官場上層。
1905年是梁善濟走向新學的關鍵一年。這一年他被進士館送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留學。一年半的留學經(jīng)歷,成為梁善濟一生最重要的永生難忘的時光,也是對梁善濟思想轉(zhuǎn)型產(chǎn)生關鍵作用的事件,對于他以后世界觀的轉(zhuǎn)變,甚至于仕途發(fā)展,影響都十分深刻。
雖然清末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傳統(tǒng)士大夫的自身因時適變,棄舊圖新的愿望引起的轉(zhuǎn)變的新動向成為普遍的趨勢。但在日益強大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切身感受君主立憲制度的優(yōu)越性,對于梁善濟這樣的“最后一批士紳”仍然不失為一個震撼。梁身為受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知識精英,且在學界與政界已有實際經(jīng)驗。加之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使他急切地希望從日本學到富國強兵的本領。因而作為已具有進士、翰林身份的士大夫,也甘愿充當學生,接受“再教育”。
《日本憲法與各國憲法比較》《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警察法》《地方行政法》《商法大意》《經(jīng)濟學》《財政學》《外交史》《政治學》等課程的學習,對于已過不惑之年的梁善濟來說,這使他真正接觸到近代法律與政治知識。速成班還組織學生參觀日本監(jiān)獄、見習日本的司法程序等,也讓中國留學生加深了對近代法制的認識[2]法政大學史料集.第十一集(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特集),1989.P263,P258.轉(zhuǎn)引自賀躍夫.清末士大夫留學日本熱透視——論法政大學中國留學生速成科.近代史研究,1993,(2).(P44,52)。
正是由于較好的自身素質(zhì)與受教育的基礎,切身經(jīng)歷積累的社會經(jīng)驗,較為強烈的對先進文化的學習渴望,加之在日本接受的較好的教育,使得梁善濟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nèi)基本完成了思想上由傳統(tǒng)到近代的轉(zhuǎn)型。
1906年9月,清政府正式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法大(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學生中,更多的人轉(zhuǎn)向了立憲派或立憲派的支持擁護者……還有一些法大速成科的畢業(yè)生回國后直接投身于立憲運動,成為國內(nèi)新成立的立憲團體及其機關刊物的骨干人物。”[3]賀躍夫.清末士大夫留學日本熱透視——論法政大學中國留學生速成科.近代史研究,1993,(2).(P53)適逢梁善濟留學歸來,從此他成為君主立憲的提倡者之一。1908年,時任翰林院檢討奏留山西的梁善濟被推為山西諮議局籌備處處長。1909年山西憲政籌備處組織民主選舉,梁善濟被選為諮議局議長,9月1日諮議局正式成立。
“山西諮議局產(chǎn)生后,一方面通過合法程序提交了……一系列議案,行使了自己的參政權。另一方面則利用既有陣地,進行民主啟蒙。”[4]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卷七).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P23)此后梁善濟積極參與立憲運動。如1909年以后數(shù)次的國會請愿運動,梁善濟作為山西代表,與其他省的代表一同上書清廷請求速開國會,就國事提出建議等,在當時頗具影響力。
此外,梁善濟還通過組織參與政黨實現(xiàn)憲政目標。憲友會是中國的首批合法政黨之一,它在國會請愿同志會和諮議局聯(lián)合會的基礎上建立。1909年11月國會情愿代表團解散時,即決定在國會請愿同志會的基礎之上改組政黨,培養(yǎng)積蓄實力。1911年6月憲友會正式成立。成立大會上,梁善濟被會員推舉為山西支部的發(fā)起人、會員之一。憲友會及其支部的成立使得全國大多數(shù)立憲團體和立憲派人士在其旗幟之下加強了聯(lián)系和團結(jié),從而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認識,形成一股在野的龐大的社會政治力量。
由資產(chǎn)階級立憲派結(jié)合組成的憲友會,向往追求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務期實現(xiàn)真正的君主立憲制度,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實行國民外交,提倡軍國民教育,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民主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代表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1]侯宜杰.清末合法政黨憲友會的成立.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1,(4).(P216)。
辛亥革命后,山西“光復”,梁善濟以諮議局名義主持民政穩(wěn)定省內(nèi)。當時時局未穩(wěn),梁說:“既在責任中,危險亦常事,但支持一日即盡力一日,身之安危不暇計也?!盵2]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梁在當時對閻錫山為都督的軍政府表示了支持并協(xié)助軍政府籌辦各項事務。
