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
如何在音樂課堂上滲透我國茶文化
文佳
(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摘要:中國種茶、飲茶歷史悠久,在社會不斷的發(fā)展中,茶與文化結合到一起,如音樂、書畫、雕塑、茶器工藝品等等藝術形式都成為茶文化內涵的表達載體,因此,音樂與茶文化關系自古以來就結下不解之緣。我國普通高等院校都設置了音樂課,其目的為了陶冶學生的品格,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茶文化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發(fā)展。因此,如何在音樂課堂中有效地滲透茶文化,是值得當前高等院校深入思考、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音樂課堂;中國;茶文化;文化底蘊
音樂與茶文化自古以來就結下不解之緣,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意境深遠、內涵深厚,音樂、書畫、雕塑、茶器工藝品等等藝術形式都成為茶文化的傳播載體。桂東南、贛南、安徽、南昌等等各個地方在長期采茶勞動生產中形成風格各異的采茶戲、采茶舞、茶歌等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舞蹈藝術形式,囊括開荒點茶、種茶、摘茶、制茶、賣茶以及茶民日常生活等內容,直到今日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儒佛道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中國特色的茶道藝術與精神,不僅關乎到飲茶的方式、禮儀,更折射出為人處世之道,構成了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已設置有茶音樂、歌舞相關的專業(yè),也有相關的學者進行挖掘、整理茶歌舞藝術,為茶文化與音樂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綜合類職業(yè)院校等都設置了音樂課,這些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的人才,而是為了陶冶學生的品格,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茶文化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發(fā)展。茶文化是指在飲茶過程中形成了文化特征,飲茶既可以滿足身體的需求,更是精神層面的凈化,需要飲茶之人用心品味。因此,茶文化的學習與領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感性思維,音樂是最具有情感的藝術,通過音樂藝術引導學生用心體悟茶文化的深厚底蘊,是值得思考的教育方式。
中國飲茶、種茶歷史悠久,并在社會發(fā)展中,茶與文化迅速結合在一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借助詩歌、音樂等形式表達飲茶的心情、感悟;平民百姓在種茶、采茶等生產勞動中形成采茶戲、采茶舞等等,都說明茶文化與音樂由來已久的歷史淵源。
唐宋時期詩詞的興盛,很多詩人流傳經典名作,如唐代鮑君徽《東亭茶宴》、白居易的《琴茶》;宋朝曾豐《侯月烹茶吹笛》、及蘇軾《行香子·茶詞》、黃庭堅《鷓鴣天·湯詞》、吳文英《望江南·茶》等等。[1]這些詩詞不但從不同的角度表達飲茶時的暢意,而且用古琴、古箏、琵琶、笛、二胡、笙歌、瑟、清唱、弦管等不同的樂器進行演唱,一直流傳至今。明朝許次紓在《茶疏》曾說道:“聽歌拍板、鼓琴看畫、茂林修竹、清幽寺觀”等諸多適宜飲茶的環(huán)境與事宜,這里的鼓瑟即是音樂的代稱,人們飲茶時以音樂相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享受,不僅有助于品嘗茶的醇味甘甜,而且有助于飲茶者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提升自身人文修養(yǎng)。正如白居易在《琴茶》詩所言,喝茶時的音樂利于飲茶之人品味茶道、悟茶性,啟迪思考。
古人對飲茶十分考究,茶味有甘、苦之別,音樂也有風、雅之分。如綠茶“湯色清翠、口味收斂性強且又清淡爽朗”,使人神清氣爽,但各個地方綠茶又各有不同,西湖龍井綠茶更具江南文化的委婉流暢、清新雋永,適合聽《平沙落雁》、《猗蘭操》等音樂使人身心愉悅;陜西午子綠茶清香持久、更加醇厚,適宜聽《廣陵散》、《陽關三疊》等音樂令人幽思難忘,產生無限的遐想?,F(xiàn)當代隨著中西文化交往,飲茶時聽聽小提琴、鋼琴等西式樂器也是別有一番韻味。元明清時期,由于戲曲藝術的發(fā)展,在清代江南和嶺南等地區(qū)產生了采茶戲、采茶歌以及采茶舞成為民間藝術的重要部分,在近現(xiàn)代社會的挖掘和發(fā)展中,各地方的采茶戲,如《前門情思大碗茶》、《采茶舞曲》等成為新時期茶音樂的代表。
可以說:“音樂賦予茶藝以靈魂,茶藝賦予音樂以形象?!保?]既然茶文化與音樂的關系如此密切,在普通高等院校音樂課堂中,應如何滲透茶文化的豐富內涵?本節(jié)將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2.1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
茶音樂豐富多彩、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征,課堂情景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音樂老師對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茶文化音樂的了解。我國的采茶戲、采茶舞都是各個地方的劇種、民間小調等與茶聯(lián)系在一起的藝術形式,如高安采茶戲源自民間燈彩的地方劇種,有在此基礎上吸收了絲弦戲、高腔戲、花鼓戲、瑞河大戲、木偶戲、鑼鼓戲等地方劇種的不同成分。[3]又如桂東南的采茶舞以“玉林八音”一帶代表的民間吹打樂器合奏而成,以客家文化為表現(xiàn)手法的地方性藝術形式。茶音樂所蘊含的茶文化內容各個地方基本一致,都是圍繞茶之生產勞動、茶農日常生活作為題材,歌頌人民勤勞樸實的形象、收獲的喜悅等情感。在選擇采茶戲、采茶舞作為課堂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先了解一下這些地方采茶戲、采茶舞等形式。選擇簡單的既有音樂趣味、通俗易學,又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內涵。通過多媒體教學播放視頻、圖片、音樂、紀錄片等讓學生們直觀地體會采茶戲、傳統(tǒng)音樂以及茶文化蘊藏的別樣風格。
