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實 連麗蘭
?
臺灣地區(qū)“人民觀審制度”探析:背景、構架與困境
李秋實連麗蘭
[摘 要]作為司法民主化和社會化的具體措施,讓不具有專業(yè)知識的一般民眾參與審判的司法改革模式在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qū)正形成趨勢。我國臺灣地區(qū)正在探行的人民觀審制度是響應國際趨勢的具體措施,亦是回應內(nèi)部司法改革需求、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具體措施。人民觀審的制度設計兼具兩大法系特征,但也存在理念保守、表意而不表決、具體施行無時間表等困境。
[關鍵詞]臺灣;人民觀審;程序;困境
[作者]李秋實,法學碩士,泉州仰恩大學政法學院教師;
連麗蘭,法學碩士,泉州市人民檢察院干警。
繼德、法參審制,韓國國民參審制及日本裁判員制度之后,我國臺灣地區(qū)“司法院”于2012年1月頒布《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并指定嘉義地方法院和士林地方法院為試行法院,從而將臺灣地區(qū)首次民眾參與審判的司法創(chuàng)新付諸實踐。
人民觀審制度是讓一般民眾擔任觀審員,針對特定類型的刑事案件,全程參與一審程序,并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發(fā)表看法,供法官參考的制度。臺灣地區(qū)“司法院”自2012年1月11日推行該制度,于2015年由原來的嘉義、士林兩個試行法院推廣至基隆、高雄、宜蘭、花蓮、屏東、臺北、臺中、臺南等地方法院。試行的主要方式是開展人民觀審模擬法庭活動和人民觀審研討活動,查漏補缺,總結經(jīng)驗,迄今尚未付諸真實案件審理。司法院目前對于該制度實施的必要性、具體制度設計等問題,仍然在評估探討之中,因此該制度也被稱為“推動中的人民觀審制度”。“司法院”希望在既有的法制基礎上,創(chuàng)制出一套既讓民眾參與審判又與憲政法制無違的人民觀審制度。
(一)國際潮流——司法社會化
司法社會化即在司法中注入社會因素,使司法有效回應民眾需求,讓民眾切實地走近、參與、監(jiān)督和評價司法,消除司法與民眾之間的隔閡與疏離,實現(xiàn)司法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提升民眾對司法的信賴。[1]當今世界,多數(shù)法制先進的國家均已開展司法社會化運動。這些國家采取的模式可大致分為兩類:英美法系的陪審制和大陸法系的參審制。陪審制以英美等國的陪審團制度為典型。盡管偶有詬病,但是其對司法民主化的促進作用為世人稱道,效仿者亦甚眾,就連具有職權主義傳統(tǒng)的西班牙與俄羅斯兩個非英美法系國家也分別于1993年和1995年在一些刑事案件的審理中引入陪審制度。參審制以法、德為代表。其作為模式中的另一類型,也取得較大成功。
為適應本國或本地區(qū)實際,近年來,東亞地區(qū)各國先后以改革傳統(tǒng)的刑事訴訟參審制度為窗口,在借鑒英美法系陪審團制度和大陸法系參審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了各具特色的參審制度。其中,韓國于2008年施行的國民參與審判制度與日本于2009年施行的裁判員制度最為典型。這些制度的創(chuàng)設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提升了國民對司法的信任度。
據(jù)臺灣“司法院”調(diào)查數(shù)據(jù)(2012年)顯示,截止到2012年3月,日本已有28047人有擔任裁判員經(jīng)驗。其中,95%的人認為,參與審判是一種良好的經(jīng)驗,且擔任裁判員也能夠積極參與審理及恪守評議職責,裁判員制度確實逐漸深入人心。而且,以裁判員制度為轉(zhuǎn)機,審理的直接主義、重視當事人主義及強調(diào)法庭供述等現(xiàn)代觀念逐漸形成,裁判員制度成為解決目前日本刑事司法面臨問題的契機。[2]韓國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向已參與審判的9574人問卷調(diào)查顯示,對陪審員職務滿意及肯定的比例率為96.8%。對一般民眾對法院印象的調(diào)查顯示,69.3%的民眾表示國民參與審判有助于提升國民的司法信賴。[3]周邊國家的舉措和取得積極的社會反響促使臺灣地區(qū)加速司法社會化進程,也為人民參審制的出臺提供借鑒。
(二)民眾對司法信任度低
我國臺灣地區(qū)一直以來都是由職業(yè)法官獨立審理案件。這一定程度上造成普通民眾對司法過程的陌生,進而產(chǎn)生不信任,危害了司法權威的形成。從以下事例可以窺豹一斑。
