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市實驗幼兒園 吳紅霞
在科學活動中有效培養(yǎng)中班幼兒小組合作能力
浙江省麗水市實驗幼兒園 吳紅霞
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是要靠人去創(chuàng)造和實現的,而一個人能實現嗎?相信答案是很確定的,不能。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成功人士站在領獎臺上說的最多的就是感謝自己的團隊,可見團隊即合作的重要性。幼兒期正是合作意識和各種合作能力產生和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在這一階段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至關重要。幼兒園中班是幼兒三年學前教育中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4~5歲的兒童喜歡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動中他們逐漸學會了交往,會與同伴共同分享快樂,還獲得了領導同伴和服從同伴的經驗。在集體活動中他們也了解和學會與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但是,合作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我們的教育對象——幼兒身上,“合作”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
1.有的幼兒不太愿意與人交往合作,喜歡一個人玩玩具或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老師強求讓其參與到交往活動中,也是站在那兒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見解,似乎和其他人沒有任何關系。
2.活動中相互發(fā)生問題或矛盾時不知道怎么解決,過多地求助老師幫助或停止游戲。
3.缺少溝通——活動中能干的孩子總是站在主動的位置,其他的孩子則聽他指揮不發(fā)表任何看法和意見。
4.大家都沒有主意,活動不知如何開展。
5.分工不明確,還是以好朋友一起玩為主,缺少真正的團隊合作意識。
以上狀況表明,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讓幼兒學會與人合作是當前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將科學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內容、要求和指導要點等作了具體、明確的闡述。根據幼兒學習特點,科學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是操作性的,幼兒學習、探索事物特征的方式、方法成了幼兒科學教育中重要的目標。浙江省特級教師朱靜怡老師在《幼兒園發(fā)展能力課程》中提出:小組群體活動是促進幼兒社會行為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發(fā)展的有力舉措。每個幼兒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等的特殊性使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將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性別、個性的幼兒分配在同一組,組成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探索活動,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討論并發(fā)表不同意見,激發(fā)大家學習的興趣,從中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
我們在班級中著重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豐富幼兒多種群體活動的經驗感受,在各領域、各活動中加以滲透,其中小組群體活動是促進幼兒社會行為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發(fā)展的有力舉措。從小班自由狀態(tài)下2~3人的小群體游戲到中班的定額結伴活動、以桌為單位的小組合作游戲到大班的以排、以性別為單位的大群體活動、小組自創(chuàng)游戲、小組合作繪畫、小組競賽等等。從中班開始,我們設置了每組的小組長和值日生,一人擔任兩種角色,定期輪流,人人參與,使幼兒的責任感和組織能力有了充分的表現和發(fā)展,也為合作能力的表現和培養(yǎng)提供了舞臺,奠定了基礎。
經過實踐,我認為要在科學活動中有效培養(yǎng)中班幼兒小組合作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找到合適小組合作的內容,精心設計、安排活動。
⑴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或在活動中一個人不能完成任務時,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反而能解決更好的解決,這就是合適的小組活動內容。
⑵小組合作要適合幼兒的現有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即中班小組合作的要求和現狀基礎上的小組合作才有意義。
⑶根據園本課程中活動鏈的要求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中需要小組合作的內容、時間。
2.充分調動幼兒對科學活動探究的興趣,樂意參與其中。
只有對科學活動產生了興趣,幼兒才樂意參與其中,因此教師如何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對小組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⑴所選的內容必須是幼兒感興趣的,是幼兒身邊常見的科學現象,這樣幼兒才樂意參與并去研究。
⑵形式多樣,能夠吸引幼兒,樂意參與。如:“認識秋天”的活動,我們不僅帶幼兒到室外感受秋天的變化還讓幼兒以小組的方式記錄制作表格,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并一起解決。這樣使每個幼兒的潛能得到了發(fā)展,讓活動更具實質性。
3.多為幼兒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的機會
在科學活動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更多的為孩子創(chuàng)造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合作。
首先,我們通過課堂中科學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合作機會。例如我們在《讓蛋寶寶站起來》的活動中,讓各組幼兒自己動手、動腦想出各種合作的方法讓蛋寶寶站起來,比一比哪組先讓蛋寶寶站起來。在此活動中,孩子們互相協(xié)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這樣,他們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讓蛋寶寶站起來。
其次,我們通過生活中的科學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合作機會。例如:自然角是孩子們觀察植物生長、飼養(yǎng)小動物的角落,在這小小的一角里,孩子們常常合作一起給種植的植物澆水,給飼養(yǎng)的小動物添食、換水等,到了有蠶寶寶的季節(jié)還會組織以小組為單位做好記錄表格,進行記錄觀察。
