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莉
馬鈴薯與小麥混種的增產效應
——以蘭坪縣為例
楊淑莉
(蘭坪縣農業(yè)和科學技術局推廣中心,云南怒江671400)
薯麥混種是蘭坪縣近幾年來總結農民生產實踐的經驗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多熟種植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緩解大小春播種節(jié)令的矛盾,提高單產,經濟效益顯著,是傳統(tǒng)混作方式的改進和發(fā)展。
薯麥混種;旱糧增產;技術措施
間混套多熟種植,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F(xiàn)在推廣的間混套種植制度,既吸收了傳統(tǒng)農業(yè)的精華,又引入了現(xiàn)代農業(yè)的科學技術,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嶄新的生態(tài)農業(yè)。美國著名農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諾曼·布勞格曾高度評價我國的間作套種,認為“這是世界已知的最驚人的成果之一”。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農業(yè)和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威特瓦爾,在1981年訪問我國后曾向美國政府建議,向中國學習間套復種耕作方法。
蘭坪縣目前推廣的薯麥混種是近年來總結了農民群眾的生產實踐經驗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多熟種植方式,在同等條件下,一般每畝比凈種馬鈴薯或麥類增產達50%以上,是山區(qū)和高寒山區(qū)發(fā)展糧食生產的一條新路子。
蘭坪縣位于云南西北部,屬云貴高原橫斷山脈的縱谷區(qū),海拔最高點4435.5米,最低點1360米,相對高差3075.5米,屬亞熱帶山地高原氣候。常年平均氣溫13.7℃,大部分山區(qū)和高寒山區(qū)年平均氣溫僅4.3℃左右,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點。山區(qū)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5.7%,全縣82%的耕地分布在海拔1800~2700米,海拔高,夏季氣候溫涼,秋冷頻繁,大小春節(jié)令矛盾突出,小春糧食產量低而不穩(wěn),為了解決大小春播種節(jié)令的矛盾,變一熟為多熟種植,當?shù)剞r民創(chuàng)造性的將大春馬鈴薯和小春麥類同時播種下去獲得高產,薯麥混種便由此發(fā)展起來。2002年啦井鎮(zhèn)共種植13.8畝,2003年發(fā)展到37畝,2004年95畝,2005年全縣種植290畝。蘭坪縣委、政府對薯麥混種的種植方式很重視,通過總結群眾的經驗,認為薯麥混種是高寒山區(qū)糧食增產的一條新途徑,決定2006年推廣2萬畝,實際完成2.3萬畝,2007年全縣推廣完成3萬畝。
混種是利用復合群體達到穩(wěn)產增收的一種有效措施。所謂混種,也稱混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時或同一季節(jié)在田間采用不規(guī)則的排列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育季節(jié)相同或相近作物的種植方式。如大麥混種豌豆,玉米和向日葵混種,玉米和南瓜混種,這是傳統(tǒng)的經典的混種方式,而蘭坪縣農民近年來采用的薯麥混種,則是在傳統(tǒng)混種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發(fā)展,做法是種植小春麥類時,開好條播溝(塘),溝比常規(guī)播種的麥類作物深,將馬鈴薯和麥類一起播下,馬鈴薯在麥類成熟前一直處于休眠狀態(tài),一般要待麥類成熟時才萌發(fā)出苗。
