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榮
學好知識,學會做人,是學生的責任。教好知識,教會做人,是老師的責任。教好書,育好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職業(yè)夢想。然而,學生家長在履行教育責任時的一些誤區(qū),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什么是責任教育?
教育就是一份蛋炒飯,豐富多樣的興趣教育、翻轉課堂、生本課堂、幕課等,都是提升蛋炒飯的美味與誘惑力的佐料。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在佐料上用足了心思,而忘了主體是米飯,就是學生學習的責任意識(包括終身學習的責任意識)的強化與培養(yǎng)。無論什么樣的興趣方法與模式,一旦最核心的主體學習責任感淡化了,都是失敗的教育。
責任教育就是教育的本原
教會孩子責任意識,主體包括學生終身學習責任感的建立和社會基本公民及道德責任意識的初步形成,這是小學教育六年的核心責任教育目標。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一個擁有終身學習責任感與社會公民道德責任意識的好學生,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責任教育之家庭教育
俗話說得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那是對師道之尊重。但另一個層面卻被人們淡化了,那就是“一日為父(為母),終身為師”。從咿呀學語,到成家立業(yè),無不滲透著父母們終身為師的烙印,為孩子一生幸福之夢奠基,是父母最基本的責任。孩子到學校干什么來了?一是學知識(所有生活與成長相關的知識),二是學做人(學做一個合格或優(yōu)秀的社會公民)?,F實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低年級家長或親戚朋友,會無意地做一件他們自以為很有意思的事兒:喜歡問孩子你喜歡什么課呀?你喜歡你們班哪個老師呀?本來孩子對老師與課程的喜歡是一種很模糊的概念,但在家長或外力的誘導與啟發(fā)之間,孩子開始對老師與課進行分類了,這個老師喜歡,這個課喜歡。其實,家長都忘了最基本的事實:適應老師、適應學校、適應班級是引導孩子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責任。人對事物有所偏愛是天性,家長應該淡化孩子常態(tài)下的偏愛、喜歡,強化特長性的偏愛、喜歡,引導孩子向差異化個性特色發(fā)展(如興趣特長的培養(yǎng)等),而不是把它外在化地強化,去對不可確定的因素產生依賴或評價。
筆者在過去工作中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某班的一個家長(爺爺)到學校和班主任發(fā)生了沖突,然后找到分管校長,最后找到了筆者,說了很多,其中起因有兩點:“孩子感冒了,跟班主任說了教室窗子不準開,可班級窗子還是開了;我的孩子很優(yōu)秀,只給個進步獎,不給三好學生;我認識省市教育主管部門領導……”還說了很多,最后經過溝通,事情雖然解決了,但班主任老師受傷的眼神讓筆者久久不能平靜。
校園對孩子來說,是成長與生活的家,孩子在這里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學習成長的空間與尊重。而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不合適地介入孩子學校自然成長的空間,會讓孩子無形中形成一種不恰當的依賴。讓老師安心教書,靜心育人,是每個家長與領導的責任。讓教師擁有愉悅的職業(yè)心境,最受益的是孩子。
責任教育幾點反思
責任錯位的反思 其實,對于學校教育責任來說,是大眾化的責任教育,是依據孩子最基本的社會責任與學習責任去做好其責任范圍內的事,不可能是針對某個孩子個性化定制的。同時孩子適應未來復雜多元化的社會結構是其基本責任,絕對不可能是家長心中理想化的生活軌跡。家長應該理解學校正面大眾化的教育責任的實情,不應該破壞這種全面的教育平衡,應該讓孩子在學校自由地經歷人生起點的各種挫折與迷惑,形成最原生態(tài)的責任意識,核心是基本的社會公民與道德的責任感。
正確理解家校關系 學校與家長之間是一種和諧共生的合作關系,而不應該是你輸我贏的對抗關系。天底下只有兩類人是百分之百想孩子好的,而且是無條件的。第一類是父母,第二類是老師。就學校教育來說,它是通適性的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家長不能用個性的需求綁架主體教育的思路。
學習是孩子終身的責任 就目前的小學教育來說,不缺各種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技巧。各種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技藝層出不窮,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學習的最本原是什么。其實,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主要是終身責任學習意識的形成與培養(yǎng)。“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學生最根本的責任,而且要形成終身學習的責任意識。因此,責任教育是每位小學教育工作者的思維原點。
要讓孩子學會自主學習與承擔責任,讓孩子在學習進程中學會把手指向自己。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肯定是他做錯了事。所以在孩子的學習教育進程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教育孩子培養(yǎng)自主學習責任意識,學會把困難與挫折指向自己,尋找自己的不足與過錯。這樣才會讓孩子在一生的學習與生活中提升對困惑與挫折的承受力。
身教重于言教,一日為父,終身為師,這是天理。要想讓孩子成為合格的公民,唯一途徑來自于家校合作的全面引導與教育。每個人都是自己孩子的教育家,但如果家長都能對學校教育說三道四,這對教育者是不公平的。教育需要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與思想,這點家長只能是適應,而不是改變成符合家長要求的模式。教育者需要有安靜的環(huán)境與寧靜的心態(tài),天天和家長解釋,天天忙著應付家長們的個性化思想,如何靜心思考,安心做教育?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夢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