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王娟,馬洪玉,趙芳,許衛(wèi)星,劉靜,尹鳳雷
(滄州市中心醫(yī)院,河北滄州 061001)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CD47表達變化及意義
張睿,王娟,馬洪玉,趙芳,許衛(wèi)星,劉靜,尹鳳雷
(滄州市中心醫(yī)院,河北滄州 061001)
目的 觀察CD47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中的表達變化,并探討其對患者療效和預后的判斷價值。方法 選擇AL患者97例(觀察組),同期擬行骨髓檢查的健康體檢者32例(對照組)。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兩組入組時骨髓CD47陽性表達率,記錄觀察組治療2個療程的完全緩解(CR)率,以及出院1年療效已達到CR患者的復發(fā)情況,分析CD47表達與患者療效、復發(fā)情況的關系。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CD47陽性表達率分別為71.13%(69/97)、3.57%(7/32),兩組比較P<0.05。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CD47陽性表達者與陰性表達者CR率分別為43.48%(30/69)、71.43%(20/28),CD47不同表達者比較P<0.05。出院1年,觀察組CD47陽性表達者與陰性表達者復發(fā)率分別為63.33%(19/30)、35.00%(7/20),CD47不同表達者比較P<0.05。結論 AL患者骨髓CD47表達升高,其表達情況檢測有助于對患者療效及預后的判斷。
急性白血??;CD47;療效;復發(fā)
急性白血病(AL)是一類造血組織的惡性腫瘤,發(fā)病原因是由于造血干細胞及祖細胞發(fā)生惡性病變,失去正常的增殖、分化及成熟能力,從而無限持續(xù)增長,逐步取代骨髓直至全身組織及器官[1]。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惡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AL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2]。臨床上將AL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兩類[3]。AL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研究證實白血病干細胞(LSC)可能與白血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復發(fā)有關[4]。CD47是一種免疫球蛋白,廣泛表達于不同組織的LSC細胞膜表面,具有黏附、吞噬、參與信號轉導等多種生理功能[3,5]。本研究觀察AL患者骨髓中CD47表達變化,并探討其對患者療效和預后判斷的作用?,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AL患者97例(觀察組),男57例、女40例,年齡14~65(41.49±5.21)歲;FAB分型[3]:M0型12例,M1型11例,M2型10例,M2a型11例,M2b型12例,M3型11例,M4型12例,M5型11例,M6型7例;ALL 38例,AML 59例。納入標準:①經骨髓和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免疫表型、染色體核型和白血病特異相關融合基因檢測均確診為AL;②均為初次治療者,近1個月內未進行任何相關化療;③臨床資料保存完整;④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疾病者;②病理資料不完整者;③屬于疾病晚期者。選取同期行骨髓檢查的健康體檢者32例(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16~66(42.01±4.14)歲。兩組性別、年齡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除給予輸血、抗感染及對癥治療外,AML患者采用IDA (去甲氧柔紅霉素+阿糖胞苷)、DA(柔紅霉素+阿糖胞苷)或 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為主的方案進行誘導緩解化療,ALL患者采用VDCP(長春地辛+柔紅霉素+環(huán)磷酰胺+強的松)和VDLP(長春地辛+柔紅霉素+左旋門冬酰胺酶+強的松)為主的方案進行誘導緩解化療。療程均為1個月,共2個療程。
1.3 骨髓CD47表達檢測 采用流式細胞術。觀察組于治療前、治療后及出院后1年分別采集骨髓2~5 mL,對照組入組時采集等量骨髓,置于含有EDTA的試管中。取50 μL骨髓,加入3種熒光標記抗體[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藻紅蛋白(PE)、PE-CY7標記的單克隆抗體]20 μL,渦旋混勻。4 ℃條件下反應20~30 min,加入2 mL紅四寶溶解液,震蕩后室溫下放置10 min。1 000 r/min離心5 min,棄去上清液,使用1 mL PBS反復洗滌3次;加入PBS制成單細胞懸液,調整細胞濃度為1×105/mL,以CD45/SSc設門識別白血病幼稚細胞,以白血病細胞表面抗原表≥20%為CD47陽性。
1.4 療效評價及隨訪 觀察組治療2個療程,參照文獻[3]方法評價臨床療效,計算完全緩解(CR)率。觀察組出院1年,由至少兩名專業(yè)醫(yī)護人員進行隨訪,詳細記錄獲得CR患者的復發(fā)情況。復發(fā)標準:白血病臨床癥狀依然存在,血細胞檢查不合格,外周血中依然存在白血病細胞,或存在骨髓外的白血病細胞浸潤現象。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髓CD47陽性表達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CD47陽性表達率為71.13%(69/97),對照組為3.57%(7/32),兩組比較P<0.05。觀察組中AML患者CD47陽性表達率為67.80%(40/59),ALL患者為76.32%(29/38),兩者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觀察組CD47表達與療效的關系 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CD47陽性表達者與陰性表達者CR率分別為43.48%(30/69)、71.43%(20/28),CD47不同表達者比較P<0.05。AML患者中,CD47陽性表達者與陰性表達者CR率分別為45.00%(18/40)、63.16%(12/19),CD47不同表達者比較P<0.05;ALL患者中,CD47陽性表達者與陰性表達者CR率分別為41.38%(12/29)、88.89%(8/9),CD47不同表達者比較P<0.05;AML和ALL患者CD47陽性表達者或陰性表達者CR率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
