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鄭州旅游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
從《六羨歌》英譯探語言共性視閾下的茶詩翻譯
王萍
(鄭州旅游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中國的詩歌藝術(shù)寶庫,其豐富多彩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茶詩,是中國詩歌的一個分支,雖然在浩如煙海的中國詩歌典籍中茶詩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藝術(shù)成就上卻美不勝收,不少篇目至今膾炙人口。本文以《六羨歌》的英譯為切入口,以解讀茶詩和《六羨歌》、分析語言共性和茶詩翻譯的關(guān)系為兩個著力點,來探討在語言共性的視閾下茶詩翻譯,希望可以提高人們對茶詩翻譯的重視,推進茶詩翻譯工作的進展,從而更好的傳播茶文化,提高中國文化的輸出,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
關(guān)鍵詞:《六羨歌》;語言共性;茶詩翻譯
在生活節(jié)奏很快的當代,煩躁的人們更需要靜下心來去品一杯茶,讀一首詩,去探訪一下古人的閑情雅致,高尚情操,在茶的清香中,詩的雅致里掃去心上的塵土,回顧世俗生活。茶詩作為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我們不應該僅僅只是自己欣賞,更應該通過翻譯讓世上更多的人去領(lǐng)略其中的美好與曼妙,促進文化的繁榮,精神世界的豐富。
1.1解讀茶詩
茶詩是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和詩文化的有機結(jié)合,廣義的茶詩認為只要詩句中出現(xiàn)茶這個字就可以稱為茶詩,這種茶詩屬于“有茶之詩”;狹義的茶詩指的是以茶為主要描寫對象或者歌頌對象的詩,這種茶詩屬于“寫茶之詩”。茶詩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雖然在中國最早的《詩經(jīng)》中已有七首詩提到了茶,但是根據(jù)調(diào)查中國最早的茶詩是西晉文學家左思的《嬌女詩》,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一雙嬌女調(diào)皮可愛的神態(tài)。在園林中游玩,果子尚未熟就被摘下來。雖有風雨,也流連花下,一會功夫就跑了幾百圈??诳孰y熬,她們只好跑回來,模仿大人,急忙對嘴吹爐火,盼望早點煮好茶水解渴。詩人詞句簡潔、清新,不落俗套,為茶詩開了一個好頭。在唐代,上到文學大家下到平民百姓都以品茶、詠茶,這一時期的茶詩保存至今的也比較多。例如,唐代齊已的五言排律的《詠茶十二韻》、唐代元稹的茶寶塔詩、唐代白居易的《琴茶》、唐代孫淑的《對茶》等等,涉及的詩人人數(shù)眾多。最重要的是,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茶經(jīng)》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完整意義上的茶詩,通過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的這些方面全面介紹了有關(guān)茶起源,采茶制茶的用具,茶的種類和采制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識,被稱為茶葉的百科全書,陸羽也因此被稱為茶圣。除此之外,宋代在茶詩的數(shù)量上達到高峰總共有1000多首,如宋代蘇軾的《詠茶》、宋代梅堯臣的《茶》、宋代杜小山的《寒食》、宋代秦觀的《茶》等。元明清民國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詩總量不可勝數(shù),例如元代謝宗可《雪煎茶》、明代陸廷燦的《武夷茶》等。茶詩不僅數(shù)量很多,各種體裁也一應俱全,例如律詩、絕句、寶塔詩等。
茶詩的基本特征是以茶為本,以詩為體,將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得到完美的結(jié)合。茶詩藝術(shù)風格相較于其他類型的詩而言,追求純乎自然,反對晦澀難懂,而這也與茶的廣泛接納性相契合,不管是達官貴族和平民百姓都可以飲起與自身身份相適應的茶,從而茶詩通俗易懂,流傳廣泛。茶詩中所傳遞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或者社會風俗日常情景生活的再現(xiàn),都為我們了解研究過去的歷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研究茶詩是十分有必要。
1.2分析《六羨歌》
《六羨歌》是唐代“茶圣”陸羽的一首作品,被收入《全唐詩》中。《六羨歌》原名叫《歌》因為詩中出現(xiàn)六個羨字,而被后人稱為《六羨歌》?!读w歌》是陸羽為懷念收養(yǎng)自己并將自己撫養(yǎng)成人的智積禪師所作,唐李肇《國史補》云:“異日,(羽)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比娡ㄟ^六個羨表明陸羽不愛財物、不愿從政當官而向往自己故鄉(xiāng)的恬淡的志趣和高風亮節(jié)的精神。
雖然當前世界上存在的語言有很多種,都具備各自的特色,但是從人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來看,不同的語言當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似之處,語言學家將這些解釋為語言的共性,對語言共性的研究,是以語言類型比較為基礎(chǔ)的。
我國語言學家對語言持有兩種大的觀點,即語言個性論和語言共性論。語言個性論認為各種語言之間毫無共性可言,只有差異,注重對語言差異的研究,而忽視語言共性的存在。語言共性論根據(jù)對語言和語言之間共性部分的多少不同而分為;保守共性觀、弱式共性觀和強式共性觀。
漢語與英語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英語重結(jié)構(gòu),漢語重語義;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語多抽象,漢語多具體等很多方面。
