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如姬/文 小毛象動漫/圖
?
爾虞我詐:我不騙你,你也不騙我
大梁如姬/文小毛象動漫/圖
“爾虞我詐”的典故跟春秋時的宋國和楚國有關(guān)。
當(dāng)時的大形勢是,楚莊王打敗了中原的霸主晉國,名聲大噪,一時間所有諸侯都把楚國奉為老大。然而,楚莊王并沒有因此而驕傲,反而提出了一個和平方針。他叫來兒子公子馮和大夫申舟,說:“兒子,你去一趟晉國,去宣傳我的和平理念,告訴他們,我們楚國以后都不想打仗了;申舟,你去一趟齊國,告訴他們,現(xiàn)在天下和平,我們希望再無戰(zhàn)事?!?/p>
“好啊,那大王開個借道證明吧,到齊國,中間要經(jīng)過宋國呢?!鄙曛壅f。
“宋國又打不贏我們,路過宋國還需要向他們借路?兒子,你去晉國要經(jīng)過鄭國,也不許開借道證明。”
申舟不干了,說:“不行啊,鄭國人明事理,去晉國的使者肯定沒有危險;可宋國人不明事理,我借路就死定了。”
“宋國要是敢殺你,我就滅了宋國?!背f王剛打敗中原霸主晉國,自然霸氣十足。
申舟知道自己這次完了,回到家后拉著兒子申犀就往宮里跑,把兒子介紹給大王,算是托孤了。
交代完,申舟哭喪著臉出發(fā)了。剛走到宋國邊境,宋國的執(zhí)政大臣華元就抓住了他:“聽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啊,楚國人,你來我宋國干啥?”
“去齊國訪問,路過貴國而已?!鄙曛壅f。
“路過?沒見你們向我國遞交借道申請啊,借道證明拿來看看?!比A元說。
“這個……出門匆忙,忘帶了?!鄙曛廴跞醯厝隽藗€謊。
“騙誰呢?楚國路過宋國,卻不向我們借道,分明是把我宋國當(dāng)楚國的邊邑了,這不就是說我宋國要亡國了嗎?殺了你,楚國肯定要來打我們,反正怎么樣都是亡國,我先把你殺了再說。”說完,華元就殺了申舟。
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鞋子都顧不上穿就暴走了。侍從們等反應(yīng)過來,趕緊分工行動。楚莊王沖到院子外,拿鞋子的終于追上了。楚莊王走到寢宮門外,拿佩劍的終于把佩劍送到了他手里。楚莊王還是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怒氣沖沖地一直跑到了街市上。追到街市,駕車的終于把楚莊王喊上了車。
九月,楚國的部隊就圍困了宋國都城。好幾個月過去,宋國既不投降,又沒法突圍,城里糧食用盡,甚至出現(xiàn)了易子而食的情況。
就這樣僵持到了第二年的五月,楚莊王動搖了,再不回家今年的莊稼就來不及種了。
申舟的兒子申犀聽說要撤軍,跑到楚莊王面前哭訴:“大王,我爹當(dāng)初可是明知必死也不敢違背您的命令啊,您說過如果他死了就必定要滅了宋國,您現(xiàn)在撤軍,他老人家死了也不服啊?!背f王很不好意思,不知怎么回答。
一旁正給楚莊王駕車的申叔時忍不住出主意:“大王,咱把一部分人放回去種田,一部分人留在這邊筑城,讓宋國人看到我們既不耽誤農(nóng)事,又要將他們圍困到底的決心?!?/p>
“好好好!”楚莊王拍手稱快,按計劃進行。這樣一來,宋國人可就受不了了。到了夜里,華元悄悄地出了城,來到了楚國令尹子反的軍營,當(dāng)時子反正在睡覺。楚國人圍困了許久,深知宋國沒有任何抵御能力,于是都放松了戒備。
“喂喂,楚國的令尹,起床了!”華元爬上子反的床,將子反叫醒說,“我們國家派我來表態(tài),我們城內(nèi)都沒有吃的了,可即便這么慘,要是被逼著簽訂恥辱的條約,我們也不干!如果你們能后退三十里,那我們就和你們結(jié)盟,我親自到楚國做人質(zhì)。”
子反當(dāng)時就同意了撤軍。楚莊王原本就想回家了,也就準了。
華元到楚國為人質(zhì),雙方結(jié)盟,盟約上寫著:“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币馑己苤卑祝何也黄垓_你,你也不欺騙我。
這就是成語“爾虞我詐”的出處。
“爾虞我詐”雖然是個貶義詞,最初卻是以否定態(tài)度出現(xiàn)的,如此看來,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爾虞我詐并不是本心所愿。
提到元景皓,你可能不知道是誰,但是如果提到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你肯定聽說過。那么,這個成語與元景皓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表面的意思是,寧可當(dāng)一塊被摔碎的玉石,也不愿當(dāng)一塊勉強保全的瓦片。后人常用這個成語比喻某人寧愿為正義的事業(yè)犧牲生命,也不愿為小利益而茍且偷生。這個成語源于元景皓的一句豪言。
話說中國歷史進入到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同時存在兩個王朝。幾乎每個王朝都壽命不長,擁有實權(quán)的大臣、將軍動不動就奪權(quán)稱帝,改朝換代。
當(dāng)時的東魏一個名叫高洋的丞相,把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廢掉,建立了北齊。他就是歷史上的文宣帝。文宣帝上臺,最操心的事就兩件:一是怎么盡情地吃喝玩樂;二是怎么保住皇位,不讓前朝的皇族奪權(quán)。第一件事好辦,第二件事事關(guān)自己的江山,馬虎不得。經(jīng)過再三思考,他決定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殺。
很快,文宣帝派人毒死了元善見和他的三個兒子,并揚言要殺死元姓所有宗親。
元姓宗親們成天都提心吊膽的,只有陳留王元景皓除外。
元景皓本是元善見的遠房宗親,北齊代魏后,他成天待在國都鄴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的王府里讀書寫字,不惹是生非,是個典型的“三好學(xué)生”。之所以這樣做,他無非是想表明自己沒有反心,文宣帝可以安安心心治國。
然而事情并非元景皓想的那樣。
有一天,朝廷的使者來到元景皓的府邸,氣勢洶洶地說:“王爺,皇帝陛下問你一句話,你愿意改為國姓嗎?”
所謂國姓,在中國古代就是指皇帝的姓,文宣帝姓高,國姓自然就是高。
古人特別崇尚做人的氣節(jié),今日的我們,做人做事,也應(yīng)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