1912年清朝結(jié)束后,梁善濟應湯化龍、孫洪伊等人之邀赴上海組建共和建設討論會,后至北京改組為共和黨。梁也到達北京被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1914年出任民國政府教育部次長。袁世凱策劃復辟帝制之時,朝野上下有很多人曲意逢迎,也有人拉攏梁善濟向袁“勸進”。梁拒絕說“勸進者為將來做官計耳,余不只不要官而命亦不要焉?!盵2]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還與湯化龍等赴天津發(fā)起反對運動。
袁世凱垮臺后,梁善濟與梁啟超、湯化龍等進步黨人組織“憲法研究會”,成為“研究系”首領之一。研究系雖以實現(xiàn)中國的民主立憲為己任,周旋于各派政治人物之間。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后,梁善濟提出《報告應付各方面辦法呈》。這份不足五百字的建議,涉及當時國家用人和中央與地方關系等問題。梁善濟認為府院用人不應有南北地域成見,以平衡各方;同時官員換血時,不能“大加刷新”,對支持帝制的官員要妥善安置,“勿輕予以重要位置,免惹起社會之惡感……舊友僚中撐其稍有知識者錄用之,但須以新人為主體,以期逐漸融化?!盵3]梁善濟.各界政見·梁善濟報告應付各方面辦法呈(一九一六年六月).張黎匯,蔣原環(huán).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1.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P120)中央與地方方面,梁主張南北統(tǒng)一后應加強中央的力量,“不可事事出之外省要求”[3]梁善濟.各界政見·梁善濟報告應付各方面辦法呈(一九一六年六月).張黎匯,蔣原環(huán).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1.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P121)。由于當時國會尚未恢復,在這份呈報中也未見府院之爭的端倪。梁善濟在呈報中表現(xiàn)出對待政治問題思慮之周全,注重各方力量的平衡。同時也不乏對國家統(tǒng)一,中央集權的期待。
梁善濟的種種政治活動都是他實踐立憲思想,以己之力影響政局的表現(xiàn)。
進入民國,時局持續(xù)動蕩。1919年以后梁善濟意識到:“改造政治必自改造社會始,改造社會尤必自改造個人始,第一須輸入新思想新智識,尤以交換智識為重要?!盵4]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梁憑借自己廣泛的社交,與友人如吳冠英、藍志先、林長民發(fā)起自由講壇,胡適、陳獨秀都曾受邀演講。還有國外知名學者,如英國哲學家羅素。美國哲學家杜威來華演講時,梁作為主辦方代表北京大學、教育部、尚志學會、新學會致歡迎詞。此外,梁自己往往也會登臺演講,“每臨講壇,滔滔雄辯層巒起伏無不如志”[4]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聽眾倍受鼓舞,不知梁已年近花甲,稱之為“老青年”。
“五四運動”后,梁善濟發(fā)表講演《學生的文化運動》。演講以反帝愛國、思想啟蒙運動為背景,闡述了梁個人對文化的理解,高度贊揚了學生的文化運動。
清末傳統(tǒng)士紳,在經(jīng)歷了西學東漸和辛亥革命之后,大都高度重視教育事業(yè)。這在曾以授徒為業(yè),并擔任過山西省教育會會長的梁善濟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民國初年,他擔任眾議院議員,兼任教育部次長。一直從事著與教育有關的事業(yè),他深知教育對于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名傳統(tǒng)文化精英,在學習了資本主義制度與文化后,他深刻地認識到傳統(tǒng)學問對國家近代化的局限。他對西學的推崇,反映了他對于下一代知識分子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將青年培養(yǎng)為什么樣的人的明確答案——學習西方近代科學與文化,將學生們培養(yǎng)成符合時代需求、適應時代變化、懂得近代文化科學、有能力為國做貢獻的新型知識分子。
民國教育次長的職務,成為梁繼續(xù)致力于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優(yōu)勢?!霸诖伍L任內(nèi),提倡人格教育與社會教育,不遺余力。凡所建議,多見諸實行?!盵1]周邦道.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P297)后來在袁世凱倒行逆施打算恢復科舉制時,“善濟慮其橫決而不可為,于是讬同志之士,為袁氏左右導言罕譬?!盵1]周邦道.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P297)極力維護教育改革的成果,以致各行各業(yè)在復辟均有倒退,唯有教育領域的近代化成果不但被保留,還被延續(xù)了下來?!捌淇嘈墓罗模泄逃?,至足欽已。”[1]周邦道.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P297)
梁推崇近代新式教育也反映在他對子女的教育上。20世紀初,晉中民風保守,面對新事物裹足不前,學子報名山西大學西齋者寥寥。梁善濟為了鼓勵學子學習西學,便讓次子梁上棟入學西齋,其他學子見狀紛紛跟隨。上棟畢業(yè)后,梁善濟又敦促他赴英留學,同時命三子上椿入山西大學讀書。