例如蘭坪縣啦井鎮(zhèn)新建村喬光亮在0.8畝承包地上,在10月中下旬播種,采用薯麥混種實收小麥105公斤,馬鈴薯1250公斤,合原糧食250公斤,折合畝產381.25公斤,比凈種馬鈴薯畝產187.5公斤,多收193.75公斤,增產103.3%。金頂鎮(zhèn)尹才旺等農戶種植13畝,實收單產600公斤以上,比凈種馬鈴薯增產50%以上,新建村農科員田增林試種結果畝產糧食815公斤,鮮綠肥600公斤,折畝產現(xiàn)金630元,扣除耕地、籽種、肥料等費用后凈收入580元,其經濟效益相當于小麥或馬鈴薯凈種的兩倍還多,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生產實踐證明,在蘭坪縣的高寒山區(qū)推廣薯麥混種方式是可行的。
3.1緩解大小春播種節(jié)令的矛盾
蘭坪縣多數(shù)耕地分布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冷涼地區(qū),冬春干旱,倒春寒、晚霜等災害性天氣對小春生產影響很大,產量低而不穩(wěn),常規(guī)種植熱量條件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種了小春麥類就不能種植大春馬鈴薯,旱地的復種指數(shù)低,如果在這些地區(qū)進行薯麥混種,6月收小麥,8月挖馬鈴薯,既解決了大小春播種節(jié)令的矛盾,又可增收一季小麥,糧食總產相應增加。如啦井鎮(zhèn)隨著薯麥混種面積的擴大,小春糧食產量逐年上升,2006 年62萬公斤,2007年產量95萬公斤,占全年總產量的26%。
3.2土地利用率提高
蘭坪縣人均耕地面積多,但均屬坡地,退耕還林后人均耕地少,墾殖率高,耕地的后備資源已經很少,采取薯麥混種方式后,可變一年一熟為一年二熟,甚至三熟,提高復種指數(shù),可以緩解人多耕地少的矛盾。
3.3利用馬鈴薯初生芽的頂端優(yōu)勢
種薯收后不久與麥類作物一起種到田里,薯塊在地里度過休眠期,這就改變了傳統(tǒng)的種薯儲藏方式,為培養(yǎng)馬鈴薯壯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薯麥混種,其種薯都是用整薯播種,塊莖上的芽只有頂芽是初生芽,其余芽眼中的主芽為次生芽(二次芽),一般是頂芽首先萌發(fā),頂芽長成的苗健壯,發(fā)育成主莖,結薯也較多且大,這種現(xiàn)象稱為頂端優(yōu)勢,薯麥混種后,芽的萌發(fā)由于儲藏條件的改變而受抑制,休眠期長,當麥類成熟時,隨雨季的到來,馬鈴薯也度完休眠期,相繼由初生芽萌發(fā)出苗,發(fā)揮了頂芽優(yōu)勢,有利培育壯苗,奪取高產。
3.4加深耕層,培肥地力
薯麥混種要求馬鈴薯適當深播,這就要求適當?shù)纳罡?,加深耕層,有利于土壤熟化。同時由于蘭坪縣中低產地占90%以上,耕層淺薄,土壤肥力低,實行薯麥混種后,增加了糧食和飼料,增種的一季晚季作物以種綠肥和蕎子為主,可以直接翻壓作肥料,進一步培肥地力。
3.5保墑抗旱,有利出苗
采用薯麥混種后,麥類作物收割以后不必進行土壤翻耕,減少土壤水分的損失,有利于馬鈴薯生長發(fā)育,培養(yǎng)壯苗,為馬鈴薯增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1適宜推廣種植區(qū)
馬鈴薯因品種不同,其休眠期長短也不一樣,薯麥混種主要控制薯種萌發(fā)而過早出苗。馬鈴薯休眠與品種、儲藏期間溫度有關。根據(jù)試驗觀察,種植地區(qū)頭年11月至翌年4月地溫高(地下10厘米處,月平均高于11.5℃),馬鈴薯有早出苗現(xiàn)象,據(jù)此在會澤縣海拔2200米以上是薯麥混種適宜區(qū),海拔2000~2200米為次適宜區(qū),海拔2000米以下為不適宜種植區(qū)。
4.2種植方式