因此,大多數(shù)英譯家在對茶詩的翻譯上都持著保守的共性觀或者語言個性觀,他們認為茶詩的語言和英語之間存在著很少或者沒有共性的問題,因此雖然很多人明白加大對茶詩的翻譯可以傳播茶文化、提高中國文化的輸出,從而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但是迫于翻譯茶詩工作的困難,沒有多少人投入到茶詩翻譯工作當中來,因此我國對茶詩翻譯的相關(guān)成果并不多。
《六羨歌》全詩沒有提及一個茶字,因此很多人認為《六羨歌》不能歸屬于茶詩的范圍,但是我國古詩素來“興發(fā)于此,而義歸于彼”,再加上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因此“詩無達詁”即沒有確定的訓詁和解釋。因此,從我的閱讀理解來看,我認為《六羨歌》屬于茶詩,它的高明之處在于全文未提及茶這個字,卻在整首詩中彌漫著茶的寧靜致遠,深邃開闊,引入思考。除此之外,《六羨歌》在語言風格、感情色彩和表達形式上都是茶詩的典型代表,因此以《六羨歌》的英語翻譯為例子可以為語言共性的視角下進行茶詩翻譯提供借鑒。
茶詩中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名詞,如何將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名詞進行翻譯,在還原原意的基礎(chǔ)上還能便于目標語人群的理解就顯得很不容易。這也是英語和漢語的一個區(qū)別,中國的詩歌中就算沒有動詞,也可以依靠一系列的名詞表達出相應的意思,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因此在茶詩翻譯中對詞語的精準翻譯就顯得更為重要。
中國語言的詞語內(nèi)涵很豐富,即使是同一個的詞語在不同的環(huán)境的下也有著不同的意思,同一個意思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在翻譯茶詩時如何對相同詞語具備不同意思的詞語進行區(qū)別翻譯就顯得很重要,一不小心就會在意思上形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情況。在《六羨歌》中一共出現(xiàn)六個“羨”,在英語中有羨慕意思的英語詞語也有很多如admire、covet、crave、envy和desire等,那么應該選擇哪個單詞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一個是“羨”是什么意思,另一個是在英語讀者眼中的“羨”是什么意思。因此,最終desire更符合原文和英語讀者的認知。另一個問題是在翻譯中是將羨全部翻譯成desire還是選擇不同的英語單詞進行翻譯呢?如果選擇不同的英語單詞進行翻譯看起來似乎避免了重復,顯得生動多彩,但是在詩歌中之所以用六個“羨”就是表達了詩人在面對金錢,權(quán)利時的態(tài)度,這種詞語上的重復更加可以表達出詩人恬淡的志趣,因此在翻譯時應該都用desire這以英語單詞來翻譯“羨”。
中國的詩歌依靠其押韻、字數(shù)等要求讓詩歌形成了固定的形式,但是英語單詞的長短不一,再加上英語有著不同的時態(tài),使其不是很容易將古詩英譯成與古詩一樣的形式。除此之外,英語單詞的外延含義并沒有中國語言的外延豐富,因此在翻譯時也經(jīng)常需要在翻譯時引進中介語和定語使其漢語豐富內(nèi)涵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現(xiàn)。在《六羨歌》中“西江水”是陸羽故鄉(xiāng)的水,象征著故鄉(xiāng),如果將“西江水”直譯成the West River時,雖然已經(jīng)將字面意思翻譯出來,但是“西江水”的外延含義并沒有翻譯出來,這樣會讓外國人在讀英譯版的《六羨歌》時不明白為什么詩人為要千羨萬羨西江水,因此在翻譯西江水應該將其翻譯成the West River in our home place。
翻譯時在考慮詞語的外延含義上時,還要考慮押韻的情況,盡量將英譯的詩句形式靠近原文的形式?!读w歌》用杯、臺、來作為韻腳,押的韻是ai和ei。有的人認為ai和ei無論是從北京語音音系的“十八韻”來說,還是“十三擻”來說,它們都不在一個韻部,但是根據(jù)在唐代時古詩押韻用的《廣韻》的準則來說,灰、始二韻可合并為一韻使用,因此ai和ei是押韻的。以西江水翻譯為例在翻譯時為了考慮到押韻,因此在翻譯時翻譯成Xingjiang River apace更加貼切。在《六羨歌》中詩人用四個“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形式整齊,因此在翻譯時選擇以祈使句的形式進行翻譯時能夠兼具意思和形式的雙重要求。
茶詩的翻譯是一個非常復雜和困難的工作,僅僅從語言共性的角度下進行探討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可以為茶詩的翻譯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如果真的想讓茶詩的翻譯變得成熟和完整,需要立足于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需要加強中國譯者和其他國家譯者的聯(lián)系,從而使得中國豐富的文化知識在翻譯過程既能保證文化度也更能保證可讀性,從而推進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冒國安.同形現(xiàn)象與形式可譯[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 (3):81-83.
[2]楊吉風.語言共性觀初探[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43-144,148.
[3]朱海燕,劉德華,劉仲華.中國古典茶詩的特點及其開發(fā)利用價值[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87-90.
[4]姜欣,姜怡,林萌.擷攝典籍茶詩的文化之魂——茶詩英譯的探索[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4):66-70.
作者簡介:王萍(1982-),女,河南南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