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希平(皖西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六安237012)
?
代際間幽靈陰影下的姐妹關(guān)系——從代際間幽靈創(chuàng)傷角度解讀《百種神秘感覺》
汪希平
(皖西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六安237012)
【摘要】文章借助代際間幽靈創(chuàng)傷理論,分析美國當代華裔作家譚恩美的長篇小說《百種神秘感覺》中的代際幽靈及其對姐妹關(guān)系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小說女主角“琨”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美國真實的景象不如她的神秘感覺可靠?!扮钡陌俜N神秘感覺對她同父異母的妹妹奧莉維亞而言就是精神分裂。小說最終通過中國之旅打開了幻想與真實的精神之門,凸顯幻想與真實的模糊性。琨用自我犧牲來救贖奧莉維亞,而“代際幽靈”得到了永生。它以百種神秘感覺的形式延續(xù)著生命,架構(gòu)了中美文化之橋。
【關(guān)鍵詞】《百種神秘感覺》;代際間幽靈;創(chuàng)傷敘事
憑借1989年《喜福會》一舉成名的譚恩美先后創(chuàng)作了《灶神之妻》《百種神秘感覺》《接骨師之女》和《拯救溺水之魚》。與其他幾部小說相比,《百種神秘感覺》不僅以中美文化生活為背景,而且它所描述的故事橫跨中美兩國,穿越兩個世紀。它是“一部融家庭、命運、愛情及迷信等多個主題為一體的小說。作者通過兩個人物語言的設(shè)計,讓讀者感受到了新與舊、先進與落后、文明與愚昧、東方與西方的差異”[1]90。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兩種文化之間相互沖突、相互融合的心靈歷程,譚恩美以代際間幽靈為視角,再現(xiàn)了處于種族和性別雙重邊緣的華裔女性尋求身份認同的艱難歷程。
本文以代際間幽靈創(chuàng)傷理論為視角,分析《百種神秘感覺》中的代際間幽靈及其對姐妹關(guān)系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揭示了華裔女性利用代際間幽靈架構(gòu)中美文化之橋從而建立自我意識的心靈蛻變過程。
(一)代際間幽靈創(chuàng)傷理論
代際間幽靈創(chuàng)傷理論屬于后弗洛伊德心理創(chuàng)傷理論。它是由匈牙利哲學家和心理分析家亞伯拉罕與托洛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心理分析理論,旨在研究代際間創(chuàng)傷的成因及后果?!按H間幽靈(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是典型的內(nèi)并創(chuàng)傷。家族隱秘的創(chuàng)傷在后代的心理空間中重復(fù)表演,形成作為創(chuàng)傷間接承受者的后代自我心理的分裂”[2]120。愛的客體的缺失或者難以逾越的外界障礙如死亡等會產(chǎn)生內(nèi)并心理創(chuàng)傷,讓主體形成了一種無法消解的精神障礙,從而在心理上形成秘穴(crypt)將這創(chuàng)傷性經(jīng)歷冰封起來。這種內(nèi)并創(chuàng)傷會通過家庭生活或者亡靈傳給下一代或者有類似經(jīng)驗的受難者。因此,代際間幽靈是“因為充足的理由而從來沒有被意識到的無意識的產(chǎn)物。它以尚未被確認的方式從父母的無意識轉(zhuǎn)入孩子的無意識……在主體自己的心理空間中,它像是腹語者、像陌生人那樣活動?!盵2]120
這種代際間幽靈縈繞在主體內(nèi)部和下一代,使其分裂為兩種截然不同的主體:一種是活在真實世界中的本我;一種是活在幻想世界中的超我。這種幽靈創(chuàng)傷導(dǎo)致的分裂使得下一代自我身份紊亂,從而間接導(dǎo)致群體的異化,難以取得主流群體的認同?!栋俜N神秘感覺》中,代際幽靈附身于琨,揭示了種族歧視、性別壓迫以及家庭不幸?guī)Ыo后代的心理創(chuàng)傷,有益于讀者從家族、種族、歷史等多維度審視文化創(chuàng)傷,并最終治愈創(chuàng)傷。
(二)《百種神秘感覺》中的代際間幽靈
