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茵++徐亞永
【摘 要】推進“中國夢”理論維度下的高校宣傳教育工作,應結合高校宣傳教育工作實際,堅持報紙有文字、網(wǎng)絡有宣傳、電臺有聲音、板報有圖片、媒體有畫面的立體宣傳和輿論教育模式,不斷強化“中國夢”理論維度下的高校宣傳教育輿論工作的載體,不斷擴大高校宣傳教育工作的影響力,使高校宣傳教育工作取得實效。在宣傳“中國夢”的今天,之所以格外強調(diào)媒體的社會責任,主要基于兩點:一是要清醒地看到經(jīng)濟增長背后隱藏的問題,特別是“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追夢圓夢的路上還面臨不少“成長的煩惱”;二是要冷靜地看到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交融交流交鋒的時代,敢于正視,勇于克難,善于引導,傳遞更多中國好聲音,才能奏響中國道路的最強音,為實現(xiàn)“中國夢”傳播更多正能量。
【關鍵詞】中國夢;新媒體;宣傳教育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254-02
一、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載體
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字的發(fā)明,為信息的存貯(記載)和遠距離傳遞提供了可能,是人類的一大進步;自從西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來,紙張作為內(nèi)容載體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字的演變及造紙術的改進,成為了信息記載最為基本的方式,對整個人類文明的存在和傳播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電報、電話、無線電的發(fā)明,使大量信息以光的速度傳遞,溝通了整個世界的聯(lián)系,人類信息活動進入了新紀元。
新媒體時代下,紙質(zhì)版文字書籍、廣播、電視等作為宣傳媒介,既有對于過去的繼承,又有創(chuàng)新之處。
(一)傳統(tǒng)載體的新聞源。傳統(tǒng)載體一直本著貼近民生,真實的解讀民生為主。其創(chuàng)作的源泉源于生活,只有接近民生才能最大程度的解決問題,引起群眾的共鳴。“中國夢”能夠將中華民族的期盼和追求凝聚起來,本身就具有著中國人民共同愿景的深刻內(nèi)容,它給人以力量,是對人類文明多樣化發(fā)展的有效探索。
在黨的十八大和兩會召開后,2013年初,教育部、團中央先后要求全國各級學校、團組織深入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學生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不懈奮斗。從傳統(tǒng)載體看,以語言形式的演講、讀書、團組織生活,以文書形式的寫作、投稿等都成為宣傳教育最普通的形式。校報是學校的主導媒體,是學校開展宣傳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應充分發(fā)揮校報“短、平、快”特點,在校報內(nèi)容版式的編輯設計上,將“中國夢”理論維度的價值內(nèi)涵融入到校報編輯的欄目,以豐富新穎的內(nèi)容、生動活潑的形式,集宣傳、教育、管理、服務為一體,使之能夠及時反映學校宣傳教育工作的動態(tài)信息。同時,應加強校報內(nèi)部工作機制、隊伍建設等,切實推進校報的網(wǎng)絡化、信息化建設,增強校報“辦報育人”的功能,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深化“中國夢”理論維度下的高校宣傳教育工作[1]。
以上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對“中國夢”進行了宣傳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宣傳方式有所保留,不夠新穎,特別是伴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和迅猛的普及,為“中國夢”全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了機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入的探索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中國夢”宣傳教育觀念、方法、內(nèi)容和模式的創(chuàng)新,要在保留宣傳教育傳統(tǒng)載體上,達到不斷的發(fā)展。將“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向深入。
(二)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爸袊鴫簟钡膬r值提煉在于我們已主動融入現(xiàn)代文化潮流,并使用自己的語言來闡釋中華民族對未來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景。從提出“中國夢”以來,全國各地均出現(xiàn)了宣傳“中國夢”的公益廣告。這些廣告就在我們的身邊,翹首可望,它們不僅遍布報刊、電視,還走進各個領域;這些隨處可見“中國夢”的公益廣告既美化了公共環(huán)境,又傳播了社會正能量。
宣傳教育要想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積極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而高校學生參加社會活動的最好方式就是加入學生社團。通過深入了解我國高校社團不難發(fā)現(xiàn),學校其實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社團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而縱觀所有社團,以思想教育理念為基礎組建的社團還是鮮見的。究其原因,是我們高校進行思想教育的方式、思路還很傳統(tǒng),大多數(shù)宣傳教育都是通過課堂教學式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只停留在表面上,沒有深入到學生生活,也沒有達到思想教育的理想效果。所以,在“中國夢”這一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新的思想教育的理念下,我們可以依賴社團模式,突破思想教育的舊觀念,打開新思路,鼓勵、指導學生積極嘗試以組建“中國夢”社團的實踐方式來進行思想教育,使接受思想教育也成為學生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夢想,而每個人夢想的實現(xiàn)都不可能脫離國家和集體而存在。國家的夢想是個人夢想實現(xiàn)的條件,而個人夢想是國家夢想實現(xiàn)的基礎。夢想是一種有意識的追求,在國家的前進中體現(xiàn)為一種價值追求和一種發(fā)展的動力。通過表演形式的多樣性,更加能展現(xiàn)出每個人對于“中國夢”的不同程度的理解,以此加深宣傳教育的時效性。
