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青
知道很多事有什么用呢?我說的并不是那種諱莫如深的秘密,或者“高效能人士的N個秘籍”之類的事,而是那些聽起來挺沒用的小事:什么麥克阿瑟最愛的煙斗是玉米棒子,什么中世紀時意大利人直接拿干掉的面包當盤子使;什么維美爾愛用的印度黃來自吃了芒果葉子的奶牛尿…… 這些沒用的事,考試加不了分,飯桌上顯擺多了還容易讓人下次不帶你玩兒??墒?,樂意知道那些瑣碎小事似乎是一種好奇的天性,好奇并不一定害死貓啊。你隨手撒下一把好奇的種子,說不定就能開花的。所以說,讀一讀《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這樣的書是很有意思的。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處心積慮,不如有趣
《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是一本趣聞典故隨筆集,有吃茶喝水的悠然過往,也有大航海時代的漫漫征途,還有背帶褲和家具貼面的別致往事。這些事在80后自由撰稿人張佳瑋的筆下穿越時空,裹挾著古人的習俗和趣味來到我們眼前,替我們身邊的器物講它們的故事以及寄托其上的愉悅與哀傷。
起初,你會很驚異張佳瑋居然出了本Google風格的書——在搜索引擎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弄本《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這種“分享碎知識、軟學問”的書,真的好嗎?碎知識、軟學問,難道不可以直接上網搜索嗎?
但翻開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書里還是張佳瑋文字一貫的味道:抖包袱,擺知識,歷史故事旁征博引,生活常識信手拈來,其間夾雜著自己的體會或感受。書里面的內容幾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往今來的大小生活器具和必備品被作者一一細數(shù)了個遍,從歐洲到東方,從古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再到當代,作者在厚重的歷史里輕盈地穿梭,將枯燥無味的數(shù)據(jù)和知識用溫潤的語言串聯(lián)起來,展現(xiàn)給你一幅幅鮮活生動的面孔。寫飲食文化的時候你會看得垂涎欲滴;寫偉大人物的八卦小道的時候你或瞠目結舌或樂不可支。各種怪異故事,各種生僻知識,讓你可以讀到作者的樂在其中和陶醉無比。
有時候你讀著讀著也會被一記溫情砸中,正如《洗澡》里面說的:“洗熟的浴室和吃熟的餛飩包子店一樣,留人?!庇袝r候你會被作者的腦洞逗得捧腹,譬如在《牙齒》這篇里面,講孔子和老子“牙不同不相為謀”,孔子牙齒緊疊,老子牙齒疏落,于是“老子后來不太喜歡孔子,騎著青牛出函谷關去了?!?/p>
有人問張佳瑋為什么會寫這些瑣碎而有趣的器物故事,為何要在看似不起眼的冷僻知識上大下功夫?張佳瑋是這樣說的,因為他很喜歡王小波的一句話:“我呀,堅信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該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無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難道這就夠了嗎?”大概張佳瑋的用意即是如此,在我們日常駐居的世界里,生活往往是機械而蒼白的,而各類有趣的知識給我們構筑了一個別樣的“他方世界”,我們的心神活在那里,內心會覺得無比愉悅。
人都想活得既不麻煩又熱鬧??赏?,你要想活得熱鬧,就得麻煩一點,比如,找一個不會的技能鉆研一番,彈鋼琴也好,聽古典音樂也好,一旦你懂得了一些“門內”的規(guī)則,你也就同時體會到了莫大的樂趣。
