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春 潮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
傳承傳統(tǒng)院落文化打造全新人居環(huán)境
吳 春 潮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
介紹了我國現(xiàn)代住宅的發(fā)展趨勢,描述了我國傳統(tǒng)院落的空間形式,分析了傳統(tǒng)院落形制對高層建筑的影響,提出了未來高層院落的發(fā)展方向,旨在創(chuàng)造出具有人文情節(jié)的可再生城市活動空間。
傳統(tǒng)院落,居住空間,高層建筑,傳統(tǒng)文化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空間“向高性”必然的發(fā)展趨勢,高密度和新時代的生活方式,導致很難照抄照搬古代低平的院落形制。全球化的浪潮,導致西方和外來文化的引入和沖擊,盲目從外的思想,如LOFT,SOHO,住的并不一定舒服、舒適。“鴿子籠”式的分隔空間的方式,“對門常年不相識”的尷尬處境,建筑師要多探索像古代那樣能夠促進人與人交流的空間形態(tài)。研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人—建筑—環(huán)境如何做到和諧統(tǒng)一,營造出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和氛圍。
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住宅城鎮(zhèn)化的規(guī)模迅猛發(fā)展,建造的深度和廣度是空前的,中國城市人口的居住面積擁有量,由改革開放初期的人均不足5 m2激增至2010年的人均約30 m2,同時完成了由計劃分配到市場買賣的轉化。我國正處于高速城市化階段,住宅形式也由水平延展逐漸轉化為豎直延展,人們的社會活動被禁錮在人工的各種社交場所中。當你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的時候,人口和土地比例的極度不平衡,打破了我們對田園生活的奢望。似乎只有建筑的空間發(fā)展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答案。對于每一位建筑師而言,如何將自然空間引入垂直延伸的居住空間中,無論此時還是彼時,都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中國的古代院落要追溯到商代遺址,距今有3000多年的發(fā)展史,作為早期聚落的一種形式,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尋求居住空間的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效應,經過歷代的發(fā)展與演進,人們開始意識到引入自然風光的重要性,在滿足建筑的基本功能諸如通風采光外,同時也使得建筑更具有了人文情懷。例如中國園林里面所講究的“曲徑通幽”“禪房花木”等,以及借景、對景的空間手法的應用,豐富了空間,改善了內部小氣候。
類型學的研究方法,是我們歸納傳統(tǒng)建筑原型的必由之路。也是研究當代建筑發(fā)展方向的首要選擇。類型學常用的基本手段就是選取歷史上出現(xiàn)的典型的建筑形式進行歸類,而后通過簡化還原總結以獲得相應建筑形式的類型,在保留原有基本特征元素不變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出有“歷史基因”“歷史沉淀”的新建筑。
2.1“中心型”院落
典型的代表為四合院形制空間,在平面布局上有著簡潔明快的組織規(guī)律,遍布中國的每一處建筑(寺廟、住宅、官衙、宮殿),都傳承這一傳統(tǒng)形制,由若干單幢建筑與圍墻、連廊、山門、角樓等以一定的形制圍合成閉合庭院。中國古建筑形式美之一,就是非常注重中心、均衡的布局。
2.2“離散型”院落
中國典型建筑群形制,是以院落組合錯落位置。傳統(tǒng)建筑多以木構架磚石建筑主體,因受到材料、工藝及施工技術的約束,單體建筑不會很高大雄偉(皇家建筑不在此討論之列),這就形成了以離散型布局模式為主,由相關單座建筑以一定形制組合成建筑群,從而形成傳統(tǒng)院落建筑。
由40余棟錯落排布的高層住宅建筑組成的某項目,規(guī)劃用地面積約800畝,總建筑面積約150萬m2,容積率28%,綠化率高達45%。以項目中心花園為幾何中點,向外放射四條風格古樸的商街,再由8個住宅院落,圍而不閉,隔而不絕,形成具有傳統(tǒng)晉商大院文化的社區(qū)。在滿足業(yè)主生活的基本要求外,能讓業(yè)主充分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同時也能更好的接觸自然、感受自然。 傳統(tǒng)院落與現(xiàn)代建筑美學和諧交響,在山水相依之間,蘊藏世外桃源般的宜居生活。
在這個空中別院里,老人們可以不用下樓就能聊天、交談、娛樂,孩子們也可以在這個大的公共平臺上面玩耍嬉戲,更耐人尋味的是,這里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庭院的山水風貌,是一個微縮的自然,別有天地。構造了一個“可居”“可游”“可休憩”的中式空間。
這樣的布局形式和中國古代建筑庭院的“離散式”相吻合,可見此樓盤的建筑設計師匠心獨具。
城市的發(fā)展趨勢,必然是高度的城鎮(zhèn)化,對住宅的舒適性、安全性及可交流性要求越來越高,同時要求建筑對傳統(tǒng)文化回歸。因此探尋傳統(tǒng)文化基因,回歸院落文化不但要求建筑師有著良好的專業(yè)知識,同時也要求建筑師提升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
新一輪的設計創(chuàng)新。不僅局限于傳統(tǒng)小區(qū)房前屋后的互動空間,還將開始多方面、多形式、多層次發(fā)展??罩谢▓@、入戶花園、空中露臺、屋頂花園、內天井庭院等多種互動空間形式的出現(xiàn),多種不同空間尺度、不同功能的庭院設計的出現(xiàn),既滿足人們對住宅私密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又滿足了廣大業(yè)主對于自然的渴望,對于鄰里互動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中國傳統(tǒng)居家生活方式的需求。這不但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致敬,也是打造全新開放互動的社區(qū)文化和回歸自然的人居環(huán)境的必然手法。
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的人居公共空間設計,我們不但要從建筑文脈的角度出發(fā),同時也要充分考慮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建筑空間環(huán)境及相關公共設施的布局在滿足使用者的基本使用要求外,也應考慮使用者對私密空間的需要,對自然的訴求,同時,還應滿足城市空間文化序列的要求。這是打造富有人文情節(jié)的充滿生命力的可再生的城市活動空間的必由之路。
[1]李允柇.華夏意匠: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2][日]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5.
[3]徐磊青,楊公俠.環(huán)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4]劉先覺.現(xiàn)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ourtyard culture and creating new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Wu Chunchao
(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modern residential, describes spatial forms of domestic traditional courtyar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ourtyard forms upon high-rise building, and puts forward high-rise building courtyard development trend in future, with a view to create cultural and sustainable city activity space.
traditional courtyard, residential space, high-rise buil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1009-6825(2016)21-0012-02
2016-05-17
吳春潮(1980- ),女,在讀工程碩士
TU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