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城區(qū)推行小蠶共育成功經驗剖析
汪 勇1顏永生2
(1.綿陽天虹絲綢有限公司 ,四川綿陽621000;2.綿陽市蠶業(yè)管理站,四川綿陽621000 )
“養(yǎng)好小蠶七成收”,小蠶集中標準化共育省葉、省工、省投資,技術、設備、勞力高效利用,蠶繭優(yōu)質、高產,是養(yǎng)蠶技術推廣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綿陽天虹絲綢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在涪城區(qū)推進小蠶共育標準化建設,為推行標準化共育技術,提高蠶繭質量,打造精品蠶繭生產基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主要經驗是:
1創(chuàng)新經營機制
建立了“公司+共育戶+農戶”經營機制。共育戶不但要為農民共育小蠶,還要指導轄區(qū)的蠶農栽桑管桑、科學養(yǎng)蠶。共育戶要接受公司的考核才能獲得收入,共育質量好、蠶繭單產高,共育戶得到的費用就高。共育戶通過為農戶共育小蠶,組織共育室連接的農戶將蠶繭交售給公司,協助儀評收繭等,在公司與農戶的合作中起到了紐帶橋梁作用,是涪城蠶桑技術服務的骨干,是涪城蠶桑產業(yè)發(fā)展最基層的推動力量。
2加強共育管理
2.1嚴格選擇小蠶共育戶
公司按照以下標準選擇共育戶:必須是有5年以上養(yǎng)蠶經驗的養(yǎng)蠶大戶、養(yǎng)蠶能手,技術水平高,多年蠶兒無病高產;滿足小蠶共育規(guī)模的標準桑園,確保小蠶良桑飽食;在群眾中的信譽、口碑好,不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能夠為蠶農認真養(yǎng)好小蠶,賣出的共育蠶數量足、體質健,得到農民群眾的信任;能夠在蠶繭收購中起到組織協調作用,保障公司繭源不流失。
2.2建設標準小蠶共育室
每一戶新建、改建的共育室,天虹絲綢公司都要派技術人員到現場指導,完工驗收。共育室建設要求南北朝向,地面水平、墻壁光滑,有天花板(或泥望樓)、對流窗,具有通風透氣及升降溫調節(jié)功能。面積一般在50m2以上,每季可養(yǎng)小蠶50~100張,配備有相應的共育蠶房、附屬房、換氣扇、水簾空調、補濕機、消毒機、切桑機、標準化塑料蠶箔、移動式蠶盒車、桑葉脫水機等,有地火龍或ppt陶瓷加熱器等溫濕度控制設施、設備。
2.3加強小蠶共育過程監(jiān)管
2.3.1堅持小蠶共育室消毒防病抽樣鏡檢制度,嚴把消毒防病關。要求共育戶在小蠶進共育室之前7~10d全面結束蠶前消毒防病工作,由繭站員工包片分戶抽取共育室內外環(huán)境、共育用具的棉簽樣品送回公司鏡檢,把好蠶前消毒防病關。對鏡檢不合格的共育室要求進行重新消毒,直到消毒合格,才能允許共育小蠶。
2.3.2堅持小蠶共育過程監(jiān)控,落實關鍵技術。公司制定了“標準收蟻、適溫適濕、紅榜公示、標準蠶盒、標準采葉、消毒徹底、眠期處理、適時發(fā)蠶、小蠶共育室及設施設備配套專用”九項技術過程要求,在共育期間進行對照檢查,確保關鍵技術落實。
2.4加強共育戶管理,嚴格實行績效考核
公司通過多年探索完善,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小蠶共育考核管理辦法,對共育戶的考核內容包括共育合格率、生產單產、收購單產、質量指標、統防統治、儀評率等,堅決淘汰不合格共育戶。共育費由“基本共育費+考核共育費”組成,將考核得分作為結算共育費的主要依據,增強了共育戶的責任心和技術服務的積極性,為涪城區(qū)蠶繭產量、質量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
3提升技術水平
3.1加強共育戶培訓
為提高小蠶共育戶的技術水平,每年春季養(yǎng)蠶前和冬季蠶期結束后,公司都要組織全區(qū)小蠶共育技術培訓班,講授小蠶共育的技術標準和要求。另外,公司提供資金和平臺,組織共育戶到養(yǎng)蠶水平高的區(qū)內外典型示范戶交流和參觀學習。
3.2引進高產優(yōu)質蠶桑新品種
公司通過與省內外科研部門和生產單位合作,引進推廣了桑品種“強桑1號”、雄蠶新品種“秋華×平30”、優(yōu)質高凈度蠶品種“川山×蜀水”進行栽植共育,提升了蠶繭產量、質量。
4完善現代化設施裝備
公司通過與有關生產單位合作研發(fā)、自主研發(fā)等方式,用公司自有資金、國家農機補貼資金、財政項目補助資金等給共育戶配送共育所需的大量現代化新型蠶業(yè)機具、省力化用具:如小蠶標準化塑料共育盒、移動式蠶盒車、水簾空調、智能補濕機、消毒噴粉機、切桑機、消毒機等,全區(qū)200余名共育戶統一更換現代化設施裝備,徹底淘汰傳統篾箔蠶架粗放育設備。這樣,節(jié)約了共育空間30%,節(jié)省了勞動力45%,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同時,便于標準化技術貫徹執(zhí)行,提升了共育水平,對養(yǎng)蠶戶推廣新型蠶業(yè)機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5加大投入扶持
綿陽天虹絲綢有限責任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來,即使在蠶繭價格低迷、企業(yè)利潤微薄的時候也兌現了對共育室的投入扶持。扶持方式包括物資、現金補助,幫助協調占地審批等。為了穩(wěn)定共育隊伍,把骨干力量留在土地上,公司投入資金補貼共育戶生產桑枝食用菌、桑園間作蔬菜等,千方百計增加共育戶的收入。
涪城區(qū)推行小蠶共育的成功經驗主要在于“抓技術、強管理、新機制”,為涪城精品蠶繭基地建設和蠶桑產業(yè)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汪勇(1972-),男,本科,高級農藝師,從事蠶桑生產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