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姜 維
DNA含量變化的討論
新疆 姜 維
關(guān)于DNA含量變化的討論,有必要先統(tǒng)一對幾個問題的認識:
1. 一條染色體是由一個DNA分子螺旋而成,即一條染色體含有一個DNA分子;在染色體復制(DNA復制)完成后,形成的兩條染色體被一個著絲點連接在一起,稱之為一個染色體,其中的每個染色體稱之為染色單體,連接在一起的兩個染色單體互稱姐妹染色單體,一條染色單體是由一個DNA分子螺旋而成,此時一個染色體中含有二個DNA分子,即染色體復制后,一個染色體含有兩個DNA分子;著絲點分裂后,兩個染色單體變?yōu)閮蓚€染色體,每一個染色體含有一個DNA分子。具體見下表所示。
染色體與DNA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及其所處的時期:
2. 染色體:DNA=1∶1.1……1.9,是DNA分子在復制期間的染色體與DNA的比例關(guān)系。DNA的復制是“半保留復制”,解旋后的DNA兩條多聚脫氧核苷酸鏈為模板,因此DNA的相對含量最低為1。DNA的復制同時也是“邊解旋邊復制”,在此過程中,DNA的含量逐漸地增加,于是其相對的含量可以為1.1,1.3,1.5,1.7,1.9……最終達到2,表明復制完成,一個DNA分子變成兩個DNA分子。在DNA變化曲線中以一段斜向上的直線表示這個比例關(guān)系。
3. 細胞核存在的問題。具有連續(xù)細胞周期的細胞是有著完整細胞核的,DNA的儲存、復制、轉(zhuǎn)錄等過程都在細胞核中完成。在有絲分裂的分裂期,需要紡錘絲牽引染色體的運動,而紡錘體的形成是在細胞質(zhì)中,紡錘絲牽引染色體必須先與染色體接觸,這就需要溶解核膜,因此,核膜在細胞分裂的前期逐漸的溶解消失,當細胞完成染色體的平均分配并且到達細胞兩極時,在染色體的周圍核膜重新出現(xiàn),形成了兩個細胞核。所以在細胞分裂的中期、后期,細胞中沒有細胞核,新核沒有出現(xiàn)之前,可以看作細胞中存在有一個細胞核。
另外,細胞核的分裂是一個“先破后立”的過程,而不是像動物細胞分裂那樣凹陷縊裂完成分裂。
4. 從細胞結(jié)構(gòu)的角度分析細胞分裂可以分為細胞核分裂、細胞質(zhì)分裂兩部分。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有著許多的不同,主要存在于細胞質(zhì)的分裂不同,其細胞核(染色體的活動)分裂是完全相同的。在有絲分裂中,先是完成細胞核分裂(重新形成兩個細胞核),再完成細胞質(zhì)分裂(植物,位于赤道板新形成的細胞壁與周圍的細胞壁接觸;動物細胞凹陷縊裂,細胞膜接觸融合在一起,分割母細胞為兩個子細胞)。所以細胞核中DNA含量的減半,要早于細胞中DNA含量的減半。
【例1】下圖所示曲線為細胞周期中DNA的變化情況。請據(jù)圖討論分析,下面幾種情況下DNA含量減半各發(fā)生在什么時期:
(1)一個細胞中DNA含量減半。
(2)一個細胞核中DNA含量減半。
(3)一個染色體中DNA含量減半。
(4)一個染色單體中DNA的變化。
【解析】
由上面曲線分析可知,一個細胞的初始階段DNA含量為2N,O~2為細胞分裂的間期,其中的1~2為DNA的復制期,O~1為DNA復制前期,2~3為前期,3~4為中期,4~5為后期,5~6為末期,6之后為下一個周期的間期。O~6為一個細胞周期。
從O~4的一段曲線表示的內(nèi)容是:DNA分子在復制時,其含量2N逐漸地增加,最終DNA相對含量增加到4N;在分裂的前期、中期過程中,只是染色體的位置、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其數(shù)目沒有發(fā)生變化、因此DNA的含量保持不變。
在細胞分裂的后期(D~D1),著絲點分裂,原來的兩個染色單體變成兩條染色體,染色體加倍,原來一個染色體含有2個DNA分子,變成一個染色體含有一個DNA分子,細胞中DNA含量沒有變化,但是染色體中的DNA含量減半。所以染色體中DNA含量減半發(fā)生在細胞分裂的后期開始時,即DE段。
在細胞分裂的末期(D1~D2),核仁、核膜重新出現(xiàn),一個細胞出現(xiàn)了兩個細胞核,細胞中染色體、DNA平均分配到兩個細胞核,一個細胞中的染色體、DNA的數(shù)目沒有變化,但是每個細胞核的染色體、DNA含量只有后期時的一半。所以細胞核中DNA含量減半發(fā)生在細胞分裂的末期開始時,即D1~E1段。
