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王璐珺 楊 艷
(常州大學藝術(shù)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
試論荷花在園林景觀中的文化內(nèi)涵★
楊 梅 王璐珺 楊 艷
(常州大學藝術(shù)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介紹了荷花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分析了荷花在中國園林景觀中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內(nèi)涵,并從花色、花香、花姿等方面,闡述了賞荷的要點,為荷花在園林建設(shè)中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荷花,園林,文化內(nèi)涵,景觀
荷花(Nelumbo nucifera)是睡蓮科(Nymphaeaceae)蓮屬(Nelumbo)植物,又稱蓮花、睡蓮,是我國傳統(tǒng)十大名花之一。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和生活,除西藏自治區(qū)和青海省外,荷花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同時,也憑借它艷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以詩詞、歌曲、建筑、書法、繪畫、園林等等為載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從而造就了情趣盎然的荷花文化[1,2]。
中國最早的荷花的詩歌,即《詩經(jīng)》中的“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和“彼澤之陂,有蒲有荷”的詩句,描繪了荷花營造出的優(yōu)美景觀:山上高地有扶蘇,低洼濕地有荷花,一高一低,意境全出;汪澤水畔,滋生著蒲草和荷花,蒲草和荷花使水域有了邊界,水域使植物有了映像,實景虛景勾畫出一副自然風光的美麗圖畫。而真正以欣賞其美為目的,作為觀賞植物,荷花(蓮花)被引入園林水體中栽植,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為西施賞荷而修筑的“玩花池”[3,4]。出土于春秋時期的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故宮博物院館藏),就是取材于自然界被吳王夫差移入宮中的荷花形象,其荷花花紋概括形象,龍和螭躍躍欲動;由此可見,荷花與被神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圣潔的象征。西漢時期,樂府歌辭盛行,產(chǎn)生了眾多優(yōu)美的采蓮曲謠。像《采蓮曲》(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優(yōu)美的采蓮曲中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隋唐以后,有關(guān)荷花的詩詞、雕塑、工藝作品、繪畫等更加豐富多彩,荷花也憑借它的風姿綽約進入了私家園林:如秦漢時長安城外非常著名的宜春苑,隋朝更名為芙蓉園(現(xiàn)在的大唐芙蓉園就是在之前的遺址和文獻記錄的基礎(chǔ)上修復擴建而成,已成為西安古城一處著名的游玩之所);以及廣為流傳的臨安(今杭州市)曲院風荷,亦為后來的西湖十景之一[1,3,4]。
荷花也是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家創(chuàng)造靈感的源泉。如隋唐時期的瓷器等室內(nèi)裝飾品上多采用荷花紋飾;金銀器上,甚至紡織品上也都會以荷花花紋裝飾。宋代創(chuàng)作的荷花緙絲圖案“古淡清雅”。至明清時期,人們多用木版年畫“連(蓮)貴子”以及“連(蓮)年有余(魚)”等等有蓮或蓮花(荷花)題材的吉祥圖案,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3,4]。
遠在2500多年前吳王夫差在太湖之濱的靈巖山離宮(今江蘇吳縣)為西施欣賞荷花,而修筑“玩花池”并移種野生紅蓮[3]。直到今時今日,南北各地的蓮塘比比皆是。北宋周敦頤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便成為“君子之花”[2]?!稅凵徴f》這樣形容蓮花——其雖然生于污泥之中,但清者自清,絲毫未被污染,有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zhì)。南宋詩人楊萬里詠嘆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描繪出一副滿池荷葉綴以點點紅蓮的優(yōu)美畫面。荷花雖是身邊極常見之觀賞植物,但其出淤泥而不染之君子風骨卻使各路文人騷客、政界名流,甚至尋常百姓家都對其偏愛有加,使之穩(wěn)居中國十大傳統(tǒng)名花榜單。
蓮花(荷花)更是佛教的重要符號和吉祥物。釋迦佛出生后“步步生蓮花”,蓮花為佛教中“五樹六花”中六花之一。在寺廟和古塔等佛教建筑中,處處都可以看到荷花的印跡,有佛像打坐的蓮花寶座,有佛堂里被供奉的持蓮觀音,還有臥于蓮花叢中的蓮臥觀音[5,6]。