2008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上臺,出于民主監(jiān)督的目的,臺灣大塊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郝明義發(fā)起“希望地圖”活動,呼吁民眾說出期望。馬英九就任后會同行政院選擇了其中41個愿望作為承諾。主辦單位每年請“行政院”說明他們兌現(xiàn)承諾的進度,交由網(wǎng)友評分。至2011年,網(wǎng)民評分顯示,“建立人民信賴的司法制度”竟兩次被評為最不滿意之首。
2012年,臺灣“司法院”委托TVBS民意調(diào)查中心開展的民意調(diào)查顯示,1075名調(diào)查對象中,約半數(shù)(49.2%)民眾不信任法院的審判,其中有31%不太信任,18.2%非常不信任。表示信任法院審判的比例僅為26.6%,包括1.8%非常信任,24.8%還算信任?!八痉ㄔ骸蓖甓任猩w洛普公司、年代民調(diào)中心調(diào)查結果顯示,民眾表示信任法院審理的比例分別僅為35.2%和25.4%,其中表示非常信任的比例都僅為1.9%。[4-6]較低的司法信任度表明司法權威性正遭受挑戰(zhàn),使當局意識到改變現(xiàn)狀的必要性。故“司法院”院長賴浩敏一上臺即推動新一輪的司法改革,提出建立人民觀審制,實現(xiàn)司法為民,重新贏得人民對司法的信任,達到“干凈、透明、便民、效能”的司法目標。[7]
(一)制度定位——增加司法透明度
《草案》第一條的表述是:“為提升司法之透明度,反映人民正當法律感情,增進人民對于司法之了解及信賴,特制定本條例?!边@表明該制度定位于增進司法的透明度,使一般民眾了解司法的全過程,進而增加信賴。人民觀審制度使從一般國民中選任的觀審員親自見聞法官指揮訴訟、檢察官舉證、被告及辯護人辯護、證人鑒定、陳述等過程,進而對法官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過程有充分的認識與理解,法院也能參酌觀審員的意見,做出更符合法律和反映人民感情的適當判決。
(二)適用范圍——特定重罪
《草案》將觀審案件限定為:除少年刑事案件和毒品犯罪之外,最輕本刑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和因故意犯罪致人死亡的案件(以檢察官起訴為準)。此外,若出現(xiàn)下列情形,法院可裁定不使用觀審程序:開展觀審可能有失公正、觀審人有受危害之虞、案情高度復雜、被告認罪或有事實證明觀審審判明顯不適當。[8]
觀審程序不僅被限定在刑事案件中,且必須是達到相當危害程度,被告可能被判處重刑的案件,主要是從訴訟成本和人民關注度的角度考量。觀審員參與案件的審理,將會導致審理過程工作量增大,耗時更長。法庭在選任、培訓、通知、接待觀審員的過程中亦會增加大量的行政工作,無疑會增大其審判成本。此外,為觀審所需的法庭、合議庭硬件改造,觀審員勞務補貼等會增大法庭運作的經(jīng)濟成本,所以,“司法院”將觀審案件限定為特定重罪。
(三)觀審員任職資格
《草案》規(guī)定,年滿23周歲,具有高中以上學歷,且在當?shù)剡B續(xù)居住4個月以上的公民可以擔任觀審員。但是,若被褫奪公權或公職人員停職期未滿,或有特定公職或律師經(jīng)歷,或人身自由受合法拘束,或身心有障礙者,等等,不得擔任觀審員或備位觀審員。
該部分對觀審員資格的限定體現(xiàn)了臺灣地區(qū)在借鑒他國制度時的審慎。第一,立法者希望選擇守法、善良的公民參與司法,故限定有劣跡或受處分者不得擔任觀審員。第二,現(xiàn)任或曾任公職者不得擔任觀審員,是為維護司法的獨立性,免除行政干預司法之嫌。第三,排除專業(yè)法律人士,是為吸納一般民眾的法律感情,防止專業(yè)人士以法律權威引導非專業(yè)人士,違背立法初衷。第四,利害關系者不得擔任所涉案件觀審員。第三,其他因身心障礙、認知水平或工作性質(zhì)不能保證勝任觀審員工作者,亦不得擔任該職。由此觀之,制度設計對觀審員資格的限制較英美法系對陪審團成員的限制更多,體現(xiàn)了制度設計時的保守傾向。
(四)觀審程序
第一,觀審員選任采取轄區(qū)內(nèi)隨機抽選方式。具體方法是:試行觀審的地方法院每年將估算次年度所需備選觀審員人數(shù),通知轄區(qū)內(nèi)政府機關。由政府機關根據(jù)條件,以隨機方式選出所需人數(shù)的備選觀審員,編制初選名冊,送交地方法院據(jù)此編制復選名冊。案件需要時,試行法院再從復選名冊中抽取個案所需的觀審員,在選任日期經(jīng)在控辯雙方的參與下剔除不合格者,再隨機抽選完成選任。選任后發(fā)現(xiàn)該觀審員不適格,法院得解任此人。
第二,法庭布局。觀審法庭由三位專職法官與五位觀審員共同組成。法庭配置采圓弧形法臺設計,法官與觀審員同列排坐,法官居中,觀審員居兩側(cè)。這種安排意在強調(diào)法官與觀審員共同進行犯罪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及量刑。此外,為防止觀審員臨時不能履行職務,法院可在必要時選任一至四名備位觀審員,以便遞補。