《百種神秘感覺》是一部幻景與真實相互交融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譚恩美“在書中運用了大量的中國民間鬼故事,如前生來世、冥界陰間、投胎轉(zhuǎn)世、借尸還魂等。整部作品是建立在現(xiàn)實世界與虛幻世界的盤根錯節(jié)的聯(lián)系、交叉、重疊和切換之上的”[3]56。小說的神秘、虛幻的成分使得評論家們對其褒貶不一。事實上,正是這些神秘、虛幻的部分促使譚恩美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優(yōu)秀小說。在創(chuàng)作《百種神秘感覺》時,“她始終感到自己被陰間的鬼魂驅(qū)使著在寫作,她說:我不得不寫我必須要寫的東西,包括存在于我們普通感官之外的生命的問題”[4]116。與其說評論家懷疑這部作品,不如說他們不接受譚恩美這位華裔女作家以及她所相信的代際幽靈的存在。歸根結(jié)底,評論家的否定態(tài)度源于對華裔女性的雙重邊緣化歷史。在《百種神秘感覺》中個人經(jīng)驗不再是影響家族命運的重要因素,代際幽靈成為聯(lián)系過去與現(xiàn)在的紐帶。譚恩美嫻熟地將異域的風景與人生故事運用在《百種神秘感覺》中,并成功地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中國化姐姐琨和美國化妹妹奧莉維亞,將讀者帶入到了一個充滿代際幽靈的幻境。
表面上,琨和奧莉維亞有顯著的差別,而本質(zhì)上她們有個關(guān)鍵的共同點即母愛、父愛的缺失,生存的焦慮。琨幼年喪母,而奧莉維亞的母親露易絲忙于尋找新歡、無視她對母愛的渴望。這種母愛的缺失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彼此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因為只有類似創(chuàng)傷經(jīng)歷的下一代人才能打開上一代冰封的鮮為人知的創(chuàng)傷秘穴,對母愛的渴望成為姐妹生命中有意識或者無意識重復(fù)的幻境與真實。從文化角度來看,奧莉維亞代表著美國主流文化,是文化強者。而琨代表邊緣化的移民文化,是文化弱者。因此,小說的主要敘述者是奧莉維亞,琨的敘述部分主要是為了回答奧莉維亞的問題或者解決她的家庭矛盾。小說的章回體敘事、倒敘、插敘與奧利維亞、琨的雙重敘事讓讀者在幻境和真實中游離,但是故事發(fā)展的主線是琨和奧莉維亞姐妹關(guān)系發(fā)展。由于琨堅信奧莉維亞是前世的班納小姐和今世的妹妹,她對奧的感情從開始就是毫無保留地無私給予。所以她們姐妹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取決于奧莉維亞對她們關(guān)系的界定,尤其是對代際間幽靈的態(tài)度。因此,根據(jù)奧莉維亞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姐妹關(guān)系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鄙夷、懷疑、悅納。
(一)鄙夷“幻境”
琨比奧莉維亞年長十二歲,生長于中國,對中國傳統(tǒng)有強烈的歸屬感。她試圖讓奧莉維亞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博大精深。雖然琨主要是被敘述的對象,她的幻境卻是這部小說的精華所在。正如唐娜·蘿絲所言,琨的夢境是哥特式的浪漫情懷、民間故事與歷史記錄的有機結(jié)合[5]。她的夢境讓她重溫前世的故事。她的前世是生活在19世紀中期的獨眼女“怒目”,她與奧莉維亞的前世班納小姐有著深厚的姐妹情誼。鴉片戰(zhàn)爭以及滿族的腐敗統(tǒng)治讓本已處于窒息邊緣的中國女性舉步維艱,也顯得怒目與班納之間的跨國友情愈發(fā)可貴。最重要的是,這些事件給怒目和班納留下的心理創(chuàng)傷足以成為跨越生死的代際間幽靈。
奧莉維亞對琨以及她代表的中國文化表示鄙夷,極力與其劃清界限。奧莉維亞是中美混血兒,雖生長于加州,卻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或者美國傳統(tǒng)的歸屬感。當父親去世時,母親告訴奧莉維亞,自己打算把她同父異母的姐姐從中國接來和她們一起生活。奧莉維亞傷心欲絕,“相信一切冥冥之間皆有關(guān)聯(lián):衛(wèi)生間里的無頭烏龜、父親的離去、即將來代替我的另一女孩”[6]5。奧莉維亞對素未蒙面的琨充滿了恐懼。其實對四歲的奧莉維亞來說她害怕的并不是琨,而是喪父的創(chuàng)傷以及母愛被他人奪走的恐懼。當奧莉維亞六歲的時候,十八歲的琨出現(xiàn)在她的生活中。奧莉維亞對琨的存在很尷尬,對琨的陰陽眼之說表示蔑視。