一個母細胞分裂為兩個子細胞,細胞內(nèi)的染色體、DNA分別進入兩個子細胞中,所以細胞中的染色體、DNA減半發(fā)生在細胞分裂完成時,即末期結(jié)束時D2~E2段。
一個細胞中染色體、DNA的減半發(fā)生在末期結(jié)束。一個細胞核中染色體、DNA含量減半發(fā)生在末期開始。一個染色體中DNA含量減半發(fā)生在著絲點分裂時,即后期開始時。
染色單體在細胞分裂間期——復制、形成;在細胞分裂前期——出現(xiàn)、存在;在細胞分裂前期、中期——存在;在細胞分裂中期——穩(wěn)定清晰;在細胞分裂后期——消失。
【答案】
(1)一個細胞中DNA含量減半發(fā)生在有絲分裂末期結(jié)束時。
(2)一個細胞核中DNA含量減半發(fā)生在有絲分裂末期開始時。
(3)一個染色體中DNA含量減半發(fā)生在有絲分裂的后期開始時。
(4)一個染色單體中DNA的變化:染色單體存在于有絲分裂的前期、中期,一個染色單體含有一個DNA分子。有絲分裂后期染色單體消失。
【例2】根據(jù)每個細胞中DNA相對含量不同,將某種連續(xù)增殖的動物細胞歸為甲、乙、丙三組,每組細胞數(shù)如下圖l所示。根據(jù)細胞中的DNA含量在細胞周期中的變化繪制曲線,如下圖2所示。下列有關(guān)圖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
A. 圖l中的乙組細胞全部位于圖2中的AB段
B. 圖l中的丙組細胞全部位于圖2中的BC段
C. 圖l中的甲組細胞全部位于圖2中的DE段
D. 用藥物抑制紡錘體的形成,會導致丙組細胞數(shù)增多
【解析】分析圖1可知,細胞數(shù)目的多少與此階段經(jīng)歷的時間長短有關(guān)。某時期的細胞數(shù)目越多,說明此階段經(jīng)歷的時間越長。甲組、乙組表示分裂間期的細胞,丙組表示分裂期細胞。在細胞周期里,分裂間期經(jīng)歷的時間一般是分裂期的5~10倍,因而分裂間期的細胞數(shù)目為分裂期的5~10倍。分析圖2,細胞分裂時期的AB段為DNA復制期,細胞中DNA的相對含量為大于2,小于4。這段時間經(jīng)歷比較長,每個時間DNA的相對含量都是不同的,雖然每個時間段的細胞數(shù)目不多,但是整個AB段的細胞總數(shù)目相對較多,故A項正確;細胞分裂時期的BC段為細胞分裂期,此時細胞中DNA的相對含量為4,這時的細胞數(shù)目相對最少,故B項正確;細胞分裂時期的OA段為DNA復制前的間期一段時間,DE段為細胞分裂期的末期結(jié)束,這兩個階段細胞中DNA的相對含量為2,這時的細胞數(shù)目相對較多,故C項錯誤;紡錘絲牽引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以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沒有紡錘體,染色體無法移向細胞兩極,細胞就無法完成分裂,導致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細胞中DNA相對含量為4,故D項正確。
【答案】C
DNA含量的變化有:不變,增加,減半,加倍等幾種情況。以上例題內(nèi)容主要涉及前面三種情況,關(guān)于DNA含量加倍情況,請參考例3。
【例3】下列情況細胞中DNA含量加倍的有 ( )
A. DNA的復制
B. 受精作用
C. 紡錘體形成受阻
D. 細胞的融合
E. 低溫處理頂芽細胞
F. 細胞的癌變
G. 植物細胞的高爾基體被破壞
H. 著絲點分裂
I. 紡錘絲牽引染色體運動
【解析】
受精作用,來自精子有一套染色體,來自卵子有一套染色體,所以受精卵的染色體加倍;細胞融合,同種生物的體細胞融合,細胞中的DNA含量增加一倍;不同種生物細胞融合,DNA含量增加,但是倍數(shù)無法確定;紡錘體形成受阻、低溫處理頂芽細胞、植物細胞的高爾基體被破壞等過程,會影響抑制細胞質(zhì)的分裂,導致細胞中染色體加倍,DNA含量加倍;著絲點分裂,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加倍,DNA含量不變;細胞癌變,是細胞中遺傳物質(zhì)改變,不是DNA加倍;紡錘絲牽引染色體運動,是在細胞內(nèi)進行,細胞中的DNA含量沒有發(fā)生變化。故FHI選項染色體沒有加倍。
【答案】ABCDEG
(作者單位:新疆兵團第八師121團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