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袁 埜
藏珍鑒精 傳承永恒
——北京光華路5 號藝術(shù)館巡禮之五
文/本刊記者 袁 埜
宋代是中國瓷器發(fā)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宋瓷器品種繁多,釉色紛呈,而造型則以簡約見長,多有“天然去雕飾”的道家美學(xué)風(fēng)范,且具高雅韻味。宋瓷器是宋代制瓷工藝與社會環(huán)境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融合了時人的審美、價值觀等文化內(nèi)涵,為今人研究宋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提供了物質(zhì)載體。
本期藝術(shù)館巡禮依然是以光華路5號館藏宋瓷精品為主線,讓我們跟隨古人的腳步,繼續(xù)走進精美的宋瓷世界,品賞有意蘊的工藝之美。
此器高25.8厘米,腹徑11.5厘米。通體施以溫潤的粉青釉,釉色晶瑩剔透,猶如青玉。盤口,直徑、直腹形成二階式瓶身,頸部飾一對鳳鳥耳,鳳鳥呈攀附狀,軀體彎曲,敦實有力,整體造型穩(wěn)重而不失靈動。
這種鳳耳式龍泉青瓷所特有的裝飾風(fēng)格,鐘靈毓秀,歷久彌堅,讓人魂牽夢繞?!扒嗳玺浯?,翠勝千峰”,不足以概其之美。它以典雅的風(fēng)韻、秀美的造型、瑩潤的釉色,煥發(fā)出迷人的魅力。國家郵政總局1998年發(fā)行了這種器型的“龍泉瓷”郵票,足以說明“鳳耳瓶”無論其造型還是釉色,都近乎完美之至。
[南宋] 龍泉窯粉青釉鳳耳搖鈴尊
此瓶高14.3厘米,直徑13.5厘米。呈寬矮式,小口,口院,唇緣外翻,直頸,寬斜肩,腹下微斂,圈足。肩上立有五個細(xì)直圓管,管內(nèi)中空,與腹相通。腹壁剔刻仰蓮瓣紋,蓮瓣中棱突起呈淺白色的“出筋”現(xiàn)象。足緣露胎,呈橘紅色。通體施粉青釉,釉質(zhì)滋潤肥厚,靜逸溫和,宛如上乘之美玉。
宋代時期,龍泉窯曾大量燒制一種叫“多管瓶”的器物,器肩部貼有向上直立的圓形管,是由漢晉時期的堆塑罐發(fā)展而來。通常為五管,亦有四管、六管,意喻“五谷豐登之意”。多作陪葬之用,為宋代流行瓶式之一。
此種五管唇口瓶,用途尚難斷定。有學(xué)者稱其為“花插”,用于陳設(shè)。伊朗的內(nèi)布沙爾遺址曾出土一件綠松石質(zhì)五管花瓶,與此件龍泉窯五官瓶類似。此外,明項元汴的《歷代瓷器圖譜》也收錄有一件形制與此大體相似的宋龍泉多嘴花囊,也見于四川遂寧南宋中期的窯藏和韓國新安海底的元代沉船中,傳世的只有臺灣故宮博物院有相似器物。
[南宋] 龍泉窯粉青釉五管瓶
此爐通高13厘米。直頸,折沿,三足底露胎。通體青色釉,釉色滋潤玉質(zhì)感強。色如梅子。從線條上看,口邊線條,腹部弧線內(nèi)收到足部,以及腹部至足凸起的仿青銅器三條棱線裝飾,圓潤而不張揚。
[南宋] 龍泉窯青釉鬲式爐
宋代因金石學(xué)的興起,用于祭祀的仿古瓷器再次出現(xiàn)。南宋仿青銅鬲式瓷爐為了審美需要而產(chǎn)生了肩部凸棱,名曰“出筋”。南宋仿古瓷在胚料上,一改以往厚重之態(tài),壁簿輕盈,在釉色上改用石灰堿釉,耐高溫,粘度大,不易流動。工匠還采用多次素?zé)?、多次施釉的?fù)雜工藝,創(chuàng)出粉青、梅子青的釉色。使釉色變得更加豐厚,色澤更加沉穩(wěn)、柔和瑩潤,宛如美玉。粉青里有深淺的不同程度,一般是把那種程度最恰到好處的、顏色最美的稱為梅子青。細(xì)品味此爐,從造型到釉色都極具南宋鬲式爐之典范特征。
此洗高6.5厘米,口徑24厘米。敞口,寬平沿。腹自上而下呈弧形收斂,平底,圈足。通體施梅子青釉,釉色瑩潤青翠,猶如青梅。外壁印有蓮瓣紋,瓣脊凸起,瓣周用細(xì)線勾出蓮瓣輪廓,簡潔素雅。盤心貼有模印雙魚,雙魚凸起呈淺白色出筋,在翠玉般的釉色中顯露出兩抹白玉色澤,分外醒目。青釉潤滋如水,魚游水中,饒有意趣,給人以無限遐想。好似“闖過冰河玉凝透,碧瑩淺底網(wǎng)捕魚”一般。
[南宋] 龍泉窯梅子青暗花水波紋雙魚洗
梅子青釉被譽為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僅在南宋一朝燒造,存世極少,多為仿古青銅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它對瓷胎的要求極高,且得通過數(shù)次反復(fù)施釉方得以成。其釉層肥厚,釉質(zhì)瑩潤,釉色有如千峰翠,聚天地之大美,可謂“雨過天青云破處,梅子流酸泛青時”。南宋中晚期典型的雙魚洗形制,源于漢代流行的雙魚銅盤,因“魚”與“余”諧音,故將魚賦予“年年有余”的吉祥含義,為龍泉窯著名制品之一。
此器通高9厘米,最大直徑為14.2厘米,由盞與托兩件組合而成,上下為葵口裝飾。托盤為板沿口,內(nèi)壁兩級,盤心突起,頂置圈沿,僅能容納盞足,吻合無縫。盤底承高圈足,圈足中段鏤空作花瓣形,甚為少見。
宋瓷一色純凈、不事雕琢之美,乃是陶瓷史上一段永不落幕的傳奇,為后世所仰慕。其中景德鎮(zhèn)“影青”一色,以蒼翠溫潤的釉色,成為一代名詞,聞名于海內(nèi)外。整體器型雋雅高貴、富有韻律、舒展柔美、甚得天趣,與影青一色結(jié)合宛如天成。釉面素潔溫潤,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貴典雅之氣。工藝精湛,無造作之痕,將古代文人閑情逸致融于其中,一派清新氣息,實為宋代影青之上品。
[北宋] 影青釉仿金銀器碗及瓷托
(本文配圖由光華路5號藝術(shù)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