2.3 觀察組CD47表達與復發(fā)的關系 出院1年,觀察組CD47陽性表達者與陰性表達者復發(fā)率分別為63.33%(19/30)、35.00%(7/20),CD47不同表達者比較P<0.05。AML患者中,CD47陽性表達者與陰性表達者復發(fā)率分別為55.56%(10/18) 、33.33%(4/12),CD47不同表達者比較P<0.05;ALL患者中CD47陽性表達者與陰性表達者復發(fā)率分別為75.00%(9/12)、37.50%(3/8),CD47不同表達者比較P<0.05;AML和ALL患者CD47陽性表達者或陰性表達者CR率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
AL的發(fā)病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涉及多種染色體異位和基因突變,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3]。臨床上主要通過骨髓移植和化療來緩解AL患者的病情,但大部分患者容易在CR后再次復發(fā),最終導致死亡[6,7]。研究證實,AL的發(fā)生、發(fā)展、復發(fā)與免疫逃逸和LSC關系密切[3],而細胞表面抗原的表達對于機體的免疫應答具有重要作用。CD47是一種廣泛表達于細胞表面的膜蛋白(又稱為整合素相關蛋白),通常在正常細胞,如紅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表面表達[8,9]。CD47可以與巨噬細胞表面分子信號調節(jié)蛋白α(SIRPα)結合,通過抑制吞噬細胞內酪氨酸磷酶的活化和吞噬性突觸的聚集,抑制吞噬泡的形成。正常細胞可以向吞噬細胞發(fā)出信號,避免被吞噬,從而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CD47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CD47可以作為診斷AL的指標之一。分析原因,可能是白血病細胞表面表達的CD47與SIRPα結合后可以產生抑制信號,從而躲避巨噬細胞的吞噬并大量增殖,最終導致病情惡化[3]。經過兩個療程的治療,觀察組CD47陽性表達者CR率顯著低于CD47陰性表達者,AML和ALL患者也出現同樣的情況,表明白血病細胞表面CD47的表達對于AL的治療效果具有一定的影響??赡苁怯捎贑D47陽性表達患者可以利用CD47-SIRPα結合調節(jié)蛋白α鏈結合,抑制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逃避免疫系統(tǒng)對白血病細胞的清除,從而降低CR率[10,11]。CD47陰性表達患者體內過度增殖的白血病細胞被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清除出體外,因此經過治療后CR率明顯升高。這也為臨床上可以通過抑制CD47和SIRPα結合治療AL提供了理論基礎。AL患者病情較難獲得緩解,且緩解后容易復發(fā)。本研究發(fā)現,獲得CR的CD47陽性表達患者復發(fā)率顯著高于CD47陰性表達患者,在AML和ALL患者中也是如此;可能是AL患者體內CD47的陽性表達可以激活CD47-SIRPα通路的負向調節(jié),從而降低被吞噬的概率和機體固有免疫系統(tǒng)的清除作用[12,13];證實CD47可以作為判斷AL患者預后的指標之一。
綜上所述,AL患者骨髓CD47表達升高,CD47可作為判斷患者療效及預后的指標之一,但是其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
[1] Cany J, van der Waart AB, Tordoir M, et al. Natural killer cells generated from cord blood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efficiently target bone marrow-residing human leukemia cells in NOD/SCID/IL2Rg(null) mice[J]. PLoS One, 2013,8(6):e64384.
[2] 秦蘭,吳雪琴,劉曉,等.巖舒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1,51(1):69-70.
[3] 耿叢叢,申政磊,朱萍,等.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內皮祖細胞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白血病·淋巴瘤,2015,24(9):527-530.
[4] Bonardi F, Fusetti F, Deelen P, et al. A proteomics and transcriptomics approach to identify leukemic stem cell (LSC) markers[J]. Mol Cell Proteomics, 2013,12(3):626-37.
[5] 蘇國宏,趙玉磊.CD47在惡性血液病中的作用[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3,21(6):1631-1634.
[6] 陳亨,蔣元強,楊國華,等.沙利度胺配合化療應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療效評價[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4(36):7079-7082.
[7] 任金海,郭曉玲,蔡圣鑫,等.復發(fā)性及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J].臨床薈萃,2015,30(10):1100-1103.
[8] 楊梅,吳敬波,張智慧,等.CD47與淋巴瘤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4,27(6):285-288.
[9] 蘇國宏,趙玉磊.CD47在惡性血液病中的作用[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3,21(6):1631-1634.
[10] 王艷煜,趙維蒞.靶向清除白血病干細胞的研究進展[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3,26(5):343-347.
[11] 梁棟偉,劉集鴻.CD47分子胞外區(qū)蛋白單克隆抗體的制備與鑒定[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21):3125-3127.
[12] 顧寶羅,鄭翠萍,童向民,等.急性白血病CD47的表達和療效預后的關系[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3,23(9):2071-2073.
[13] 陳洪衛(wèi),黃開華.CD47-SIRPα通路在腫瘤免疫逃避和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5):68-69.
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213025ZD)。
10.3969/j.issn.1002-266X.2016.16.027
R733.71
B
1002-266X(2016)16-0073-03
201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