如前所述,中國詩歌文化中關于茶詩歌的也非常之多,唐代著名詩人皎然,被后來稱之為“詩僧”、“茶僧”,是當時湖州茶人群體的佼佼者,一生寫了很多茶詩,有學者指出其實李白之后,在茶詩中能把道教文化體現(xiàn)出來,并超越前人之成就的詩人就是皎然。[4]簡要概述這些背景后,老師可以播放有關詩人飲茶時的視頻,并結合音樂講解其所蘊藏的茶文化內涵,以及儒道佛文化對茶文化內涵的影響,啟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要注意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用音樂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2.2明確課堂教學理念
我國一直是應試教育,雖然近些年國家積極倡導素質教育,但從小學到中學一直未真正地改變教育的教學方式,因此,現(xiàn)在的大學課堂也基本上沿襲了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認為教學是項技術活,只注重知識的傳統(tǒng)、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育人的功能,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大學教育應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引導。對于普通職業(yè)院校的老師要有明確的教學理念,音樂作為一門學科有著豐富的、不同層次要求,但對于職業(yè)院校作為大課的音樂課,如果僅僅有唱腔教學,單純跟著曲譜學習其效果可想而知,老師們應該注重采茶音樂中的樂趣,通過音樂的樂趣來增進學生的情感聯(lián)系,通過音樂情感來感染學生、打動學生。
采茶戲一般是由2人以上的團體表演,老師們可以讓大家分組唱唱、跳跳,通過學生親身體驗讓其了解采茶戲中每一句歌詞的含義,每一個動作的寓意,從采茶的動作如倒采、蹲采、盤茶、送茶、賣茶等,提煉出采茶舞蹈動作碎步、鴉雀步、全/半蹲步、羊叼腳等。[5]學校可以邀請民間藝人、專業(yè)的演員等到學校來開展講座,通過變換課堂的形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來。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學時一定要融入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表現(xiàn),才能提高音樂欣賞的能力,才能有助于茶文化的了解與學習,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
2.3對課堂內容的延伸與拓展
音樂課堂本不同于其他課堂,對于音樂的學習,老師們不能僅僅要依靠音樂形式、內容來折射茶文化的內涵,而是要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伸與拓展。我國茶文化畢竟是農耕文明的產物,茶文化的內涵已遠離當代生活的土壤,當代社會也失去品茶時的心境與胸懷;但茶文化其蘊藏著為人處世之道,修養(yǎng)身心之方法,陶冶人的情操、洗滌人的心靈。因此,老師們在音樂課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講解音樂內容、茶文化內涵,卻不能將茶文化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便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就對音樂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師要深入思考茶文化與當代生活的聯(lián)系,思考學習茶文化有何益處,對學生有何幫助,對他們能有怎樣的啟發(fā)等等這些問題,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茶文化不僅僅是為了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明,畢竟這一宏大的目標與學生真實生活太遠,而是啟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對課堂內容的延伸與拓展,也對老師的素養(yǎng)、學識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學生唱一首曲子容易,講講音樂內涵、文化背景也容易,我相信任何一個音樂老師都能做到。但通過音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不易,這需要老師對生活、對傳統(tǒng)文化充滿敬愛之心,對學生充滿關愛之心,才能探究如何通過音樂形式來滲透茶文化的內涵,影響學生對生活、樹立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之心。
從小學到大學,各個階段的學習人們都要求學生認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實際上效果并不好,甚至有時適得其反,導致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厭惡。筆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必須要學,只是如何學習的問題,通過何種方式能讓學生進入課堂氛圍。通過本文的探索,借助音樂的形式,在音樂課堂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是值得深究的教學方式。
中國的茶文化既有高雅文化藝術的意境又有通俗文化藝術的基調,其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在儒佛道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之下,在王公貴族、文人騷客以及平民百姓等不同階級的影響下,構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其內涵博大精深而又融合了不同文化藝術的形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體悟為人處世之道有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茶文化在我國職業(yè)院校的普通音樂教育中,應該給予極大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中國古風網(wǎng).茶文化與音樂.2015:6.http://www.yftklt.com/wenhua/692.html.
[2]余悅.中國茶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189.
[3]廖紅.高安采茶戲音樂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34.
[4]溫孟孚,關劍平.道教文化與唐代茶詩[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 (4):86-91.
[5]劉廷新,潘光輝.贛南、桂南采茶戲的比較研究[J].四川戲劇.2009 (5):68-70.
作者簡介:文佳(1977-),女,四川中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