重視教育實際反映的是重視文化。五四運動后,學生的力量震撼了當局,也啟發(fā)了梁善濟。1919年8月梁在旅京晉學會上的發(fā)表題為《學生的文化運動》[2]該演講后被高尚德即高君宇記錄刊登于1919年12月30日與31日的《晨報》第七版.的演講,盛贊五四學生運動,鼓勵青年關心、參與國事,為國家早日走上富裕道路做出貢獻。該演講是梁文化觀的完整表述。
演講中,梁善濟以從文化的含義入手,通過中西方各個層面、各個時段的對比,闡發(fā)了關于學生文化運動的意義。他指出近代中國比之西方,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雙雙落后,中國“現(xiàn)在”并沒有西方那樣的民主,也并不是真正的“民國”。他剖析了文化與社會的互動性,闡明了運動對于文化的重要性:不經(jīng)運動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不會被傳承的。還說明“文化即是人類生存的需要,自然要隨時隨地的改變或革新?!盵3]晨報.1919-12-30.梁認為,無論中外“文化在未發(fā)展時是一種潛勢力,在已發(fā)展時是一種現(xiàn)勢力”[4]晨報.1919-12-31.。民主,對于“現(xiàn)在”的中國還是一種“潛勢力”,但是他成為“現(xiàn)勢力”是必然趨勢,這是不可逆轉(zhuǎn),也是任何其它勢力都不可阻擋的。學生,接受先進的教育,有朝氣與活力,有“純潔的愛國思想”[4]晨報.1919-12-31.,是先進思想的策源。五四學生的文化運動,見證了學生的力量,昭示著民治趨勢的到來。梁善濟認為,只有通過學生的運動,才能讓“主權在民”的思想深入人心,也只有那個時候,“自然會有個真正民治的社會實現(xiàn)”,“帝國即能變成民國”[4]晨報.1919-12-31.,假“民國”才能變成真“民國”。
演講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狀,肯定了青年學生運動的積極意義,充滿希望地展望了中國的未來,鼓舞了青年,堅定了青年們對于民治社會的信念。
梁善濟的政治主張與社會活動似乎都體現(xiàn)了他轉(zhuǎn)型為資產(chǎn)階級先進的一面。但是,傳統(tǒng)的價值追求與處事方法早已深入骨髓,成為他性格的一部分。這種傳統(tǒng)價值追求與其汲取的新學、新思維、新作為之間,總是有著一條難以熨平的鴻溝,限制了他的前進腳步。
1921年梁善濟打算赴歐洲考察憲政,受到國內(nèi)多方學會團體歡送,但因長期勞累積勞成疾,突發(fā)疾病不得成行??祻秃?,梁因年歲已高,也因不能與時俱進,不再參與政治活動,淡出政壇,在北平家中頤養(yǎng)天年。這時的梁繼續(xù)自編年譜,直至生命結(jié)束的前一年,還著有《伯強回感錄》《旅游日記》等書[1]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亦是舊時士紳遺風。
這位接受過近代資本主義教育的士紳,對于自己無力繼續(xù)實現(xiàn)變革社會的理想,而心灰意冷,由此不再關注時事,不再過問政治,原先的銳氣消磨殆盡。友人胡子笏探病時給他講解佛學,由此他一心學佛。從他生命最后一兩年內(nèi)的詩作可看出他心境的變化。“兩載經(jīng)臥病,恍若再生時。前此積極愿??萑~秋風吹?!盵1]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
又如他在去世前幾個月所寫:“頂禮在菩薩,凈土身到未。萬事了無緣,眾生說空義。懸崖一撒手,此樂渺無際。都從無始來,不解其中意?!盵1]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
此時梁的詩作消極退隱,與之前判若兩人,竟絲毫看不出他前幾年還在演講臺上慷慨演講震懾青年人的氣魄?;蛟S是他已感覺到自己人生遲暮。
1924年6月梁善濟疾病發(fā)作,于19日在北平法國醫(yī)院去世,享年63歲[1]梁上棟.伯強府君訃告.1924.。
梁善濟所代表的是這樣一群傳統(tǒng)社會精英的士紳階層,他們來自舊社會,是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的代表、知識精英。但也因此成為“從為科舉制所制度化的傳統(tǒng)儒學教育轉(zhuǎn)向以傳授西學為主的近代教育”[2]賀躍夫.清末士大夫留學日本熱透視——論法政大學中國留學生速成科.近代史研究,1993,(2).(P46)的承載者。
他們迫于時勢,轉(zhuǎn)向近代教育,急切地尋求新知識,而且馬上把學到的新知識運用于國內(nèi)的政治實踐,由此轉(zhuǎn)型為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這是清末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傳統(tǒng)士大夫的積極動向,其對于清末社會與政治變遷的影響亦是不容小視的。在新舊過渡的清末社會中,新教育與傳統(tǒng)功名一起成為確定個人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既具傳統(tǒng)功名,又有留學經(jīng)歷的士大夫,在清末立憲派中是股頗具勢力的政治力量。對清末的政治思潮也發(fā)揮了重要影響。
直到民國以后,革命派以其更為激進的政治主張、更為強烈的煽動性,在政治舞臺上頗為活躍,改良派才顯現(xiàn)出了其政治上的保守性,妥協(xié)性和落后性。
(責編:高生記)
朱東方(1988—),女,山西太原人,晉中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海外中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