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
(山西小浪底引黃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垣曲 043700)
小浪底引黃工程土洞段塌方冒頂處理探析
張君
(山西小浪底引黃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垣曲 043700)
以小浪底引黃工程土洞段冒頂塌方為例,根據(jù)實際情況結合其他工程塌方處理經(jīng)驗,選用明挖塌體結合拱架、鋼筋混凝土回填加固施工方案,成功解決了該工程土洞段冒頂塌方問題,可為類似隧洞工程施工提供參考。
塌方冒頂;混凝土澆筑;鋼拱架支護;掛網(wǎng)噴護;小浪底引黃工程
小浪底引黃工程是山西省“兩縱十橫”中的第九橫,主要解決運城市中東部大部分地區(qū)的工農業(yè)用水難題。2號引水隧洞是小浪底引黃工程的主干線工程,全長53km,其中樁號47+430—59+590段為2號引水隧洞末端,是2號引水隧洞中唯一的土洞段,長12.16km,位于運城市聞喜縣境內。樁號52+966—59+ 590段為小浪底引黃工程施工Ⅺ標,總長 6.6km,采用人工開挖,為無壓引水隧洞,設計斷面為城門洞型,尺寸3.8m×5.0m(寬×高),設計流量16.25m3/s,設計縱坡1/3000,洞內水深2.97m,隧洞全線采用鋼筋混凝土襯砌。
2.1 冒頂區(qū)地質條件
該段隧洞位于涑水河河谷左岸的岸坡處,主要通過地層為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坡洪積低液限黏土夾低液限粉土,局部夾砂卵石,土層厚度較薄。此段隧洞洞身多位于濕陷土層中,隧洞周圍土層遇水易產(chǎn)生濕陷變形,且該層多具中等壓縮性,易產(chǎn)生壓縮變形,成洞條件相對較差。經(jīng)現(xiàn)場地質鉆孔勘察,該段含砂層較多。砂層厚度0~4.5m,其中59+332—59+350段地表有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最高處約12m。
根據(jù)取樣室內土工試驗資料,其干密度為1.22~1.69g/cm3,平均值1.40g/cm3;天然壓縮系數(shù)為0.06~0.85MPa-1,平均值0.23MPa-1,具中等壓縮性;飽和壓縮系數(shù)為0.06~1.30MPa-1,平均值0.33MPa-1,具中等壓縮性;飽和壓縮模量為2.4~11.9MPa,平均值7.6MPa;垂直滲透系數(shù)平均值為1.32×10-4cm/s,多具中等透水性;水平滲透系數(shù)平均值為1.16×10-4cm/s,多具中等透水性;黏聚力11.8~32.9kPa,平均值20.1kPa;內摩擦角17.0°~23.0°,平均值20.2°。鉆孔標貫擊數(shù)5~14擊,一般在7~9擊,基承載力80~100kPa。本段隧洞洞身位于濕陷性土層中,遇水易產(chǎn)生濕陷性變形,且該段含砂層較多,成洞條件相對較差。
2.2 冒頂原因
施工Ⅺ標出口段埋深較淺,樁號59+240—59+ 375段地勢低洼,為地表雨水匯集處,且圍巖厚度較薄,洞頂土層最薄處不足8m,從2014年10月施工到該段出現(xiàn)局部坍塌,隨即采用直徑108mm的大管棚施工,施工結束清理掌子面堆積體時出現(xiàn)二次冒頂坍塌(樁號59+332—59+337)。究其原因主要是該段頂部厚8m的土質覆蓋層均為混凝土塊、磚塊等建筑垃圾,起不到頂部支撐保護作用。另外,在施作管棚過程中,跟管鉆進施工工藝缺陷,接頭套管連接不牢固,造成接頭部位相對薄弱,管棚內未設置鋼筋籠,導致已施工的部分管棚在接頭處斷裂,造成原地表二次坍塌。
3.1 方案比選
塌方發(fā)生后施工單位及時采取了撤離人員、設備等應急措施,并通知各參建方盡快到達施工現(xiàn)場,對本次坍塌冒頂進行現(xiàn)場查看。根據(jù)以往處理塌方經(jīng)驗提出了三種可選方案:超前小導管注漿施工方案,邁式錨桿注雙液漿施工方案和明挖塌體結合拱架、鋼筋混凝土回填加固施工方案。
超前小導管注漿施工方案具有施工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但由于小導管直徑較小,承受上部壓力有限,并且要求小導管前部未開挖巖體具有一定的自穩(wěn)支撐能力,不能滿足現(xiàn)場情況。
邁式錨桿注雙液漿施工方案施工速度較慢、成本高、操作難度大,需要專業(yè)鉆具及專業(yè)施工隊伍,但邁式錨桿管棚較長、剛度強、注漿加固長度范圍較大,前部未開挖巖體支點經(jīng)注漿后有一定的自穩(wěn)能力,承受上部壓力的能力較強。
明挖塌體結合拱架、鋼筋混凝土回填加固施工方案具有施工速度較快、成本較低、操作簡單且無需專業(yè)設備和專業(yè)隊伍即可施工的優(yōu)點。
