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祥
現階段,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仍存在學生解題張冠李戴、生搬硬套的現象,高中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邏輯思維較為混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不合理的教學方式.物理教師多將學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并不考慮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消化了課堂上所講的知識,由此導致學生聽不懂、不會做,陷入惡性循環(huán).而構建問題教學模式有利于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 深入教材巧設問題,培養(yǎng)學生物理思維
為了構建問題教學模式,物理教師需要深入教材,將教材中各章節(jié)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用巧妙的問題來調動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氛圍,逐步培養(yǎng)高中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為了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將問題真正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教師需要合理設計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將課本上的知識合理導入到物理教學課堂中,使學生的思維與教材內容接軌,使其及時擺脫課間的誘惑,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為了充分發(fā)揮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作用與意義,教師應以提問作為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核心,在備課時從教材中挖掘適合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問題,使提出的問題更富有趣味性和實用性,以此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動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以課前預習報告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發(fā)現與提出問題.如奉化中學的地理教師在構建問題教學模式時就從課前預習報告著手,重點改革了課前預習工作,在高一學生剛開始接觸物理知識時,用報告的形式將16開的表格發(fā)給學生,表格中主要涉及以下問題:請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記錄下你所認為的重要內容或公式;寫下你所不理解的內容和概念以及不理解的原因等.以這種方式直接獲取學生對教學的反饋信息,以此來集中解決共性問題,推進構建問題教學模式的具體進程.
當然,教師應將此作為深入教材巧設問題的前提,在掌握學生基本理解與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完善設計問題的方式.例如,教師在講解《自由落體運動》時,可以根據具體內容來巧設問題:如果重物下落速度快,輕物下落速度慢的話,那么當兩者在一起時下落的速度如何?因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答案也就不同.有的學生會認為下落的速度變慢,有的學生會猜想下落的速度變快.為了使學生得到正確的答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在討論之后得出確切的結果.
教師深入教材巧設問題,讓學生產生需要與原有知識水平的沖突,以此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與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縮短自身水平與學習目標之間的距離,啟發(fā)學生物理思維,使其真正感受到物理知識的魅力.
2 深入生活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
傳統(tǒng)高中物理教學課堂教學較側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偏重視純知識的教學,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傾向于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在學生身上,并不考慮學生的思想感受.長此下去,學生的思維能力無法得到發(fā)展,物理思維得不到有效的訓練.導致一部分學生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僵硬的思[HJ1.3mm]維模式,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就會像“無頭蒼蠅”隨處亂撞.為了杜絕傳統(tǒng)教學模式殘留下的弊端,物理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通過深入生活設計問題激發(fā)高中生思維的興趣,培養(yǎng)高中生物理思維.當然教師深入生活設計問題可以營造良好的問題情境,教師根據已有教材內容設計具體的問題情境,可以避免脫離課本,違背初衷.當然,單純地按照課本內容設計問題情境遠遠不夠,教師要本著激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教授知識的印象的原則,對教材例題進行變換或者延伸提問,培養(yǎng)高中生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隨處可見物理現象.教師應深入學生生活實際來使學生認識到生活的物理現象,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當鍋內盛有冷水時,鍋底外表面附著的水滴在火焰上較長時間才能被燒干,而且直到燒干也不沸騰.這種現象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中,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是無法使學生掌握和發(fā)現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而這種小的生活現象蘊含著大的物理知識.教師可以從中發(fā)現問題,設計問題.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種現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當學生討論之后,教師應總結并進行歸納告訴學生:“這種現象是因為水滴、鍋和鍋內的水三者保持熱傳導,溫度大致相同,只要鍋內的水未沸騰,水滴也不會沸騰,水滴在火焰上靠蒸汽而漸漸地被燒干.”教師深入學生生活實際,從生活中提取問題可以使問題貼近高中生生活,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同時讓高中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主動探索,發(fā)現、分析問題,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其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技能,提高學習效率.
3 滲透物理開放問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創(chuàng)新力是使學生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的重要元素,教師在構建高中物理“問題教學模式”時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在課堂教學授課過程中滲透物理開放問題,用開放問題測試高中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和其創(chuàng)造力.在學生創(chuàng)新力與學習能力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物理開放問題已被逐漸引入到各類物理選拔性考試當中.例如,在2000年上海高考物理試題中就有相類似的開放問題:要求學生根據試題提供的宇航員“漂浮”在地球外層空間的照片來提出兩個與物理知識有關的問題.這種題型區(qū)別于傳統(tǒng)題型,留給學生的想象空間較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提出相應的問題.
這種問題形式使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既提高了學習成績,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開放問題可以拓寬學生原本封閉的思維空間,又會為物理問題教學指明新的方向.促使高中物理教師重新審視自己設計問題的出發(fā)點與方式,將物理開放問題滲透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當然,教師在滲透物理開放問題之間應先掌握高中生的心理活動狀況,在此基礎上出發(fā),充分發(fā)揮物理開放問題的意義與價值,使學生都能在此類型的物理問題中開放思維,提升技能.
4 強化物理課后練習,培養(yǎng)學生答題能力
物理教師構建“問題式教學模式”的目的之一在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應該強化物理課后練習,通過尋找專題題型來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能力.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側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只是教學的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能力.因此,強化課后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應尊重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原則,根據學生學習成績與學習能力的高低,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并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和習題內容.通過這種方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促使學生重視對學習物理知識的信心,讓其認識到練習是獲取知識的必經途徑,而在練習過程中收獲的不單單是知識,還是學習的方法以及快樂.這樣,學生就會從思想上接受教師布置的練習作業(yè),不會因程度的加大而產生抵觸心理,而是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又會提升學生答題的興趣與效率,從而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構建高中物理“問題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能從高中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深入教材,聯系生活以及滲透開放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重新認識物理規(guī)律與基礎知識,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問題教學模式”將成為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普遍的教學模式,物理課堂將會以此變得融洽,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