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韜
【摘要】《父子宰相家訓》,其中飽含著為官之道的重要思想,彰顯了儒家修身、齊家等博大思想的精神內涵,更在為官修德思想方面,留下了很好的文化傳承遺產。
【關鍵詞】《父子宰相家訓》;官德思想;研究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边@首詩和其背后“六尺巷”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傳誦廣遠。詩的作者張文端公(張英)曾任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其一生為官勤政清廉,務實平和,心系民瘼,因而深受老百姓的擁戴??滴醯墼浴笆冀K敬慎,有古大臣風”之語來評價。張英之次子張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及第,后為清代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保,封三等伯,歷三朝元老,居官50年。張英及其子張廷玉,人稱“父子宰相”,并留下了“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佳話。張英一生著述頗豐,其中《聰訓齋語》《恒產瑣言》均從家訓思想方面出發(fā),闡發(fā)了官宦仕途、為人處世方面的經歷和切身體會,以古代先賢之言行,教子孫持家、治國、讀書、立身、做人之法,勘稱古代家訓之典范。而其子張廷玉秉承父親“承先啟后”之意愿,有《澄懷園語》行世。張氏父子之家訓著作合集稱為《父子宰相家訓》,其中飽含著為官之道的重要思想,今天讀來其教育意義仍然非常深刻。
2014年11月15日,中紀委王岐山書記造訪了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而在王岐山書記訪問之前的10月19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禮法合治,德主刑輔”這一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思想。緊接著,10月25日,王岐山在中紀委第四次全會上講話指出,法律法規(guī)再健全、體系再完備,最終還要靠人來執(zhí)行。領導干部一旦在德上出現了問題,必然導致綱紀松弛、法令不行。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治國理政、管權治吏思想,有豐富的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可見,王岐山書記的六尺巷之行,是其重視官德建設,倡導“為官先修德”的重要之舉。
一、為官應勤政清廉,嚴于律己
張英告誡后輩做官第一要務乃為勤政清廉。他本人不僅寬以待人,更是嚴于律己,在其《聰訓齋語》中說:“吾輩居家居宦,皆簡靜守理,不為暗昧之事?!蓖瑫r強調“門無雜賓”,給自己立下規(guī)矩,“予于歸田之后,誓不著緞,不食人參”。他在3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偶有挫折,或被降職,最終仍因為其才華過人,處事清廉節(jié)儉而被重新起用或被提拔重用。許多清正廉潔的地方官員,也因其慷慨保護和舉薦,不但免遭不測,而且得到圣上之器重。雖然張英一生官運亨通,但其親朋好友、鄰里鄉(xiāng)親,中進士者多達數十人之眾,無任何一人是因他的提攜而升官。就像他在《聰訓宅語》中所說,“所謂道德者,性情不乖戾,不谿刻,不褊狹,不移情于紛華,不生嗔于冷暖”,而大度處事,才高不自詡,德高不自矜,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譽,位高不自傲,正是張英宰相豁達的為官境界,才被康熙帝稱為“有古大臣之遺風”。同時,他要求后輩做到:“使我為州縣官,決不用官銀媚上官。安知用官銀之禍不甚于上官之失歡也?”“友不擇便交,氣不忍便動,財不審便取,衣不慎便脫”,是千萬要不得的,要“立品、讀書、養(yǎng)生、擇友”。就連皇帝給他的賞賜,也都用來扶危濟困,修橋筑路,方便他人。這些成功的為官、做人之道,正是他留給我們最好的財富,也不得不引起這樣的思考:怎樣為官一方?如何取信于民?怎樣謀劃發(fā)展?如何干事創(chuàng)業(yè)?
