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厚輝 王宇恒 王 玉 劉世娟(貴州省黔西縣農牧局 551500)
?
羊捻轉血矛線蟲病的診斷與防治
丁厚輝 王宇恒 王 玉 劉世娟
(貴州省黔西縣農牧局 551500)
捻轉血矛線蟲病又稱捻轉胃蟲病,是由寄生于羊、牛及反芻動物真胃為主的捻轉血矛線蟲所引起。此病遍及全國各地,由于人們對此病缺乏認識和了解,常造成高死亡、低繁殖、無收益,甚至經(jīng)濟虧損的局面。
2015年8月初,本縣定新鄉(xiāng)某養(yǎng)羊戶前來反映,2013年初建羊場,引進湖羊210只,至2015年7月已發(fā)展到480多只。2015年8月大小羊只相繼發(fā)病死亡,20多天就死羊近百只。請求本單位技術人員前往診斷治療?,F(xiàn)將診斷與防治情況總結如下:
病羊被毛粗亂、消瘦、精神萎靡,行走無力,嚴重時臥地不起,眼結膜蒼白,下頜間或下腹部水腫。癥狀以貧血、衰弱和消化紊亂為主。大便有時帶有粘液,以后因嚴重消瘦陷于惡病質死亡。
剖檢病羊,可見真胃、小腸內有大量紅白相間的毛發(fā)狀線蟲,長度為15~30mm,吸附在胃黏膜上或游離于胃內容物中。有的絞結成團,有些還會慢慢蠕動。病死羊尸體消瘦,血液稀薄,呈淡紅色且不易凝固。其它臟器沒有明顯的病理變化。
根據(jù)本病的流行情況和臨床癥狀,特別是剖檢死羊后,可見真胃、小腸內有大量紅白相間的毛發(fā)狀線蟲,便可初診為羊捻轉血矛線蟲病。顯微鏡檢蟲體,呈淡紅色。生殖器官環(huán)繞于因含血液而呈紅色的腸道周圍,形成紅白二線互相捻轉的外觀。因此便可確診為羊捻轉血矛線蟲病。
治療本病可選用的藥物有左旋咪唑 、丙硫苯咪唑(抗蠕敏)、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等。本次選擇的是左旋咪唑片。左旋咪唑是一種廣譜的驅線蟲藥,毒性較低,價廉。用量20~25mg/kg體重,對全群羊進行個體灌服。首次用藥后隔5d重復投藥一次。同時加強飼養(yǎng)管理,徹底清除羊糞,并按2d一次對圈舍及場地全面消毒。通過半個月的時間,病情得到全部控制。隨機剖檢痊愈羊2只,胃腸內未見活體線蟲。
(1)用藥物進行預防性驅蟲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藥物預防必須是有計劃的進行。每年對全群羊要做兩次預防性驅蟲,一次應在晚冬或早春(2~3月份),另一次在秋季(8~9月份)。根據(jù)本場的發(fā)病情況,應在5~6月份增加一次驅蟲。羔羊斷奶后及時進行首次驅蟲。母羊應在產(chǎn)前2周和產(chǎn)后4周各驅蟲一次。 新購入的羊應適時驅蟲1~2次。(2)在用藥物預防本病的同時,還應注意放牧和飲水衛(wèi)生,特別注意不要讓清理養(yǎng)殖場的污水混入飲水。對羊排出的糞便及時清掃,將糞便堆集在適當?shù)牡攸c進行發(fā)酵處理,以消滅蟲卵和幼蟲。適時對圈舍進行藥物消毒。(3)加強飼養(yǎng)管理,淘汰病弱羊只,合理補飼精料,以增強羊的抗病力。
消化道線蟲是危害養(yǎng)羊業(yè)的重要蟲種,羊捻轉血矛線蟲病主要發(fā)生在7~9月份,造成本次寄生蟲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養(yǎng)殖戶未進行預防性驅蟲,忽視環(huán)境消毒,未能及時清除羊糞,給蟲卵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發(fā)育條件。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適宜的條件下,經(jīng)4~5d孵出幼蟲,繼而污染草料,當羊只采食了被污染的草料而造成群體性發(fā)病。
收稿日期:(2015–12–18)
中圖分類號:S858.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1733(2016)03-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