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器樂教學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和深入,器樂教學作為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引起了我們的重視和關注。在一個時期有過風光的經歷,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應試教育的重新抬頭,器樂教學漸漸走向了衰落。其實在我們以往的不斷實踐中,充分證明了:器樂進課堂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良好情操。
小學音樂教育中受音域、演唱技巧的局限,學生用聲樂無法體現的內容用器樂是可以表達的。它是學生表現和創(chuàng)造音樂美、陶冶高尚道德情操的一個載體。器樂教學作為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陶冶情操,發(fā)展才能,提高審美素質具有重大意義。
一、器樂教學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重視能力培養(yǎng)。歌唱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學習簡單的樂理知識,培養(yǎng)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而器樂演奏又何嘗不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器樂演奏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器樂教學與唱歌、鑒賞、創(chuàng)造等教學活動密切結合。對發(fā)展學生音樂綜合素養(yǎng)具有促進作用。比如用器樂為歌唱做伴奏,讓學生自己演奏欣賞曲目的主旋律,大大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且我還為學生們復印了器樂練習曲目,督促他們自主學習吹奏大量的歌曲進一步鞏固他們的興趣和發(fā)展他們的能力。這樣歌唱與演奏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實現音樂課的素質教育。
二、器樂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
長期以來,音樂課幾乎成了唱歌課,學生除了會唱幾首歌以外,音樂知識以及視唱能力非常差,視唱練耳中的音準節(jié)奏是音樂課的基本要求,也是歷來教學中的難點,要解決聽準唱準的關鍵,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準確而靈敏的聽覺。樂器有固定的音高,用它來訓練學生的聽覺,對學生的音高概念的培養(yǎng)和形成具有極大的幫助。在視唱教學中,老師指導學生用樂器視奏樂譜,使之在反復的視奏過程中認真細致地體驗和感受音的高低、長短變化,在奏準和聽準后,再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吟唱,通過反復的訓練,學生便會逐漸形成較穩(wěn)定的內心音高、節(jié)奏的概念和較好的聽覺,從而增強學生的視唱能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器樂教學有利于提高音樂欣賞的教學
當前,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欣賞課經常采用教師講解式的方法,欣賞課被學生說成了瞌睡課。如果在音樂欣賞中,與器樂教學相結合,會使學生聽完這首樂曲之后,產生喜愛之情,并想去演奏他所喜愛的這首樂曲。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樂器的演奏過程中,努力去克服演奏技巧上的難點,去追求樂曲演奏的整體表現,追求音質、強弱和速度上的表現等。
四、器樂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美國教育家薩蒂斯·科爾蔓認為沒有比合奏這種活動更能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孩子的公民與社會相適應協調的意識了,這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在這種共同活動中,每個人都能感到集體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既服從集體,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又必須正確的表達個性。剛開始學生們都不習慣當自己演奏時還有別人奏出不同的旋律和節(jié)奏,只有經過了實踐和鍛煉,每一個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調意識才能得到加強,才能自然而然地學會和他人合作。而從本質上講,器樂教學是一種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情感合作的成功體驗有助于學生健康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并提升了學生對器樂合奏的無盡的興趣。在實際的合作教學中,如果合奏者中的大多數學生都精神飽滿地投入演奏,那么整個群體就會產生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
實踐證明,融樂理知識、演奏技能、音樂欣賞為一體的小學器樂教學,是從小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一個重要教育手段。而寓樂于教的教學方法,既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因而在學生整體素質的形成中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