的確,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太多,這本書里包含了很多關乎小東西的知識,小的視角,小的歷史故事,它們仿佛在告訴我們,每當你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角落,你就為自己心中的“他方世界”壘上了一塊磚。畢竟人生苦短,與其處心積慮,不如學著變得繽紛有趣。
讀過“有趣的事”以后還能讀什么
讀過了張佳瑋的《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之后,如果你覺得有趣,覺得知道很多事真的可以讓好奇的種子開出些小花兒,說明你已經打好了保持好奇心的基礎,那就繼續(xù)往深處讀幾本,比如下面這兩本書:《塞耳彭自然史》和《荒廢集》,它們更加重量級,雖然和《世界上有趣的事太多》不甚相似,但它們都能讓你知道更多有趣、有用的事,一個給你講述自然的有趣故事,一個讓你的記憶重演,補充你的知識量,讓你變得有趣、有學識。
《塞耳彭自然史》:大自然本身很有趣
《塞耳彭自然史》這個名字猛一看有點生硬,仿佛是鄉(xiāng)土志里講博物的一部分……其實不然,它是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異彩,出版多年來流傳不絕,收入各種叢書中,老老小小,百讀不厭。
作者懷特用書信體寫成的這部博物記,將英國最可愛的鄉(xiāng)村——塞耳彭村的鳥獸草木蟲魚娓娓道來。這組信的趣味,今天多在于文學,在于其牧歌的趣味。它那優(yōu)美清明的文體描繪的宛如圖畫,生動逼真的塞耳彭風物,永久保存著不變的姿態(tài)與最初的新鮮。懷特用數(shù)十年時間一點點地認識自己村莊的事物,歷史、地理、氣候、生物……
如果每一個熱愛自然的人,每一個寫作者,都寫一部關于自己家鄉(xiāng)的著作,那么,這世界就更為豐富與有趣,我們就可以“活在不同的故鄉(xiāng)”了?,F(xiàn)代化、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消滅了多少故鄉(xiāng),而我們的鏡頭、我們的筆,留下的故鄉(xiāng)的記憶卻是如此稀少。故鄉(xiāng)正在消失,故鄉(xiāng)的事物與面貌正在淡忘,最終,我們會成為無家可歸者,甚至不知道“家園”一詞含義的荒漠上的流浪者。
這是一本無心寫成的杰作,作者寫作時也許并沒有想到自己的這些信件會成為文學史的一部分。他只是在和遠方的朋友寫信,討論一些鳥類和自然的問題。但他寫得很自然、很率性,因此讓本書擁有了一種不事雕琢的天然的美。
《荒廢集》:讓遺失的記憶重新演繹
陳丹青的《荒廢集》和他之前的作品一樣,依然顯示了他敏銳多變的觀察和視角?!白杂烧劇本牌谈迨菍π卵哉摰膰L試;三篇再談魯迅的演講、三篇奧運會開幕式評析,是對歷史與文藝的深層闡述;然后回顧七十年代的長篇隨筆,告訴你十年浩劫中,幾代人被荒廢的命運。
這一回的《荒廢集》除了許多論藝術的文字,還有兩篇描寫奧運開幕式,陳先生是藝術顧問,也算奧運團隊設計一員,他仔細描述了張藝謀團隊的工作狀態(tài)。讀完,你才知道奧運準備的繁雜,對張藝謀有一種新的認識。他趟雷池、受責難的大片,他弄外景歌劇的外務心,都是作為藝術家的求索,沒有這些東西,他面對奧運開幕式絕對沒辦法有準確判斷,無法沉住氣弄得像現(xiàn)在這樣眾人滿意。此外,陳丹青也寫到蔡國強等其余藝術家的功勞,這就像是開另一扇窗叫讀者去張望。
陳先生寫人也好看,書中《民國的文人》《仍然在野》便是這樣的文章。前者是演講,繼續(xù)論魯迅,并以此展開寫魯迅周遭文人的品質。那時候的文人謙謹、干凈、瀟灑,他們在書房里深沉思考,寫文章,發(fā)出去,激蕩世人。 “七十年代算得天地不仁,終于拿青春沒奈何。幸虧年輕!這題目,是為我輩僥幸,也為那時代無數(shù)吞沒的人?!蹦憧?,聰明的人總是可以替你說出你正中下懷卻無法形諸于語言文字的那些話。這也就是《荒廢集》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