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萍(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4)
?
茶語言文化初探
卓萍
(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4)
摘要:我國是茶葉的主要產地,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在數千年的文化積淀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語言文化。而伴隨著飲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和普及,茶已經逐漸深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飲茶不僅僅是為了解渴,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品味,通過茶文化,體現出一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作為東西方的兩個茶文化大國,中國與英國在飲茶習慣、茶葉類型、使用的茶具等方面均有不同,體現出了中英茶文化的差異。本文從茶葉類型、飲茶方式等方面,對茶語言文化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茶;語言;文化
作為飲用人群最為廣泛的三大飲料之一,茶是當前世界各國人民一種非常重要的飲品,并且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細酌慢飲之間,品味茶韻,感悟茶語,實現茶語文化的相互交流,在實現物質層面審美升華的同時,也彰顯出了民族與地域人民的精神取向。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茶從物質方面的滿足上升到了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隨之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茶文化。從本質上分析,茶文化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產物。
茶最早起源于我國,神農氏將這種植物命名為“查”。陸羽在書中對其進行了引申,以“茶”進行命名。對于“茶”的發(fā)音,不僅包括了“cha”,還包括了“tea”,以區(qū)分不同的運輸渠道。若發(fā)音類似“cha”,則表示茶葉是通過陸路運輸,反之,若發(fā)音類似“tea”,則表示茶葉是通過水路運輸。由英語中茶的名稱“tea”可知,茶是通過水路運到英國的[1]。
在我國,對于茶文化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營造出了中國獨特的茶文化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社會,以農耕為基礎,存在著重本抑末的思想,天人合一就是其中的核心。當時的人們認為,人類所擁有的資源都是自然所賜予的,在生產活動中,必須順應天意,追求人與自然的相互和諧,才能夠得到豐收。而在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都做出了相應的貢獻。其中,道家以老子為首,倡導的是“無為而治”,認為茶與其他的飲品相比,天生就具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品格,對于茶,不應該是“飲”,而應該是“品”,品味的不僅僅是茶香和茶韻,更是一種生活理念,一種格調,通過品茶,人們可以達到一種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佛教思想對于茶文化的影響同樣非常深遠,在早期,我國的僧侶都需要從事農業(yè)勞動,自給自足,而在種茶、制茶和品茶的過程中,逐漸將茶文化與佛教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禪文化,將煮茶、品茶看作是一種修行的方式。
縱觀茶文化在我國的發(fā)展,不難發(fā)現,自古以來,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俗語有云“每天早晨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明朝唐寅也有“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的詩句;不僅有“粗茶淡飯”平淡,也有與琴棋書畫詩酒花的對比,茶不僅具有典雅、高貴的文化品格,更被視為具有“六藝”之旨?!八^茶通六藝,是指飲茶可以富琴思、曉棋妙、增書香、添畫韻、醒詩魂、解酒困、品花香。而在西方茶文化的代表英國,自十八世紀起,便有早上的早茶,上午11點左右的上午茶,午餐時的午茶以及下午3點左右的下午茶,而在正式的晚餐中,茶更是必不可少。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在中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2]。
同時,茶文化的發(fā)展對于其他文化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詩詞歌賦中,茶更是屢屢出現。如納蘭性德的“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蘇軾的“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陸游的“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李清照的“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便宜瑞腦香”等,都表明了茶文化的影響。而在英國,曾經的英國首相威廉﹒格拉德斯通在《Tea,The Cure-All》中寫道:
If you are cold,Tea will warm you。
If you are too heated,Tea will cold you。
If you are depressed,Tea will cheer you。
If you are exhausted,Tea will calm you。
通過簡單明了的內容,表達出對茶真摯的情感,同樣體現出了茶文化在英語言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
通過中英茶文化的對比看出,中國與英國分別代表了中西方的茶文化,而雖然同樣是對茶的熱愛,但是受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以及民族性格的影響,茶語言文化有著不同的表現。
3.1茶的分類
以平水珠茶為例進行分析,該茶茶葉身骨重實、渾圓緊結,光澤呈墨綠色,因此英國將其翻譯為“gun powder green”??梢?,在英國,對于茶葉的命名是主要是依據其顏色與外觀進行的,同樣的還有“black tea”、“red tea”等。而與之相對,在中國,一般是按照茶葉的制作方式進行分類,將其分為六種,分別為綠茶、紅茶、白茶、花茶、磚茶和烏龍茶。