張英之次子張廷玉為了不辜負父親“承先啟后”之意愿,在《澄懷園語》中強調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為官第一要‘廉,養(yǎng)廉之道,莫如能忍。嘗記姚和修之言,曰:‘有錢用錢,無錢用命。人能拼命強忍不受非分之財,則于為官之道,思過半矣!”這體現了張氏父子以清白傳家、廉潔自律品行的方方面面。他多次擔當鄉(xiāng)試、會試總裁之重任,司其柄“公正無私”,努力做到使天下士子“心自靜,品自端,于培養(yǎng)人才,不無裨補”。他把“居官理事,旌別淑慝”,看成是應盡職責。提倡為人臣要敢于直諫,“遇事敢言”即使虧體受辱,也無所畏懼。因此,他還以呂叔簡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做官都是苦事,為官原是苦人。官職高一步,責任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圣賢胼手胝足,勞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后樂;眾人快欲適情,身尊家潤,惟富貴之得而后樂?!辈⒎e極努力踐行。
張氏父子官居宰輔,雖位高權重卻清廉自守,廉潔奉公,真乃清官的楷模典范。正如《聰訓齋語》中所說:“……庸人多求多欲,不循理,不安命。多求而不得則苦,多欲而不遂則苦,不循理則行多窒礙而苦,不安命則意多怨望而苦?!彼?,只有勤儉節(jié)約才能減少欲望,做人方能直道而行,為官才能廉潔自律;而享受奢靡生活則會心生貪欲,必然導致揮霍浪費,為官必為貪婪腐敗。因此,追求勤政清廉乃是為官者道德品格建立的必備要素之一。
二、為官須心系民謨,公正自守
為官之人僅以廉潔自律來要求自己,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俗話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夠真正為老百姓謀福祉、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方可成為百姓認同的好官。張英看到身為仕宦之家的子女,就其成長環(huán)境而言,修行立名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在其《聰訓齋語》中所說:“富貴子弟,人之當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責之也恒深,如此則何由知其過失,而顯其名譽乎?”官宦子弟既然修身立名較一般寒士更難,所以只有“謹飭倍于寒士,儉素倍于寒士,謙沖小心倍于寒士,讀書勤苦倍于寒士,樂聞規(guī)勸倍于寒士”,(下轉第187頁)(上接第167頁)才能同寒士一樣獲得成才的機會,才能造福于百姓,積福于后輩子孫。同時,張廷玉《澄懷園語》中說“臣子事君,能供職者,以供職為報恩;不能供職者,即以退休為報恩。蓋奉身而退,使國家無素餐之人,賢才有登進之路,亦報恩之道也?!闭怯捎趶埵细缸拥闹倚穆毷兀拍艿玫疆敵实鄣钠髦夭⑽灾厝?。
同時,強調為官者“唯以公正自守”。官員在行政執(zhí)法過程中一定要公正無私,秉公執(zhí)法,決不能以自身的主觀好惡作為原則,更不能徇私枉法,以權壓法。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說“人臣奉職惟以公正自守,毀譽在所不計。蓋毀譽皆出于私心,我不肯徇人之私,則可受人毀,不可受人譽矣!”據史料記載,張廷玉平生無聲色玩好之嗜,退食淡然無所營,可謂淡泊一生。
三、為官必“度量廣大”,與人為善
張氏父子還強調為官者應“度量廣大”。朝廷為官,在與同僚的接觸中,自然少不了爭論和摩擦。所以,要處理好同僚間的關系顯得極為不易。張英時刻謹記前輩的告誡,切勿“飯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話不想便說,事不思便做?!薄坝嘈心晡迨?,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耳。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睆膹堄⒌难哉Z中不難看出其寬容大度的君子之風。其子張廷玉更是秉承父親之訓誡,認為“凡人度量廣大,不妒忌,不猜疑,乃己深享福之相,于人無所損益也。縱生性不能如此,亦當勉強而行之。彼幸災樂禍之人,不過自成其薄福之相耳,于人又何損乎?不可不發(fā)深省?!睆埻⒂衲芘c十數輩同僚同殿共事,均能平心對待,海納百川,而不見其有疾言遽色。張氏父子為官能始終保持著一種寬容退讓、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確屬極為不易。
張英、張廷玉父子兩代官至宰輔,均提倡“廉”字當頭,嚴以律己,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學習。乾隆皇帝曾作詩稱頌:“喉舌專司歷有年,兩朝望重志愈堅。魏公令德光閭里,山甫柔嘉耀簡編。調鼎念常周庶務,勞謙事每效前賢。古今政績如懸鑒,時為蒼生咨惠鮮?!?勤政清廉、心系民謨、勸戒陋習,這些都是張英、張廷玉父子身體力行并在家訓中告誡子孫的實際事例。他們由一己一家而推及于治國平天下,構成其家訓的一大特色,令“海內欽仰”,傳而不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員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既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于律己,又應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要始終心存敬畏、慎獨慎微,才能無愧于心,不辱使命。《宰相父子家訓》彰顯了儒家修身、齊家等博大思想的精神內涵,更在為官修德思想方面,留下了很好的文化傳承遺產。黨員領導干部確須知古鑒今,為政以德,正心修身,講規(guī)矩、守戒律、兜底線,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吸收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營養(yǎng),堅持他律和自律相結合,發(fā)揮禮序家規(guī)、鄉(xiāng)風民約的教化作用,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