綜合比較,確定采取明挖塌體結合拱架、鋼筋混凝土回填加固方案進行處理。
3.2 冒頂塌方處理
3.2.1 冒頂塌體處理
冒頂區(qū)生活垃圾處理:由于冒頂區(qū)地表有生活垃圾堆積,首先對其進行清理,清理范圍為隧洞邊線外圍3~4m,清理完成后對坑底周圍進行圍擋防護,并設置警戒標志,安排專人看守,防止發(fā)生意外。
洞內塌體清理:地表清理完成后對洞內坍塌體進行清理,只清理自然滑落部分,清理到露天后對自然滑動出來的塌坑周邊進行排險工作。
3.2.2 洞內外加固處理
塌體處理清理到露天后對自然滑動出來的塌坑采用鋼結構鋪設鋼板,在塌坑上方形成防護體,或對塌坑周壁進行厚度不小于10cm的混凝土噴射,防止落石傷人。清理出1~2榀鋼架范圍后,及時施作工字型20a型鋼拱架,鋼拱架間距不大于30cm,可根據(jù)實際情況放至25~35cm,拱架間縱向連接筋為直徑25mm的鋼筋,環(huán)向間距1m,在鋼拱架外側布設雙層直徑8mm,間距150mm×150mm的鋼筋網(wǎng)片,鋼拱架要封閉成環(huán),并臨時布設I16橫撐、豎撐型鋼,噴射C20混凝土進行初支,本段處理完成后,繼續(xù)按以上原則進行清理跟進,直至處理完整個塌坑范圍(樁號59+338—59+333),露天段側直墻噴射C20混凝土,厚度不小于50cm。由于側墻為粉砂層,清理過程會出現(xiàn)坍塌,須將坍塌空腔用混凝土回填密實,嚴禁出現(xiàn)空洞。
塌方段開挖支護處理:塌坑處理完成后,在掌子面管棚間及后續(xù)在2次進洞掌子面(15m范圍,樁號59+333—59+318)范圍內插打直徑42mm的超前小導管,再對未塌方部分進行開挖,超前小導管長度4.5m,環(huán)向間距30cm,縱向搭接長度不小于1.5m。人工開挖,每次開挖以50cm為宜,打設長2m,直徑25mm,間距1m的系統(tǒng)錨桿,并及時支護I20a鋼拱架,鋼拱架間采用直徑25mm的連接筋進行連接,布設直徑8mm,間距150mm×150mm的鋼筋網(wǎng)片;采用直徑42mm的鎖腳錨桿,每根長3m,待初期支護完成2~3榀鋼拱架后對未成環(huán)初期支護底板進行橫撐封閉成環(huán),封閉過程中采用短進尺,一次僅開挖一榀鋼拱架的距離。首先將橫撐部位人工開挖成20cm寬的槽狀,然后將橫撐安裝完成,橫撐采用I16型鋼,并與邊墻工字鋼連接牢固,然后再人工開挖兩榀工字鋼之間的底板土,開挖深度不小于25cm,開挖完成后人工夯實,縱向橫撐之間采用直徑25mm的鋼筋連接,連接筋環(huán)向間距1m,之后用C25混凝土澆筑,混凝土厚度不小于25cm。
塌方段混凝土回填處理:為保證隧洞塌方段安全及后期承壓穩(wěn)定,需對塌坑腔進行井字形型鋼支撐,并對塌坑腔進行混凝土回填處理。待塌坑腔段初支強度達到一定強度后,采用原施作的井字形型鋼進行支護,井字形橫梁距離初支拱架頂部50cm,中間澆筑C20混凝土,橫梁上方澆筑50cm厚的C20混凝土。井字形型鋼兩腿坐落在初期支護側墻上,橫梁長6.5m,直腿長3.11m,縱橫向各設2根,并焊接牢固,再分層回填C20混凝土,每層回填厚度不大于50cm,且兩側需同時進行回填處理?;炷粱靥钪炼错斠陨?m范圍,待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再回填土,分層回填至原地面,每層土回填厚度不大于2m?;靥钔林恋乇砗笞?%的斜坡,將外水引至路側,防止再次積水引起滲水。
3.3 處理效果
本次冒頂處理歷時短,耗費人力物力較少,截至2014年10月底,發(fā)生冒頂塌方的 59+240—59+ 375段已開挖支護完畢,后期未再發(fā)生掉塊或塌方現(xiàn)象,冒頂塌方處理效果顯著。經(jīng)后期定期跟蹤監(jiān)測與地質雷達檢測,均未發(fā)生收斂變形,說明上述塌方冒頂段處理方案可行。
在水利工程引水隧洞工程施工過程中,由地質原因引起的塌方在所難免,且塌方情況各有不同,土洞塌方情況難以處理。因此在隧洞開挖時應及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地質預報工作。尤其是在土洞段遇有涌水情況時,要引起高度重視,并制定合理的開挖方式;二是遇到塌方時及時制定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三是塌方處理時要注意安全,支護時遵循“寧強勿弱”的原則,不可盲目追求進度。
TV674 [
]C [
]1004-7042(2016)04-0046-02
張君(1977-),男,2005年畢業(yè)于河海大學工程管理專業(yè),工程師。
2016-02-07;
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