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是一種特別又普通的鳥。
說它特別,一是因為雄鷓鴣出了名的好戰(zhàn)。一山不容二“鳥”,一旦發(fā)生越界行為,必然引發(fā)惡斗事件。二是由于雄鷓鴣出了名的愛叫。每年春天的繁殖季節(jié),雄鷓鴣一大清早就在高高的山頭或者樹枝上放聲“高歌”,吸引雌鷓鴣的注意。而且,它們喜歡大合唱,一鳥起頭,眾鳥附和,響亮的叫聲從四面八方傳來,此起彼伏,熱鬧得不得了。除此之外,鷓鴣在中國文化界還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古詩詞領域頗有地位。古代交通不發(fā)達,出門在外的人隨隨便便就離家個把月,思鄉(xiāng)之情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涌上心頭。而鷓鴣那獨特的叫聲聽起來有點像“行不得也哥哥”,仿佛在勸人不要離開。于是,“鷓鴣天”成了詞牌的名字,鷓鴣也成了哀怨的象征。
古詩詞中鷓鴣“飛”
鷓鴣在古詩詞中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你是學渣還是學霸?立見真章!
①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 A、 張籍
② 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 B、 鄭谷
③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C、 辛棄疾
④ 送人發(fā),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 D、 李白
⑤ 江南遠,人何處,鷓鴣啼破春愁。 E、 秦觀
⑥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F、 蘇軾
⑦ 舞夜聞橫笛,可堪吹鷓鴣? G、 李商隱
說它普通,則是因為鷓鴣長相平凡無奇,屬于那種飛進樹林里立刻“失蹤”的類型。吃的也和其他鳥沒什么區(qū)別,種子果子、樹葉昆蟲,啥都來點兒。
假如,它能化個妝,改變一下形象,說不定能一改“哀怨”氣質(zhì),成為像孔雀那樣的鳥明星也不是不可能。那么,問題來了,鷓鴣化完妝會是個啥樣子呢?不用動腦筋,也不用發(fā)揮想象力,傳說中的大神“造物主”早已把答案“搞定”啦!
作為鷓鴣家族難得的“美人兒”,冕鷓鴣的化妝技術(shù)堪稱一流:除了棕紅色的翅膀以外,雌鳥把全身的羽毛都“染”成了綠色,頭部則選用了近年流行的灰黑色,時尚度瞬間提高了好幾倍;雄鳥的“妝容”用色更加大膽,不僅在藍綠色的羽毛上“灑”滿金屬光澤,還梳了個酷酷的紅色莫西干發(fā)型,搭配上同色系的眼線和唇彩,盡顯夸張卻又不失美艷動人。
如果化完妝之后,其他鷓鴣也變得像冕鷓鴣這般“機敏聰慧”,不知它們是會開心,還是比原來更加“哀怨”呢?
冕鷓鴣采訪錄
記者:請問,你如何保持如此美麗的容顏?
冕鷓鴣:吃水果??!
記者:但是你的個頭這么小,目測只有二十幾厘米,能夠得到那些掛在高樹上的水果嗎?
冕鷓鴣:不能??!但我可以跟在野豬和貘的屁股后面撿它們吃剩的啊!
記者:這樣——好嗎?
冕鷓鴣:不好啊!但是我這么美,你們會介意這些小事嗎?
記者:好吧。我們換個話題。聽說你們因為棲息地減少,瀕臨滅絕,你們有什么對策嗎?
冕鷓鴣:生孩子啊!在我們生活的東南亞,一年四季都是繁殖季節(jié),一次生5個左右,不到20天它們就能孵化,3個月后它們就能長得和我一樣大……
記者:不好意思,打斷一下。聽說你們用來養(yǎng)育孩子的巢非常簡陋,只是用枯枝爛葉在地上隨便搭一下,是真的嗎?
冕鷓鴣:是真的啊!
記者:這樣——好嗎?
冕鷓鴣:不好??!但是我這么美,你們會介意這些小事嗎?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