(三)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最為重要的宣傳教育還是通過課堂的講解。思想教育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一項特色,有著極其重要的非凡意義,尤其對于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的高校而言更為重要?!爸袊鴫簟崩砟钕碌母咝K枷虢逃且⒅亍爸泻弦弧?。我國高校的思想教育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思想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理論性強、實用性弱,而思想教育與實際教育教學相分離,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教育難以走進學生校園生活,從而未從根本上達到思想教育學以致用的目的。而在“中國夢”的理念下,高校自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部分,應該站在學校整體的角度出發(fā),積極宣傳“中國夢”理念,打造“中國夢”文化校園,使全校師生生活在“中國夢”文化影響下,讓“中國夢”理念深入人心[2]。
二、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傳媒載體
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踐中要充分利用微博平臺即時傳遞“中國夢”教育信息、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共享“中國夢”教育資源、利用社交網(wǎng)絡傳播“中國夢”教育思想、利用討論組網(wǎng)絡平臺討論“中國夢”教育內(nèi)容等四種有效傳播路徑開展“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工作,旨在為新媒體時代有效傳播“中國夢”內(nèi)涵和精神實質(zhì)、宣傳其教育思想及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活動提供思路,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他們播種夢想、點燃夢想,鼓勵他們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將他們打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加強微博、微信平臺的維護,最大化的進行“中國夢”宣傳教育。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手機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xiàn)即時分享。微博與傳統(tǒng)博客相比,以“短、靈、快”為特點,融合了博客的記錄特征和即時通訊的便捷性。
有研究表明,可以將微博、微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媒載體,成為宣傳主流價值觀的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優(yōu)質(zhì)信息進行教育整合,爭取微博的話語主體地位并且體現(xiàn)群眾與公眾人物間的平等性和思想教育工作的親和性,構建理想的校園文化氛圍,陶冶學生情操,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3]
在“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中,利用微博、微信具有傳播速度即時化、語言風格快餐化的特點,在傳統(tǒng)課堂宣傳教育的基礎上,開設“微博、微信課堂”引導大學生群體積極參與到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在“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中,利用微博、微信的集聚特點或明星效應組建各種形式的“微博、微信社區(qū)”,創(chuàng)新“中國夢”宣傳教育的方式。大學生群體通過“微信社區(qū)”這種新的交流方式與知名學者、校友或學生骨干,就“中國夢”進行互動交流,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加深對于“中國夢”的理解。
(二)利用手機新媒體共享“中國夢”教育資源。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手機媒體已經(jīng)成為大眾實時獲取通信服務的最便捷的方式,為廣大群眾的日常學習、生活與交往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也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辟了新的陣地。
因此,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新媒體共享“中國夢”網(wǎng)絡教育資源。對“中國夢”的內(nèi)涵和精神實質(zhì)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進而深刻理解“中國夢”的科學內(nèi)涵、價值訴求、精神實質(zhì),形成自己的理解。將“中國夢”理論與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相結合,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實現(xiàn)中國夢,靠高校青年學生的坐而論道、紙上談兵的空談是不行的??照勚粫庆F里看花,誤國誤民、害莫大焉。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要高校青年學生腳踏實地,立足國情,立足自身現(xiàn)實,刻苦學習專業(yè)知識,牢固專業(yè)基礎知識。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做事。
實現(xiàn)中國夢,說到底就是要高校青年學生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青年人只有腳踏實地的實干,才能把美麗的夢想變成光輝的現(xiàn)實。作為高校青年學生要刻苦學習、勇于實踐,求真務實、艱苦奮斗,敢于吃苦、勇挑重擔,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收獲成功、托起中國夢。
參考文獻:
[1]葉昊,凌日飛.“中國夢”理論維度下的高校宣傳教育工作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3(7).
[2]劉延華.談“中國夢”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實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3(5).
[3]王輝,張建欣.新媒體時代中國夢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路徑探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作者簡介:
王佳茵(1990-),碩士,單位: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徐亞永(1986-),碩士,單位:成都師范學院數(shù)學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