第三,在平時散步或外出活動中抓住機會進行教育。一次,在外出散步時,一群幼兒發(fā)現螞蟻正在搬一塊大餅干。幾個孩子把我拉過去,七嘴八舌地問“老師,這么大的餅干它怎么搬?。俊薄揖驼堄變憾紫聛盱o靜地看螞蟻們的變化,并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要合作才能搬動,回教室后并以此生成了一節(jié)談話活動。我們正是利用這些具體的、活生生的實例告訴幼兒合作起來力量大的道理,培養(yǎng)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識。
作為教師,既不要放過每一次讓幼兒合作的機會,同時還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chuàng)造提供合作的機會。
合作不是說單單的把幼兒組合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是應讓科學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具有真正的意義,起到真正的優(yōu)化作用。所以在活動中我們根據幼兒性格差異及各自特點,通過合理的分組,讓小組成員在合作活動中發(fā)揮各自的作用。為此我們從不同角度和各方面的因素將幼兒在小組合作中的學習分成了以下幾種類型:
1.發(fā)揮幼兒不同的興趣特點進行分工合作。
在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進行了一些幼兒感興趣的科學活動。如:在“觀察蚯蚓的”的活動中,我們尊重幼兒的自主選擇與搭配的合作方式,首先建議每個幼兒找五六個小伙伴合作去尋找蚯蚓,并引導每個小組選一名組長。活動開始后,我先提出活動的內容及要求,讓孩子們明白應做什么,然后讓小組內的孩子們一起商量、討論如何抓蚯蚓和觀察蚯蚓,于是大家商量在哪能抓到蚯蚓,有的說在潮濕的泥土中才有,有的說在石頭下才有,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我在旁邊聽著并沒有過多地去干預,而是讓幼兒協(xié)商去試一試先選誰的方法,最后孩子們在協(xié)商后很快就抓到蚯蚓了。
其實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每個孩子都有發(fā)表自己建議和意見的機會,在協(xié)商中不但使他們學到的更多,也學得愉快,使每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解決了幼兒因意見不同而產生的矛盾。
2.根據性格特征,合理安排小組成員促進發(fā)展。
幼兒的個性不同造就了在活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教師首先要了解班中每個孩子的特點,然后進行合理的分工,取長補短,這樣才讓組合后的小組合作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
⑴強強搭配,讓幼兒找到自己不足之處,避免過分自信而忽視了團隊合作與協(xié)商。
⑵強弱搭配,能夠使能力強的幼兒帶動能力弱的幼兒完成活動,提高效率。
⑶弱弱搭配,能夠使幼兒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有自主權,特別是幼兒的能力得到鍛煉,更有自信。
在活動中我們發(fā)現:強弱搭配是最為合適的,小組完成的效率也是最高的,能力強的幼兒很明顯就是活動的組織人;強強合作是矛盾最大的,幼兒都有自己的主見,雖最后協(xié)商解決了問題,可是完成的效果并不好;在弱弱搭配中則出現大家都沒有主見,即使做出了決定完成效率也很低下。
合作中出現的各種現象是很自然的,教師則要在各種搭配中充分發(fā)揮幼兒在合作中的積極作用,讓合作真正落到實處。在強強搭配中讓幼兒學會更好的做到協(xié)商,當意見有分歧時,可以讓幼兒舉手表決等;在強弱搭配時則讓能力強的幼兒帶動能力弱的幼兒,為了發(fā)揮每個人的作用,在此搭配中可進行小組輪換制;在弱弱搭配時應更多的考慮降低他們的難度,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感。
中班幼兒剛剛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意識,這就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我們在活動中發(fā)現集中反饋成了組長的事,組里的成員也沒有人主動補充。此時,作為教師要及時引導幼兒明確自己在小組合作中的意義,教給幼兒傾聽的方法,組員在回答時要與自己的發(fā)現聯(lián)系起來,并主動補充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
其實在學習的過程中,幼兒自己也能發(fā)現合作的重要性,比如一個人做一件相對較困難的事很難,而在大家的合作、幫助下去解決、協(xié)商就顯得簡單多了,還能加快完成的時間和速度。在合作中讓幼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能豐富相應的語詞和一些合作的技巧,如“請幫幫我好嗎?”“謝謝!”“我們倆合作吧!”等。兩人相互探討時幼兒的語言也能很好的得到鍛煉。此外,在表述小組意見時應當讓幼兒選擇適當的語言,如“我們小組討論的結果是這樣的”,以此不斷提高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還要做到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在合作中讓幼兒學會虛心接受別人的反對意見,讓幼兒適應面對不同想法的情境。
只有合作得愉快、開心,幼兒才會有繼續(xù)合作的欲望和要求,也會大大提高合作的效率。為此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作品展示法
展示幼兒的合作的作品,讓幼兒產生自豪感。如:科學活動——尋找秋天的落葉,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長提一個小籃,組員一起將不同的落葉撿進小籃里,進教室后在小組圍坐一桌共同觀察描述落葉的外形,最后小組合作拼貼成一幅作品。我們將小組拼貼的作品展示在主題墻或瓷磚墻上,并分小組進行講述。
2.表揚法
幼兒通過合作既做成了事情又增進了彼此間的友誼,但幼兒自己常常不能明顯感覺到這種合作。教師應該引導幼兒體驗合作的愉快,激發(fā)幼兒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因此每次活動結束我們會評選“團結合作獎”,表揚合作順利的幼兒,讓他們講一講:碰到了什么困難?開始是怎么想的?最后是怎樣合作的?教師引導幼兒在傾聽的同時對好的合作方式給予表揚和宣傳,為下一次合作做鋪墊。
例如,在科學活動“斜坡”中,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積木、紙板、塑料板等,有光面和糙面的,讓幼兒尋找同伴共同搭建斜坡??墒且婚_始大家都只顧搶材料,各自為戰(zhàn),只有天天和洋洋兩個人在一起搭建。老師及時說“你們做得真棒!”還及時拍攝了他們合作搭建的視頻。在集中交流時,老師特意播放了視頻,請幼兒聽聽他們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最后是否搭建成功?同時也讓他們觀看了其他幼兒失敗的場面,讓幼兒交流失敗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給幼兒一句負面的命令式的指令,而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甚至輕撫孩子的肩膀、翹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只有讓幼兒體驗到合作的愉快情緒,才能進一步強化合作動機,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合作行為。
3.競爭法
鼓勵小組間相互競爭,有了比較才會有前進的動力,組員之間才會合作得愉快,做的更出色。
合作是重要的品質和能力,為讓幼兒愉快地進行合作,教師要創(chuàng)設科學探究環(huán)境,合理優(yōu)化教育策略,不斷提高合作實效,讓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愉快合作、快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