蘭坪縣薯麥混種的種植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小春麥類混播馬鈴薯——晚秋作物,另一種是麥類混播馬鈴薯——玉米——晚秋作物。在麥類與馬鈴薯播種時,留出玉米空行來套種玉米,待麥收后,旱地里馬鈴薯間作玉米,馬鈴薯收后又套種晚秋作物。
種植規(guī)格。點播時,麥類行距25厘米,馬鈴薯50厘米,株距麥類是10厘米,馬鈴薯是30厘米,也可以條播,麥類行行播,馬鈴薯隔行播種,播兩行馬鈴薯后,預留同樣的距離,待套種玉米。
4.3輪作換茬
馬鈴薯忌連作,連作后發(fā)病率增加。據(jù)試驗,連作8年,抗病品種的發(fā)病率高達96%,而相隔一季后再種馬鈴薯,其發(fā)病率就降低至29%,說明馬鈴薯不宜連茬種植。同時輪作后也可協(xié)調土壤養(yǎng)分,有利于耕地的合理養(yǎng)用,培肥地力。
4.4精選馬鈴薯種薯
馬鈴薯與麥類同時播種,種薯在土壤里近半年時間才出苗生長,如種薯帶病或損傷造成霉爛,影響產量。因此在播種前應精選種薯,確保全苗。應選擇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特性,表面光滑、色澤正常、無病蟲害、薯形正常的薯塊作種薯,要堅決剔除表面龜裂、畸形、帶病斑、受凍發(fā)僵、芽已萌動和嚴重失水皺縮的薯塊。
4.5綜合防治病蟲害
麥類和馬鈴薯播種之前進行種子處理,要防地下害蟲對種薯和幼苗的為害。
5.1存在的問題
薯麥混種目前主要的問題是馬鈴薯提早出苗,調查發(fā)現(xiàn),在同一田塊中麥類稀的出苗早,在砂壤旱地和栽培條件較差的地塊馬鈴薯亦提早出苗,馬鈴薯在麥類未收前就出苗,田間蔭蔽較大,薯麥爭水爭肥,難以培育壯苗。另外,同時馬鈴薯出苗過早,在收小麥時會造成幼苗的損傷,影響馬鈴薯植株的生長發(fā)育。
5.2采取措施
5.2.1適時播種,培育壯苗 小麥要搶墑播種,保證苗全、苗齊、苗壯,其關鍵措施就是提高播種質量。小麥要求耕層疏松、土壤垡碎和墑情好。深耕細耙,能使耕層疏松,才能做到播種均勻,蓋種深淺一致,有利于消滅深籽、難籽、露籽,保證出苗整齊一致,這是培育壯苗的基礎。同時,薯麥混種最好的播種方式是條播,因為條播有利增加密度。小麥密度增加后有抑制馬鈴薯早出苗的作用。
5.2.2選用良種 薯麥混種,小麥品種應選用適應性強、抗旱耐瘠、抗寒的弱冬性早熟品種,馬鈴薯應選用出苗數(shù)和分枝數(shù)中等,生長勢強,結薯性好,不開花或開花少,抗病性強,高抗晚疫病和病毒病的中熟品種,目前選用合作88品種較為理想。
5.2.3選擇適宜種植區(qū) 薯麥混種要求馬鈴薯的休眠期長,馬鈴薯的休眠特性是在進化過程中經長期的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而形成。馬鈴薯原產于南美洲,分布在海撥2000~4000米的高寒地區(qū),每當春暖花開時,塊莖發(fā)芽出土,生長到秋季薯麥成熟,很快便是嚴冬到來,只有那些成熟后休眠期長的類型才有可能保留下來,其休眠的原因主要是生長抑制劑抑制發(fā)芽,當抑制消除或轉變?yōu)樯L劑時,塊莖便可發(fā)芽。休眠期的長短因品種不同而有差異,同時種薯收挖的早晚,貯芷期溫度高低亦有關系,應根據(jù)海撥高度,頭年11月至翌年4月地溫情況,選擇好適宜種植區(qū)。在馬鈴薯就地留種的地區(qū),要適當提早種薯的收挖時間,延長休眠期,利于抑制早出苗。
薯麥混種是蘭坪縣農民在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新的混種方式,在適宜種植地區(qū),增產效果顯著,技術簡單易行,投資少,這項新技術來自生產實踐,容易推廣,但是由于目前研究較少,栽培技術尚未完善,缺乏進一步的理論研究,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S156.2
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4.014
楊淑莉,蘭坪縣農業(yè)和科學技術局推廣中心,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