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玲
【摘 要】
低年級隨堂寫話內容模仿過渡,點評膚淺化造成低效。要關注全體,善于利用資源,鼓勵求新;點評有針對性,重視“兩頭”等方面矯治低效現(xiàn)象。教學要取得高效不能單純機械地去模仿有效(高效)教學模式,而要用心研究其原理,關注課堂,讓模式化教學真正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
跨越式 低年級 隨堂寫話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睂Τ跞雽懽髦T的學生來說,全員參與的隨堂寫話是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一項有效措施。
我區(qū)參與“十一五”重點課題“基礎教育跨越式發(fā)展創(chuàng)新試驗”(簡稱“跨越式”)的研究,其教學模式是實踐新課改理念的有效應用模式。特別堂上寫話環(huán)節(jié)能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性、積極性,能誘導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深層次認知加工,做到有話可寫,高效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實踐中靜心摸索,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隨堂寫話只是機械模仿模式,沒能關注課堂,出現(xiàn)以下低效現(xiàn)象。
一、現(xiàn)象一:寫話內容千篇一律,模仿過渡
某課堂,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展示用“高興地”造句的內容:
生1:我高興地上課。
生2:我高興地讀書。
生3:我高興地學習。
……
幾位學生一口氣讀了自己的寫話作品,句句通順,“高興地”運用也正確,但聽起來總感覺不舒服:內容雷同,不僅語言風格,就連寫話的材料都相似,主語都是“我”,干什么都是“學習”。寫話內容缺乏生機,缺乏個性。
(一)診斷:漠視學生差異,過渡展示優(yōu)生的寫話
曾有專家將千篇一律現(xiàn)象稱為“集體失語”,意思是學生作文普遍不會說自己的話了。新課程改革十分重視作文的獨立表達,如果低年級不關注這個問題,學生越到高年級就越不會寫作文,只會照抄,照搬,無法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不屬于“自我表達”的隨堂練筆不僅使學生難以得到有效的語言實踐鍛煉,而且從小習慣的機械模仿會泯滅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堂上寫話,部分思維敏捷,知識面廣,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往往成為寫話展示的主角,而其他學生對題目還沒有找到感覺,還缺乏深度思考的時候,好文“從天而降”。低年級學生很在意老師的獎勵,對范文的出現(xiàn)不會把握好參考的“度”變得刻意模仿,當他們對“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捷徑運用嫻熟時,自然出現(xiàn)了雷同現(xiàn)象。
(二)矯治:關注全體,善于利用資源,鼓勵求新
教學中優(yōu)生的資源雖不能過渡展示,但要善于把它轉化為共性資源,開發(fā)利用,及時敏銳地抓住優(yōu)生對話題的獨特見解,大膽肯定,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共同關注,激發(fā)他們對寫話的興趣。對于缺少個性,缺少新意的想法,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圍繞題目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借助文本,聯(lián)系思想實際或親身體驗先進行說話,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多些自由表達機會,啟發(fā)他們從內容、形式到語言都可以有自己的特點,還可以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用一些方法拓展思維。
如低年級學生最喜歡扮演角色,創(chuàng)設一個能與學生生活、社會交往相似的情境,把寫話練習變成一次有目的、有對象的交際活動,很容易激活他們的表達欲望,讓他們有話可寫,樂于動筆。像《窗前的氣球》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寫話情境:假如科利亞病好了,同學們迎接他回校,他們會互相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教師啟發(fā)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提醒注意盡量說些和別人不同的問候語。這樣他們動起筆來,就會一氣呵成。
課內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地反復閱讀文本,積累詞句,學習得法;課外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觀察和參與生活實踐,豐富素材。雙管齊下,找到“源頭活水”,才是解決學生無材可寫,刻意模仿的最根本辦法。
二、現(xiàn)象二:寫話點評膚淺化
某課堂教師讀完學生寫完話后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她寫得好不好啊?
生(齊答):好。
師:好在哪里?
生1:寫得很多。
師:你說得對,獎你一朵紅花。
生2:寫的字很漂亮。
師:你真是一位善于觀察的好孩子。
生3:她會用好詞。
師:太棒了!真會評價,也獎你1朵小紅花。
……
課堂寫話后的點評看上去鼓勵性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參與寫話互動的積極性,但細細想想,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課堂氣氛濃厚,學生參與度高,但學生真正的寫作能力并沒能在師生的互動點評中得到提升,寫話點評停留在膚淺的層面。
(一)診斷:缺少針對性的點評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們切實轉變以往課堂“滿堂灌”的現(xiàn)象,克服了以往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能只停留在熱熱鬧鬧的表面,在教學的深度和評價的有效性上要下功夫,才不會使點評變得膚淺,形式化。
(二)矯治:點評要體現(xiàn)針對性
葉圣陶先生說過:“最有效的辦法是當面改。”課堂上的時間很緊,學生寫話隨即點評要取得高效,應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的方式都可以運用。
教學時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向,明確每次寫話評價點評目的?是點評作品的思想,還是點評作品語言的運用,或者是點評學生的語言習慣?對于作品的思想,建議不要過分關注,因為低年級學生看待周圍事物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個人感受。只要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值得肯定的,千萬不要因為思想不夠“先進”,不夠“正確”而抹殺了作品的其他優(yōu)點。學生作品語言,如格式是否正確,內容是否清楚,是否錯別字,用詞是否準確、語句是否通順、描寫、標點等等方面都可以點評。甚至學生的語言習慣都可以細化成為點評目標。
如果每次點評都顧及以上的內容,勢必會出現(xiàn)蜻蜓點水,點到即止現(xiàn)象。所以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和課時目標,靈活利用學生每次隨堂寫話出現(xiàn)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會使教學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凸顯一處進行點評。學生每課一得,長期以往,寫話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結 語】
教學要取得高效,通過實施或借鑒有效(高效)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機械地去模仿,停留在表層,要關注模式下更深層次的東西,關注課堂預設和生成的統(tǒng)一,才能讓模式化教學真正促進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跨越式隨堂寫話教學要如此,所有的課堂教學也應如此。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何克抗.兒童思維發(fā)展新論和語文教育的深化改革【J】.教育研究,2004(1)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