在小說開篇,奧莉維亞以非常不屑的口吻極力與琨撇清關(guān)系?!八皇俏彝府惸傅慕憬愣?,我也不希望人盡皆知……琨和我只不過擁有共同的父親而已”[6]3。為了強調(diào)彼此的不同,奧莉維亞進一步解釋說:“她生于中國。而當我的父親易杰克移民美國,娶了我母親露易絲·肯菲德后,我的兄弟凱文、湯米和我生于圣弗朗西斯科”[6]3。讀者可以看出奧莉維亞不屑于與琨為伍的堅定態(tài)度。琨描述的父親漂洋過海赴美、母親難產(chǎn)而死的經(jīng)歷對幼年的奧莉維亞來說就如恐怖電影一般。但琨有表征的欲望,因為她再也不能將秘密封存起來了。于是她告訴奧莉維亞她的陰陽眼能激發(fā)她的百種神秘感覺同鬼魂交流。琨的傾訴并沒有得到奧莉維亞的信任,奧莉維亞出于恐懼告訴了露易絲關(guān)于陰陽眼的事情。因此傾訴的結(jié)果是把琨送進了瑪麗醫(yī)院的精神病房。
此外,琨的到來揭開了隱藏在奧莉維亞心中母愛缺失的傷痛。琨一直扮演著母親的角色——當奧莉維亞發(fā)燒的時候,琨去護理室接她回家;當奧莉維亞溜冰摔傷后,琨為她綁繃帶;琨給奧莉維亞編辮子;給奧莉維亞姊妹三人打包中餐。這是一個母親該做的一切,對于母愛缺失的琨而言她為何能做到呢?在轉(zhuǎn)換客體理論中,博拉斯指出成人的轉(zhuǎn)換客體主要表現(xiàn)為對完美母愛體驗的回憶和重復(fù)[2]121。雖然琨幼年喪母,但這種母愛的缺失并不能剝奪她對母愛的渴望,只不過她的這種渴望以施與母愛為表現(xiàn)形式。相對于琨的集體主義般的無私奉獻,奧莉維亞對琨的愛是自私地索取?!扮拖窳骼素堃粯?,撫慰著我的心靈。她總是替我剝橘子皮、買糖給我吃,稱贊我成績好又聰明。而我沒有做任何事情來討她歡心。這些年來,我總是對她大呼小叫,告訴她是多么讓我難堪。我甚至都忘了為了躲避她,我撒了多少次謊[6]25。由于父愛、母愛缺失的心理創(chuàng)傷導(dǎo)致奧莉維亞排斥痛苦,喪失對外在世界的興趣和愛的能力,形成自我心理的分裂。所以奧莉維亞并不因此而感激琨,而是憎恨琨取代了她媽媽的位置。總之,母愛缺失是奧莉維亞心中難以釋懷的傷痛,即使琨的無私奉獻也無法彌補奧心中的創(chuàng)傷,換來的是對她以及她所代表的“幻境”的鄙夷。
(二)懷疑“幻境”
琨的神秘百感使奧莉維亞體驗到“幻境”的真實性,奧莉維亞不再一味地鄙夷幻境而是懷疑幻境。精神病院的經(jīng)歷賦予了琨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特異功能,如她能迅速找到電流短路的位置、準確診斷病人的病因。奧莉維亞對琨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她開始為琨辯護?!拔也辉僬J為琨是瘋癲的。即便是,如果你不把她當回事的話,她也是無害的”[6]20。在美國定居三十年,琨既沒有被美國化,也沒有展現(xiàn)出與她父親的任何相似之處。奧莉維亞對琨愛恨交加。雖然琨在各個方面給予奧莉維亞所渴望的母愛,對奧莉維亞無比地忠誠、坦白,但是奧莉維亞不愿與琨親近。琨總是把奧莉維亞情緒的發(fā)泄當做有用的建議,把奧的借口當做善意的謊言,把一切理解為忠誠的姐妹之情。琨的忠誠讓奧莉維亞難以忍受并心生愧疚,她試圖讓琨清醒一點,琨則是笑臉相迎。琨對中國根的追尋,讓奧莉維亞在反感之余擔心琨會精神崩潰。琨把奧莉維亞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即便她們不是姐妹,琨還是會對奧莉維亞不離不棄。奧莉維亞對琨的愛感到窒息,她害怕成為像琨那樣的忠于友情、愛情的人。這些種種愛恨交加的描述本身就是一種很深的感情。琨的以德報怨已經(jīng)慢慢地感化了奧莉維亞,琨的神秘百感已經(jīng)慢慢地喚醒了奧莉維亞的神秘百感。受琨的影響,奧莉維亞擁有了記住夢境的能力。琨引導(dǎo)半清醒的奧莉維亞走進夢境,描述夢境。因此,琨的“幻境”是通過琨重復(fù)講述的故事、通過與鬼魂的交流才得以存在。幻境再通過奧莉維亞的復(fù)述激活了集體無意識中被遺忘或者被排斥的心理創(chuàng)傷。只有通過講述和敘事描寫面對幽靈,才能走出心里的陰影。
(三)悅納“幻境”
奧莉維亞對“幻境”態(tài)度的徹底轉(zhuǎn)變是從中國之行開始的。譚恩美花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大肆介紹中國之行,它的開啟也是源于代際幽靈老魯給琨的暗示:“老魯認為你們應(yīng)該去中國——你、西蒙還有我。今年是狗年去正好,明年豬年去的話就太遲了……你和西蒙都會愛上中國的,尤其是我的家鄉(xiāng)長綿。那兒非常美麗,那山、那水、那天空簡直就是人間天堂?!盵6]28為了讓奧莉維亞與西蒙夫婦完成中國之行的目的,琨不遺余力地做出了各種努力。老魯言辭粗獷,所以對中國山河秀美的描述應(yīng)該是琨的想法而非老魯?shù)?。因此,這時讀者已經(jīng)分不清琨到底是代際幽靈的代言者還是代際幽靈本身。“小包子”與“薄餅”靈魂錯位、音樂盒的重現(xiàn)以及西蒙的重生與琨的消失讓奧莉維亞最終意識到了代際幽靈的存在,并開始悅納琨的“幻境”并編織自己的“幻境”。
