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媛
讓語文課堂成為兒童的詩意棲居
高春媛
課堂,作為學生和教師棲居的主要場所,應充滿濃郁的詩意。語文課堂上,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受詩意情境,在對話中收獲詩意感悟,在想象中創(chuàng)造詩意生活,在想象中創(chuàng)造詩意生活,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詩意盎然,勃發(fā)生命的活力。
體驗對話想象創(chuàng)作詩意表達
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闭n堂,作為學生和教師棲居的主要場所,也應充滿濃郁的詩意——流動著詩的靈性,洋溢著詩的浪漫,彌漫著詩的芳香,勃發(fā)著詩的激情,回蕩著詩的旋律,演繹著詩的精彩。語文就更應是一首詩,師生應該詩意地棲居在課堂上。
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應該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展現(xiàn)教材的美妙意境。教師應善于運用文學、音樂、圖畫等美的手段,營造詩意的學習情境,從而把學生帶入心曠神怡的境地。這樣,學生的情感必然會發(fā)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在潛移默化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例如,《月光啟蒙》這篇課文是著名詩人孫友田寫給母親的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作者回憶了兒時母親在月光下唱歌謠,講故事,猜謎語,唱童謠的情景。課文語言極其樸實,卻情景交融,飽含深情。
教學伊始,我出示月夜圖,為學生營造一個與課文相吻合的意境,把學生帶入寧靜的月夜。在這種清幽的意境中引領學生走進月光,走近母親。
學生找到了文中的歌謠,初步品讀后,我問: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里的那個孩子,聽一聽母親的吟唱呢?閉上眼睛——(多媒體播放歌謠清唱)
師:你聽了有什么感覺?
生1:母親的歌聲輕輕的,柔柔的。
生2:我感覺到暖暖的。
生3:像母親的手撫摸過我的肌膚。
師:母親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風一樣溫柔,如溪水一樣悅耳,可怎么會是“芳香”呢?
生1:母親的聲音悅耳得仿佛讓我聞到了香味。
生2:這樣寫出了母親聲音的美妙。
生3: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這美妙的聲音中了,不光聽到了,感覺到了,還聞到香味了一般。
師:是呀,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感受,就讓我們伴著月光,伴著音樂,一起讀讀歌謠唱唱歌謠。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吟誦兒時媽媽交過的那些熟悉的歌謠。
就這樣,學生在這種入情入境的體驗活動中感悟母親的歌謠帶給我的啟蒙,輕松地體味到了母親那甜甜的嗓音,真實地到那灑滿月光的籬笆小院中走了一回,在那飄滿芳香的小院中陶醉了,在甜甜的歌謠中陶醉了。
教學不僅僅是一個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當學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時,就會在內心深入萌發(fā)表達美好事物的愿望,就會調動起全部的智慧,選取最美的語言來描述情趣,感悟生活,盡情地展示自己。而教師詩一般的導語,會幫學生打開感情的閘門,點燃靈感的火花,開拓思維的靈犀,也帶領學生走進了詩意的課堂。
例如《石頭書》的教學。
師:(出示“雨痕”圖片)“雨點的腳印/一次/一次/踩在/小小的石頭上/給石頭蓋上/圓圓的/圓圓的/印章//”這就是雨痕。你也能說說雨痕的故事嗎?
生1:“雨點的腳印/深深淺淺/踩在石頭的心上/硬硬的石頭/也有了美麗的記憶(故事)……//”
生2:“雨點的腳印/啪啪啪/啪啪啪/一次次/給石頭/唱歌謠/這些歌謠/變成音符/永遠留在/石頭心里……”
……
課結束的時候,孩子們的詩也完成了:《石頭是一本書》石頭是一本書/雨痕、波痕、礦物/是書里奇怪的字/樹葉、貝殼、小魚/是書里美妙的畫”//石頭是一本書/腳印記錄著秘密/痕跡躲藏著故事//石頭是一本書/一本奇妙的書/請你讀一讀//
《石頭書》原是科學色彩濃厚的一篇故事,但科學里依然滿是詩意。尤其是在孩子的心里。
詩意的語文課堂應是學生夢想自由飛翔的地方,要給學生留足想象的空間,鼓勵其奇思妙想,允許其異想天開,善待其“奇談怪論”。教師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這樣,課堂才會煥發(fā)出詩意的光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天性是詩人?!比绻谡n堂中,教師能精心巧妙地設計相關練習,讓孩子們試著寫寫詩,那感覺更是妙不可言。如教學完《草原》一文,我讓學生用一首小詩寫一寫心中的“草原之歌”學生這樣寫道:“草原是什么樣的?我沒見過,但是我知道。草原是草兒花兒的海洋,是牛兒馬兒的家。草原有誘人的美食,有嘹亮的歌聲、美麗的舞蹈?!?/p>
這樣的創(chuàng)作喚醒了孩子心中沉睡的詩人,奏響了他們心中詩的琴弦,課堂變得詩意盎然。學生的語言才會如詩歌一般流淌,學生才由此而真正享受到語文教學的詩意與幸福!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