3.2飲茶方式
中英兩國在飲茶方式上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對于中國人而言,更加傾向于清茶,即以沸水對茶葉進行沖泡后,不添加任何添加物,清飲茶湯,在淡淡的苦澀中品味茶葉自身的香味。而對于英國人,飲茶方式要復雜的多,一般都會在茶中加入方糖、牛奶等,調制成為更加符合自身口味,具有英國特色的“English tea”,與我國的清茶相比,這種茶不僅有茶葉自身的清香,還有牛奶的香味以及糖的甜意,搭配相應的茶點。而現如今,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除傳統(tǒng)英國茶外,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的英國人又有了新的想法,如在紅茶中加入花瓣形成的花茶,加入水果形成的果茶,以及加入香料形成的香料茶等,并且迅速得到了人們的接受和認同。與此同時,teabag的出現,對飲茶程序進行了簡化,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飲茶大軍中[3]。
3.3茶具
在英國,飲茶對于茶具是非常講究,通常需要配備一整套上好的陶瓷杯、盤以及純銀的茶壺和茶匙,其不僅是用于飲茶,更是對上層社會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而在中國,對于茶具的選擇和使用同樣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人們的身份與地位。例如,在文學巨著《紅樓夢》中,妙玉在招待不同身份、不同親密程度的客人時,會選用不同的茶具。面對賈母,妙玉親自手捧“云龍獻壽”茶盤,以“五彩小蓋盅”沏茶;面對黛玉,則選擇鐫刻有垂珠篆字的“點犀盅”;面對自己喜歡的寶玉,選擇最為心愛的稀世珍寶“綠玉斗”。
3.4飲茶文化
一方面,從地理環(huán)境上分析,英國四面臨海,航運發(fā)達,形成了一種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社會,加上早期大航海時代的影響,英國人相比于守舊,更喜歡改革創(chuàng)新,主張標新立異,而在這種文化背景的影響下,英國人在飲茶時喜歡嘗試添加各種各樣的素材,也就開發(fā)出了相應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等新的品種。而在我國,文明最早發(fā)源于黃河流域,處于內陸環(huán)境,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都處于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而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心理,如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的守舊心理,缺乏競爭精神及風險意識的盲目心理,以及缺乏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的無謂態(tài)度等。在這樣的對比下,就不難明白,為什么作為茶文化起源國的中國沒有在茶文化上進行創(chuàng)新,而英國則發(fā)明出了袋裝茶??梢哉f,正是由于英國敢于創(chuàng)新的思想以及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促進了袋裝茶的出現。不僅如此,內陸型文化使得中國人的生活圈子比較狹隘,封閉性強,為了能夠與周圍的人們和諧共處,中國人非常注重所謂的人情世故,之前提到的對于不同的客人使用不同的茶具,正是這一點的直觀體現。
另一方面,從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態(tài)度方面分析,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講究“天人合一”,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認為人們在生產實踐,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結果,主張?zhí)峁└嗟淖杂?,對社會進行協調與凈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人之所以喜歡清茶的原因——為了追求自然之物以及自身心靈的凈化。簡而言之,中國茶文化的精神核心,集中體現在一個“和”字上。而與之相比,英國受基督教教義的影響,認為人是自然的主宰,不僅能夠認識自然,解釋自然,更能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嘗試創(chuàng)新,嘗試新的組合。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英國人在茶中加入了牛奶,加入了糖,加入了花瓣水果等,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4]。
總而言之,茶作為世界公認的三大飲品之一,有著異常豐富的內涵,并被世界各國所接受。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風俗習慣,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茶文化?,F如今,茶作為一種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內涵與意義得到了豐富,是人們品味生活,修養(yǎng)身心的有效方式,體現出了個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理念。本文從多個方面,對中英兩國的茶語言文化進行了分析,體現出了中英兩國在思想、文化以及觀念等方面的不同,并非說明哪一個文化更好。對于相關學者而言,對于茶語言文化的研究,不能獨立出來,應該將其放在一個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下,確保研究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參考文獻
[1]趙丹丹.茶﹒語言﹒文化[J].中華兒女(青聯版),2009(2):78-79.
[2]周楠,姚楷強.漢維茶文化與茶語言[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1,30(3):49-51.
[3]包婉玉.中英茶文化的內涵——從物質、精神、語言三個層面來看茶文化的內涵[J].學園,2013(25):192,194.
[4]趙丹丹.茶語言文化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7):149.
作者簡介:卓萍(1970-),女,重慶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現代漢語、教師口語、學前兒童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