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摘 要】
引導教學法適應課改形勢產(chǎn)生并不斷發(fā)展完善,已成為當前各科的指揮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采用此方式有不少優(yōu)勢,以“問題引導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實際運用為例,進而不斷完善并適當創(chuàng)新,最終必將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引導教學法 初中語文教學 應用
自新課標施行并縱深推進以來,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新課程改革是一項孜孜以求的實踐課題。自二十世紀80年代德國教育界提出“行動導學教學法”,它逐步地被認可、接受并風靡起來,在實踐中日益顯現(xiàn)其獨特的優(yōu)勢。語文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并要求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與他人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僅如此,新課程標準還提出了教學的主體參與機制,就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創(chuàng)造,在探究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本文將結(jié)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就如何正確認識引導教學法并充分運用在課程活動之中作一探討。
引導教學法,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根本、以實際行動為導向的一種課程活動模式。從實質(zhì)性內(nèi)容來看,引導教學法并非是指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式,而是由各類教學方式及技巧組成的整體性概念。它一般包括問題引導法、角色扮演法、任務驅(qū)動法、小組合作法和案例教學法等內(nèi)容。根據(jù)課堂和教者需要,既可單獨使用,又能綜合運用。究其根源,它來自于“啟發(fā)式”模式,但是與后者相比,又更加注重主體學習地位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學會思考、求知、探究、應用和創(chuàng)新。
一、簡析引導教學法的優(yōu)勢
引導教學法又叫實踐導向法、行動引導法、活動導向法和行為引導法等,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它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在教學方式上,以學生為主體,以各類活動為載體;在學習內(nèi)容上,以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并舉,在學習課內(nèi)知識的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獲取課外知識;在學習目標上,能兼顧基本知識、能力以及情感目標的共同達成;在角色定位上,教師不再是知識講授者,而是學生的組織者和督促者;師生交流是雙向的,教師可依據(jù)學生參與活動的表現(xiàn)與學生指導和交流,一方面學生也可以通過教師自己檢查對上課接受教師信息的多少及時的調(diào)整或鞏固。總而言之,引導教學法重在讓學生的腦、心、手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中,它是培養(yǎng)學生行為意識并提升其行為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例談引導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程活動中的運用
本文以“問題引導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實際運用為例,簡要闡述。
1.問題引導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程活動中的實際運用。就是把教材知識點通過問題鏈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自我解讀和合作討論的思維活動中能夠理解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他們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并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問題引導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可概括為“設疑—學生答疑存疑—教師釋疑”。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筆者沒有直接地進入課堂教學程序,而是首先把楚王在“入城門時”“初見晏子時”和“酒宴以盜相辱時”的三個問題提煉出來;接著以如下問題形式引導學習思維——“如果你是當時的晏子,該如何應對眼前的尷尬或困境呢?”讓學生們從“設身處地”中尋求自己的理想化答案。然后通過閱讀教學來揭示主人翁晏子分別作出的三種巧妙性回答,讓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充分感悟他的聰明睿智、善辯藝術和愛國精神。如此而為,既可有效激發(fā)課程學習情趣,又能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增強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并努力嘗試創(chuàng)新實踐。
2.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初中語文課程活動中的實際運用。按照構(gòu)建主義教學論,在課程學習活動中,把不同基礎成績、學習能力、態(tài)度品質(zhì)和興趣個性的學生分配在同一小組內(nèi),讓他們在合作過程中共同地探討、研究并完成學習任務,能使他們看到問題的不同側(cè)面,并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構(gòu)建一種更新的深層次化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如教學《最后一課》時,筆者要求全班圍繞“誰是本文的主人翁”這一任務,積極開展以多人學習小組為單元的討論和交流活動:有的小組認為是韓麥爾先生,有的小組認為是小弗朗士,而有的小組認為是他們師生倆人,還有的小組則在討論中不能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結(jié)論。令人可喜的是每個學生都有對課文的獨特閱讀感悟。當然,我們也會關注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開展合作探究的結(jié)構(gòu)是否合理,過程是否熱烈,資源是否共享,至于能否形成最終統(tǒng)一的結(jié)論倒是次要的。
3.角色扮演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程活動中的實際運用。所謂“角色扮演教學法”,就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及實際需要設計出多類不同的角色,讓部分學生扮演一些“當事人”,其余人則作為“群眾演員”或“評委”或“觀眾”一起融入“劇本”之中,并采取“換位思考”方式去深思和淺析不足,以便在審美批判和快樂質(zhì)疑中能夠正確地解決不足之處。以課本劇為主要形式的角色扮演教學法,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語文授課方式,它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fā)語文學習情趣,而且能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詮釋文學作品并展示個性才華的學習型舞臺。比如《皇帝的新裝》《范進中舉》《最后一課》等耳熟能詳?shù)奈谋荆急容^適合采用角色扮演教學法。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善于“激勵、喚醒和鼓勵”學生在合作中自編自導,對于文本中的人物對話、旁白以及動作等精心設計,并結(jié)合自己的獨特感悟重新加工,讓其中各類人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出來,從而通過親身體驗和閱讀感悟來解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綜上所述,教學藝術的本質(zhì),不限于知識傳授、方法的指導,更多在于喚醒學生內(nèi)在的潛能。就初中語文課程而言,引導教學法的內(nèi)容豐富多元,然而不管是單獨使用還是綜合運用,我們都要在實踐基礎上予以豐富、完善和創(chuàng)新,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錢愛民.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實踐誤區(qū)與對策,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J】,2011(11)
【2】劉步斌.試論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語數(shù)外學習(語文教育)【J】,2012(7)
【2】張玉文.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中的運用,考試周刊【J】,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