江南園林中,多設(shè)有欣賞蓮花風景的建筑。如:揚州瘦西湖的“荷花橋”,又名五亭橋,其整體造型古樸淡雅,精美別致,與瘦西湖中荷花互為響應(yīng)[4];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有各色各型荷花,就是以觀荷為主題。除江南名園外,以荷花為主題的景觀在江南也是隨處可見。在筆者所在的常州市其武進區(qū)和溧陽市就分別有命名為荷花橋的兩座橋,前者位于省道,后者位于小區(qū)里,可以說荷花文化已經(jīng)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對荷花的觀賞的需求,從之前的皇家園林,到現(xiàn)在的公園,都十分重視修建荷花類專類園。國內(nèi)現(xiàn)在的荷花類專類園有3種:一是像上海辰山植物園的荷花專類展示區(qū);二是以荷花欣賞為主要內(nèi)容的公園,像南京莫愁湖,杭州西湖為迎接G20而重新修整的“曲院風荷”這類等等;再一類就是一些旅游資源景區(qū),會以旅游結(jié)合生產(chǎn)的形式以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目的;如常州的荷園,在荷花盛開時游人絡(luò)繹不絕,連停車的地方都沒有[7]。再比如位于深圳市以荷花為主題的洪湖公園,一直大力弘揚荷花文化,不斷構(gòu)筑與荷文化相關(guān)的軟硬件設(shè)施、每年舉辦荷展會、引導社區(qū)居民學蓮之品格、創(chuàng)新和充實公園與荷花相關(guān)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公園文化品味[1]。
荷花以花色素雅、花香清雅、花姿高雅而為人們所喜愛,但要細賞荷花的美則遠超過前面提到的三雅。歸結(jié)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花色:有白色、紅色、粉紅色、黃色、紫色等,主要以白色系和紅色系(包括粉、紅、紫等花色)為主,兼極具觀賞特性的黃色系。白色系以其素雅高潔之品色使欣賞者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之態(tài);紅色系以其艷麗、溫暖、豐富的花色變化使觀賞者享受不同的視覺沖擊,使其興奮激動、充滿活力;黃色系兼紅色系中的紫色多會令欣賞者有一種神秘、神圣之感,尤其在佛教、道教等虔誠的信徒眼中,看到這個色系的蓮花(荷花)即會聯(lián)想到佛祖、真人。
花香:荷花花香屬清新、飄香久遠之列,它不同于梔子的香甜,也不同于桂花的濃郁,它的香味比臘梅更為清淡?!翱|縷幽香有還無,靜塘清漣看麗妹”。古人賞荷的詩歌中,描述荷香的就數(shù)不勝數(shù)。
花姿:荷花端莊大方,天生麗質(zhì),風姿卓絕,亭亭玉立于水面上。其花姿,或高出于水面,或緊貼于水面之上,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
荷花除了花以外,荷葉也有其獨特的美?!敖犹焐徣~無窮碧”就是對滿池荷葉最好的描述。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tài)。無風亦呈裊娜之姿……”。在荷花未開之時,觀客不妨先睹荷葉的別樣神韻、風姿為快。
對荷花審美上的認同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形成過程中早已得到了積淀和肯定。作為園林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了欣賞園林植物的美和文化內(nèi)涵外,要將荷花的文化內(nèi)涵傳承并在園林景觀中表現(xiàn)和發(fā)揚。
[1] 馬 丹.中國荷文化與荷花專類園景觀營建[J].中國園藝文摘,2015(3):132-133.
[2] 張玉環(huán).荷花的花文化及園林應(yīng)用[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4):64-65.
[3] 荷花.Baidu[J/OL].2016.
[4] 睡蓮.Baidu[J/OL].2016.
[5] 陸哲明.幾種漢地佛教植物的文化內(nèi)涵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4(6):124-126.
[6] 高 川,張金政,史寶勝.北京市寺廟常用植物文化內(nèi)涵初探[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404-410.
[7] 荷花在園林造景中的應(yīng)用[J].家居裝修設(shè)計,2016(9):26.
[8] 李春枝,蔣炳伸,宋 麗,等.荷花在園林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1(7):109-111.
Study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otu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ang Mei Wang Lujun Yang Yan
(SchoolofArt,ChangzhouUniversity,Changzhou213164,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otus culture,analyz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otus expressed in China landscape,and from the flowers color,potpourri,flowers pose and other aspects,elaborated the essentials of lotus appreciation,laid founda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tus i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lotus,garden,cultural connotation,landscape
1009-6825(2016)29-0202-02
2016-08-07★: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SJB507)
楊 梅(1980- ),女,博士,講師; 王璐珺(1984- ),女,碩士,講師; 楊 艷(1979- ),女,碩士,講師
TU98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