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博物館
承一脈歷史源流 凝三地文化精華
——《地域一體· 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在天津博物館開幕
文/天津博物館
此次展覽以京津冀三地歷史淵源為主線,精選三地文物精華,力求為社會各界充分了解京津冀地區(qū)的歷史淵源提供系統(tǒng)而形象的解讀,從而回溯歷史,關照現(xiàn)實。這既是京津冀三地博物館(院)首次聯(lián)合策劃的展覽,更是京津冀文化協(xié)同發(fā)展的初步嘗試。
2016年2月2日,由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北京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主辦,天津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河北博物院承辦,北京市房山區(qū)文化委員會、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避暑山莊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協(xié)辦的《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在天津博物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精選三地文物精華,力求為社會各界充分了解京津冀地區(qū)的歷史淵源提供系統(tǒng)而形象的解讀,從而回溯歷史,關照現(xiàn)實。這既是京津冀三地博物館(院)首次聯(lián)合策劃的展覽,更是京津冀文化協(xié)同發(fā)展的初步嘗試。
展覽以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為主線,展現(xiàn)三地歷史淵源,共分為以下六個部分:“地緣相接 多元匯聚”“慷慨燕趙 文化一脈”“北疆重鎮(zhèn) 爭雄天下”“遼金建都 推進一體”“畿輔之域 協(xié)同發(fā)展”“風氣初開 互需互補”。展覽匯聚京津冀三地珍品文物,共展出文物231件(組),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清末民初時期,類別涉及陶器、瓷器、絲織品、金銀器、青銅器、璽印、古錢幣、玻璃器、玉石器、書畫、文獻等。品類豐富,精品迭出。
截至3月16日,本次展覽接待觀眾達20余萬人次,接待參觀團體百余批,許多觀眾反映此展從歷史和文化層面真實呈現(xiàn)了京津冀的地域一體和文化一脈。在留言簿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字:“燕趙之境,幽州之地,協(xié)京津冀,圓中國夢”?!案鞯匚奈稞R聚一堂,時間跨度大,能夠全面展示三地關系,受益匪淺”?!皫Ц改笇3虂斫蛴^展,國寶在天博大放光彩?!薄舜握钩龅妮蓝?、長信宮燈、玻璃瓶、青花雙獅戲球紋八棱玉壺春瓶、李鴻章就修建鐵路致督院的電報等文物受到觀眾喜愛,觀眾表示能在天博看到三地的精品文物真是不虛此行。
此外,為配合展覽,天津博物館特邀京津冀三地專家走進“文博講堂”為觀眾帶來5期專題講座,宣教部開展了“鏡像—京津冀三地攝影展”“觀展 答題 訪燕都”微信闖關活動和“年畫DIY”“巧手做宮燈”等系列親子活動。天津博物館通過展覽、講座、活動等多種形式,為觀眾熟悉京津冀地區(qū)歷史文化,了解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戰(zhàn)略內(nèi)容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契機。
以此次展覽為開端,未來三地在文博領域?qū)㈤_啟更為廣泛深入的合作交流,在展覽交流、宣傳教育、文物保護等各個方面加強交往,精誠合作,共同繁榮,共同進步。
青花雙獅戲球紋八棱玉壺春瓶
元(1271年—1368年)
高32.5,口徑9.7厘米
河北省保定窖藏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該瓶喇叭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壺身線條流暢。整體造型優(yōu)美,紋飾生動清晰,青花色澤濃艷。瓶身紋飾自上而下分別繪蕉葉紋、回紋和覆蓮瓣紋、卷草紋、雙獅戲球紋、錢紋、仰式蓮瓣紋、蓮瓣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雙獅戲球紋,雙獅圍繞繡球嬉戲爭斗,空白處間以雜寶紋。
保定窖藏的元代瓷器模仿金銀器制作工藝,首創(chuàng)模印懸空浮雕技法,并以最能體現(xiàn)皇家身份標志的白龍、麒麟、鳳紋、金彩等裝飾,故這批瓷器應為宮廷御賜之物。