在小說第十七章《干旱之年》開篇,奧莉維亞闡釋了她對陰和陽的理解:陰非陽,陽非陰,這兩個矛盾體是不可能統(tǒng)一的。琨講述了“小包子”杜麗麗和“薄餅”李琨的靈魂換位的故事。兩人五歲那年在一場洪水中淹死了,家人給她們穿上壽衣、放進棺材等三天后下葬。結(jié)果兩天后,薄餅的靈魂進入了包子的軀體復(fù)活了,而小包子的靈魂進入了薄餅的軀體死亡了。期間,琨進入了陰界,她看見了薄餅的靈魂與她的父母團圓。琨迫切地想與自己死去的母親相聚,卻被薄餅叫住了:“你必須回去。我七年后要投胎的。一切都是注定的?!盵5]288這一敘述完全顛覆了奧莉維亞的陰陽觀,因此在第十八章《童子雞》中奧莉維亞開始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一方面,她認為琨不是她的姐姐而是包子,因為琨與父親無任何相像之處。另一方面,她又認為琨怎么可能不是她的姐姐,也許是因為溺水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讓她誤以為與別人交換了身體。她甚至認為即使沒有血緣關(guān)系,琨依然是她的姐姐。
如果說靈魂錯位讓奧莉維亞動搖了她的陰陽觀,她認為琨的故事有一定的真實性,那么音樂盒的重現(xiàn)則讓奧莉維亞完全相信了琨的“幻境”便是“真實”。琨帶著奧莉維亞在山洞中找到了班納小姐留下的音樂盒,還有落款為“Mr Russel 1864”的《印度、中國和日本之旅》。音樂盒和這本書足以證明琨所言非虛,她的“幻境”其實是前世的“真實”,代際幽靈是真實存在的。此時,經(jīng)過暫時失去西蒙的創(chuàng)傷后,奧莉維亞意識到自己多疑等缺點,但是內(nèi)心仍舊彷徨:“也許我和琨一樣都瘋了。但如果琨說的這一切都是真的,那我該如何脫身?”正如克里斯特瓦所說:“母親并非主體,而是一個卑賤的對象、一個他者”[7]65。奧莉維亞始終將琨當做他者,即便在證據(jù)確鑿的情況下也不愿與琨認同的事實。同時母親又是一個被渴望的客體,是嬰兒心中被壓抑的和不可言說的部分,即是某種可怕力量的所在[7]65尤其是當露易絲無暇顧及奧莉維亞的情況下,奧莉維亞既渴望得到母愛,又害怕得到母愛。琨給她的這種愛更是如此。最終琨選擇犧牲小我,成全西蒙和奧莉維亞,并給奧莉維亞帶來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失去琨的創(chuàng)傷讓奧莉維亞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心深處對母愛的渴望,希望得到認同。薩米的出生讓奧莉維亞得到了一種愈合創(chuàng)傷的方式即施與母愛,在這種情況下她才從真正意義上與琨達到了認同。琨“為了彌補由善意而起的一個過錯,在來世愛的無償奉獻中重新找回了自我;奧莉維亞則在這種愛的浸潤滋養(yǎng)中整合了自己破碎的人格,精神上重獲新生”[4]119。在琨與奧莉維亞的姐妹情誼的追尋過程,心理創(chuàng)傷被撫平、代際間幽靈也不再困擾奧莉維亞,而是給她帶來了永恒的樂曲。
《百種神秘感覺》是典型的描寫代際間幽靈的創(chuàng)傷敘事。它突破時間、空間和意識的邊界,將上一代人過去的幻想秘穴轉(zhuǎn)嫁在下一代現(xiàn)在的真實記憶中。種族和性別雙重邊緣的境地留給第一代華裔的精神創(chuàng)傷以鬼魂、夢幻的形式出現(xiàn)在琨的現(xiàn)實生活中,并通過琨的復(fù)述反復(fù)重演。華裔女性被邊緣化的痛苦經(jīng)歷如幽靈般讓第二代華裔游走于時間和意識之間,找不到歸宿。琨帶著陰陽眼的特異功能揭開了第一代華裔的秘穴,指出了奧利維亞心中的創(chuàng)傷所在。兩世的夙愿以代際幽靈的形式呈現(xiàn)在奧莉維亞與讀者面前,琨無私的奉獻讓奧莉維亞無比壓抑,她以大喊大叫、多次找借口避免與琨見面等種種方式排斥琨。但神秘百感成為兩人溝通的橋梁,奧莉維亞對琨及其所代表的代際間幽靈的態(tài)度從鄙夷轉(zhuǎn)化為懷疑,最終化為悅納。琨這種從被排擠到被接納的過程也象征了整個華裔女性群體所受創(chuàng)傷的漫長消解過程。代際間幽靈憑借琨的復(fù)述重返現(xiàn)實,打開了華裔女性被邊緣化的“秘穴”的入口,也鼓勵下一代華裔女性抓住話語權(quán),重寫歷史。
參考文獻:
