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倫,廖 涌
(武警重慶總隊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重慶 400061)
?
頭孢噻肟鈉致粒細胞缺乏伴高熱1例報道
胡昌倫,廖涌△
(武警重慶總隊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重慶 400061)
盡管頭孢類抗菌藥物安全性較高,但時常也有粒細胞降低的情況發(fā)生?,F(xiàn)將本院收治的1例頭孢噻肟鈉致粒細胞缺乏伴高熱患者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女,68歲,因“血糖升高15年,四肢肢端麻木2年”于2014年4月15日入住本院。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5年,長期口服“施慧達2.5 mg、安利博150 mg”控制血壓,自訴血壓控制尚可。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入院查體:體溫36.6 ℃,血壓130/80 mm Hg,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血常規(guī):白細胞(WBC)10.07×109/L,紅細胞(RBC)2.8×1012/L,血紅蛋白(Hb)79.0 g/L,中性粒細胞6.8×109/L,尿常規(guī):尿潛血+,中性粒細胞比+++,蛋白質+++,紅細胞117/μL,白細胞滿視野/μL,上皮細胞 56/μL,滴蟲、真菌未見;肝功能正常;腎功能:尿素氮15.27 mmol/L,肌酐306 μmol/L,腎小球濾過率(GFR)25.6 mL/min;胸片:雙肺間質性改變,心影增大,胸主動脈迂曲硬化;膀胱殘余尿測定88 mL。診斷: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Ⅳ期),糖尿病神經(jīng)源性膀胱,慢性腎功能不全,腎性貧血,高血壓2級高危組,泌尿系感染;治療方案: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諾和銳控制血糖,施慧達降壓,以及改善微循環(huán)、護腎等對癥支持治療。
完善尿培養(yǎng)聯(lián)合藥敏試驗(3次)結果均提示:大腸埃希菌革蘭陰性桿菌(純培養(yǎng));結合患者尿培養(yǎng)聯(lián)合藥敏結果給予頭孢塞肟鈉1 g(按藥品說明書根據(jù)腎功使用較小劑量)+0.9%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每天2次抗感染治療。12 d后患者突發(fā)高熱、寒戰(zhàn),體溫最高達到39.2℃,急查血常規(guī):WBC 0.4×109/L,RBC 2.5×1012/L,Hb 72.0 g/L,中性粒細胞0.00×109/L。腎功能電解質:尿素氮8.60 mmol/L,肌酐183.00 μmol/L,鉀 4.3 mmol/L;為避免檢驗誤差,再次復查血常規(guī):WBC 0.35×109/L,RBC 2.5×1012/L,Hb 70.0 g/L,中性粒細胞0.00×109/L,仍提示粒細胞缺乏。考慮抗生素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立即停用頭孢噻肟鈉,并給予降溫、退熱對癥處理,并完善骨髓涂片觀察骨髓象:粒系增生活躍,以中晚期細胞為主,成熟延遲,中毒顆粒陽性,其余無特殊。骨髓穿刺后給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同時治療基礎疾病,發(fā)熱期間患者體溫均波動在37~39 ℃,每日復查血常規(guī)粒細胞恢復緩慢,積極治療10 d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觀察3 d未出現(xiàn)發(fā)熱,復查血常規(guī):WBC 7.12×109/L,RBC 2.5×1012/L,Hb 70.0 g/L,中性粒細胞3.54×109/L,肝功能正常;腎功能電解質:尿素氮9.88 mmol/L,肌酐244.00 μmol/L,鉀 3.6 mmol/L;尿常規(guī):尿潛血陰性,中性粒細胞比陰性,蛋白質+++,紅細胞0 /μL,白細胞 1/μL,上皮細胞 0/μL,滴蟲、真菌未見;遂辦理出院手續(xù)。出院后電話隨訪未出現(xiàn)發(fā)熱、寒戰(zhàn),1個月后門診隨訪血常規(guī)、肝功能正常,尿常規(guī):尿潛血陰性,中性粒細胞比陰性,蛋白質+,紅細胞1/μL,白細胞 2/μL,上皮細胞 0/μL,滴蟲、真菌未見;腎功能:尿素氮8.50 mmol/L,肌酐268.00 μmol/L,鉀 3.8 mmol/L。未訴其他特殊不適。
2討論
頭孢噻肟鈉屬于第3代頭孢菌素,適用于敏感細菌所致的肺炎及其他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腦膜炎、敗血癥、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生殖道感染、骨和關節(jié)感染等,具有抗菌譜廣、作用強等特點。注射給藥組織穿透力強,代謝途徑主要經(jīng)腎臟消除。其抗菌作用機制為通過抑制轉肽酶在細胞壁合成中的轉肽作用導致細菌溶菌死亡。在我國臨床應用較為廣泛,頭孢噻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僅約3%~5%[1]。其中過敏反應、消化道反應較為多見,主要表現(xiàn)為皮疹和藥物熱、靜脈炎、腹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而白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血小板減少較少見。
本例患者入院時白細胞稍高,因“泌尿系感染”給予頭孢噻肟鈉抗炎治療10 d后出現(xiàn)粒細胞降低,停用抗生素10 d白細胞逐漸升高并恢復正常。同時該患者進行了骨髓涂片,排除了血液病引起白細胞降低的可能性,因此考慮為“藥源性白細胞減少”[2]。但該例患者有其特殊性,其基礎疾病為糖尿病、高血壓,雙重機制導致慢性腎功能不全,而頭孢噻肟鈉主要經(jīng)過腎臟代謝,可能造成藥物的蓄積效應,引起如此嚴重的粒細胞缺乏、高熱,而抗生素導致的白細胞減少等藥物不良反應一般停藥后3~5 d會恢復正常[3],該患者恢復時間延長同樣考慮該原因所致。
盡管應用頭孢類抗生素較為安全,但目前由抗生素引起粒細胞減低的病例已有很多,第3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引發(fā)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又顯著高于第2代[4],提示醫(yī)務工作者在臨床應用中需要注意。在一些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腎功能異常的患者使用時應該適當調(diào)整藥物的劑量。用藥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癥狀及體征,定期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腎功能等指標,一旦經(jīng)藥物治療出現(xiàn)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時,需考慮藥源性白細胞減少癥,并立即停用可疑藥物,給予升白細胞等對癥治療[5]。這樣將會幫助患者爭取更好的治療時機,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
[1]傅宏義.新編醫(yī)院用藥大全[M].2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2-23.
[2]陳興璋,柴富萍.藥源性白細胞異常[J].四川醫(yī)學,1994,15(4):233-234.
[3]劉呈華,丁長玲,張念森,等.頭孢曲松鈉致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減少1例[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8,17(1),59.
[4]吳貴濤.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臨床使用的不良反應及應急對策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7):223-224.
[5]羅璇.白細胞減少癥的藥物治療[J].山東醫(yī)藥,2010 ,50(39):114-115.
doi:·短篇及病例報道·10.3969/j.issn.1671-8348.2016.09.044
作者簡介:胡昌倫(1986-),學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內(nèi)分泌急重癥搶救,糖尿病下肢血管介入方面的研究?!魍ㄓ嵶髡?,E-mail:liaoyong00133@sina.com。
[中圖分類號]R978.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1-8348(2016)09-1287-02
(收稿日期:2015-09-22修回日期: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