螭虎紋玉佩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長8.90厘米,圓徑7.10厘米,厚0.49厘米
北京市豐臺區(qū)大葆臺漢墓出土
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藏
大葆臺西漢墓出土。大葆臺西漢墓1974 年6月初發(fā)現(xiàn),8月開始發(fā)掘,為廣陽頃王劉建夫妻并穴合葬墓。發(fā)現(xiàn)的西漢帝王墓制“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和墓道內(nèi)隨葬的三輛單轅實用彩漆朱斑輪車,為研究西漢諸侯王陵墓制度和西漢時北京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螭紋最早見于商周青銅器上,是和龍紋非常接近的一種題材,故又有“螭虎龍”之稱,代表神武、力量、權勢、王者風范。漢人崇尚螭虎,是螭紋最盛行的時期。
玻璃瓶
遼(916年—1125年)
高26.4厘米,口徑7.8厘米,頸高10.5厘米,底徑11.5厘米
1983年天津薊縣獨樂寺白塔出土
天津博物館藏
獨樂寺位于天津薊縣,初建于隋(一說唐)。984年,遼燕京留守韓匡嗣及其子韓德讓重建。
此瓶平口外翻,細頸,折肩,筒形腹,平底。頸部和肩部刻幾何形花紋和弦紋,肩部另有一周連珠紋,腹部刻弦紋兩道。瓶體玻璃無色透明,內(nèi)含小氣泡,表面附著黃白色風化層。經(jīng)化學分析,此瓶屬鈉鈣玻璃,與一般伊斯蘭玻璃成份相似,器形和刻花紋飾都與伊朗德黑蘭考古博物館現(xiàn)存乃沙不耳出土的十世紀水瓶相同,應屬于伊斯蘭玻璃器。
西周(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771年)
高25.8厘米,口徑20.5厘米
天津市薊縣張家園遺址出土
天津博物館藏
在中原文明歷經(jīng)夏、商王朝,進入青銅時代的同時,天津境內(nèi)的土著文化也在經(jīng)歷著自成體系的發(fā)展,并由薊縣山前平原向南擴展。當時的天津地區(qū)不在夏、商政權的直接管轄范圍內(nèi)。燕國建立后,封于燕國的周人攜商遺民進入天津地區(qū),帶來了新的文化。外來周人與當?shù)鼐用窆餐?。在薊縣張家園西周時期的墓葬里,具有周文化特征的青銅鼎、簋與象征著土著文化的金耳環(huán)一起出土,體現(xiàn)了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青銅鼎
堇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922年)
高62厘米,口徑48厘米,重41.5公斤
北京市房山區(qū)琉璃河遺址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商周禮制“寓禮于器”,青銅禮器被統(tǒng)治者賦予了溝通人神、象征權力地位的特殊內(nèi)涵,廣泛用于祭祀、宴樂、喪葬等禮儀活動,以不同數(shù)量、器類組合標志貴族的等級地位。銅鼎是銅禮器的核心,甚至象征著國家政權。堇鼎是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體量最大的西周燕國青銅器,鼎腹內(nèi)壁鑄有銘文26字,記載了燕侯派大臣“堇”去宗周(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給太保送美食,進一步證明召公家族一支在王都擔任太保輔佐周王,一支在燕國為侯,與克盉、克罍銘文互為佐證。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通高48厘米
河北省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銅燈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早期,源自于銅豆。漢代燈具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出土于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內(nèi)的長信宮燈是漢代燈具中的經(jīng)典之作。長信宮燈作宮女跪坐持燈形象,通體鎏金,燈上刻有“長信”銘文,說明此燈曾在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內(nèi)使用,故而得名。長信宮燈采用分鑄組裝的方式整合為一體,燈罩可滑動調(diào)整光線角度,煙炱排入宮女的袖管、體內(nèi),將生活的實用、科學的結構、美觀的造型有機結合,代表了漢代造燈藝術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