第三,觀審員僅參加審判程序,不參加準備程序。這樣的制度設計出于如下考慮:首先,自一般民眾中選任觀審員不具備專業(yè)的法律知識和訴訟經(jīng)驗,要求其參與復雜而專業(yè)的庭前準備程序會使其陷入迷惑,且于案件審理無益,甚至會消磨其參與審判的熱情。其次,觀審員均為其他行業(yè)人士,他們需完成本職工作,照料家庭,故不宜對其施加過重的觀審負擔,否則將貶損該制度的效率和持續(xù)性。故而僅要求其在審判階段見證法官指揮訴訟、檢察官舉證、被告及辯護人辯解證人到庭證述、鑒定過程及結論、被害人陳述等程序與事實的調(diào)查審理。
第四,觀審員表意不表決。根據(jù)《草案》規(guī)定,觀審法庭就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適用展開討論。但《草案》賦予觀審員的權利僅是發(fā)表意見,且在認定被告是否有罪的問題上,法官有決定權,若法官評議認定被告有罪,則觀審員只就量刑展開討論。此外,在終局評議時,法官的評議與觀審員評議中的多數(shù)意見不一致時,只需在判決內(nèi)記載不予采納的理由即可,而無其他約束。
(一)制度定位兼具保守與冒進
人民觀審制度以“提升司法之透明度,反映人民正當法律感情,增進人民對于司法之了解及信賴”為目標,這與西方陪審制相比顯得較為保守。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定位于追求判決的民主性,即以普通民眾的視角彌補專業(yè)的法律人的認知局限,達到民眾認可的實質(zhì)正義。人民觀審制度則較多關注司法的透明度,更加追求“看得見”的司法,而非“民主性”的司法。英美法系陪審團主要負責案件事實部分的認定,因為非專業(yè)的人在庭審中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他們來自社會底層各行各業(yè),最能代表社會普遍的公平正義標準,僅讓其負責案件事實部分的認定是發(fā)揮其所長。專業(yè)的法律問題認定交由法官認定,則是發(fā)揮法官所長。而人民觀審制度賦予觀審員對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量刑的表意權,相較陪審制,又顯得冒進。
(二)觀而不審,表而不決
此為觀審制與參審制或陪審制最大的不同,也是學界詬病最多之處。[9]學界普遍認為觀審員只能表意無法表決,監(jiān)督和約束法官的作用較弱。甚至有人主張這種“觀審”實質(zhì)就是“參觀審判”。這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民眾對司法的神秘感,提升透明度,但是,與觀審制度建設投入的巨大成本相比,這種產(chǎn)出其實不值一提。
(三)施行無具體時間表
人民觀審制度自2012年試行至今已近4年。2015年,臺灣地區(qū)“司法院”決定擴大試行范圍。迄今為止,試行法院已組織數(shù)十場人民觀審模擬法庭,形成了大量的資料。此外,持續(xù)進行的民意調(diào)查、境外考察、研討、宣傳等工作也顯示了“司法院”推行該項制度的決心。但是,該制度何時能在臺灣地區(qū)付諸實踐,尚無明確時間表。
【參考文獻】
[1]薛永慧.臺灣地區(qū)司法社會化改革研究[J].臺灣研究,2015(3).
[2]臺灣地區(qū)“司法院”.101年度日本裁判員制度考察報告[R/OL].“司法院”網(wǎng)站http://www.judicial.gov.tw/Guan-Shen/experience02.asp.
[3]臺灣地區(qū)“司法院”.103年度韓國國民參審制度考察報告[R/OL].“司法院”網(wǎng)站http://www.judicial.gov.tw/ Guan-Shen/experience02.asp.
[4]臺灣地區(qū)“司法院”委托TVBS民意調(diào)查中心.“民眾對人民觀審制度看法”民意調(diào)查報告[R/OL].http://www. judicial.gov.tw/Guan-Shen/experience03.asp.
[5]臺灣地區(qū)“司法院”委托年代民意調(diào)查中心.“民眾對人民觀審制度看法”民意調(diào)查報告[R/OL].2012-11-1. http://www.judicial.gov.tw/Guan-Shen/experience03.asp.
[6]臺灣地區(qū)“司法院”委托蓋洛普公司.人民參與審判相關問題民意調(diào)查報告[R/OL].http://www.judicial.gov.tw/ Guan-Shen/experience03.asp.
[7]吳景芳.“司法院”賴浩敏院長專訪:落實司法為民——建立干凈、透明、便民、效能的司法制度[J].法律扶助,2011(1).
[8]臺灣地區(qū)“司法院”.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A].2012.
[9]楊云驊.臺灣地區(qū)《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簡介[J].人民檢察,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