[1]陳愛敏.表征與反表征——兼論美國華裔文學的表征實踐[J].外語研究,2008(6):89-93.
[2]陶家俊.創(chuàng)傷[J].外國文學, 2011(4):117-125.
[3]王小燕.分裂的人格失落的靈魂——用反東方主義視角解讀《靈感女孩》中父親——背叛者的形象[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2):56-58.
[4]陳蕾蕾.透析譚恩美《靈感女孩》中的迷信現(xiàn)象[J].國外文學, 2002(8):116-121.
[5] Nurse, Donna. Review of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J]. Maclean’s,1995 (6):85.
[6] Tan Amy.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5.
[7]羅婷.女性主義文學和歐美文學研究[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8]閆建華.愛的尋覓與原始的回歸——《靈感女孩》與《蜜蜂的神秘生活》的互文性閱讀[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2005(6):7-11.
責任編輯:黃賢忠
Sisterhood in the Shadow of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Interpretation of“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Trauma Theory
WANG Xi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237012,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trauma theor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and traumatic agony to sisterly love caused by it in“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As Chinese immigrant, Kwan deems that her secret senses are more reliable than the re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merica-born half-Chinese, Olivia thinks that Kwan’s secret senses are just schizophrenia. The trip to China creates the bridge between fantasy and reality, blur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m. Kwan’s final sacrifice salvages Olivia while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survives in a way of hundred secret senses, constructing a Sino-US cultural bridge.
Key words:“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trauma narrative
作者簡介:汪希平(1985—),女,安徽樅陽人,碩士,主要從事演講學、女性自傳的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皖西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女性自傳家雙重身份認同與整體性建構(gòu)研究”(項目號:WXSQ1102)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30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004(2016)01-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