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義,吳曉沛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安徽畬族與周邊民族間的服飾變遷關系研究
曲義,吳曉沛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安徽畬族聚居于皖南,從游耕到山地農耕,皖南畬族服飾變遷與其在不同時期所處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存環(huán)境息息相關。以時間為主軸,將鳳凰山繁衍至遷徙皖南的服飾變遷全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宋以前、宋至元初、元中期至明末和清以后,分別探討了其與各個時期不同周邊族群的服飾交融動因,總結出安徽畬族服飾獨特的涵化特征。
安徽畬族;盤瓠蠻;百越土著;客家人;皖南漢人;服飾變遷關系
畬族自稱為“山哈”,意為居住在山里的人。畬族是我國華東地區(qū)為數不多的世居少數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閩、浙、皖、贛四省交界廣大的山區(qū)之中。安徽省境內的畬族人口高度集中在距宣城市寧國城東南部約60km的云梯畬族鄉(xiāng)境內,尤以坐落在天目山西麓的千秋畬族村的人口最為集中。少數民族服飾變遷的脈絡既神秘又可尋,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近年來也愈發(fā)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關注。但目前關于畬族服飾變遷的研究成果卻屈指可數,中國知識發(fā)現網絡平臺中,以畬族服飾變遷為關鍵詞所能查詢到的學術文章僅有2篇,更尚無以此為題的專著,而專門研究安徽境內畬族服飾變遷的學術成果亦處空白?;诖朔N現狀,本文嘗試結合歷史學和民族學相關信息,以時間為主軸,進行縱向研究。將安徽畬族服飾變遷過程中與相鄰族群的服飾關系劃分為四種,即與遠古盤瓠蠻、與宋元百越土著、與元明客家民系和清代以后與滿、漢的服飾關系。正是因為不同歷史時期所產生的不同族群結構間的交融性,最終才形成了今天安徽畬族服飾絢爛多姿的獨特文化藝術形態(tài)。
據史學家與民族學家考證,遠古時期的畬民與苗瑤先民皆為一脈,同屬于盤瓠蠻族源,并且共尊盤瓠為祖[1]。相同的族源使得畬民和苗、瑤先民的服飾在諸如鳳鳥圖騰崇拜紋樣、織績木皮的服用面料織造方法和染以果實的織物染色技藝等方面,均具有極大的共性。《后漢書》和《赤雅》等古籍將上述三個族系的共同服飾形象總結為椎髻和五色布卉服兩點。綜上,畬服與盤瓠蠻中的苗、瑤服飾總體上呈現出的是一種基于一脈之源的相似性特征。
至于誰對于盤瓠蠻服飾總體風貌的影響最大,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2[,筆者認為遠古時期盤瓠蠻的生活環(huán)境十分封閉,崇山峻嶺,外人罕至?;谶@種與世隔絕的生存特點,因此基本可排除外族的影響因素。經查閱史料后發(fā)現,受畬或瑤影響的可能性似乎最大。關于畬服影響最大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三大族系合流之前,各自服飾具有典型差異的基礎之上?;谶@種前提,合流后的三系共尊畬支的首領盤瓠為王,那么作為盤瓠蠻族群的主導群體,包括畬服在內的畬系文化對于另外二系的影響必是顯而易見的。而關于瑤服影響最大的可能性,則是根據史籍資料中唐宋以前苗瑤和畬瑤稱謂混用這一情況推斷出的。皆稱為瑤,便為盤瓠蠻合流前后瑤系群體在人口規(guī)模、文化信仰和服飾等方面起主導作用的推斷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畬服與盤瓠蠻的服飾關系又體現出了一種近親涵化式的特征。
宋代,蠻夷長期遭受弊政的壓迫,尤以鹽業(yè)苛政最為嚴酷[3[29[4]。這說明長期的接觸促使畬民與百越土著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躍。在潛移默化中,畬民也逐漸接納了古越人斷發(fā)文身的服飾習俗,從而在長期的與世隔絕之后,歷史上第一次完成了服飾形態(tài)的初步變遷。
元朝政府對擁有武裝的畬民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綏靖政策,八十四路畬軍中的部分頭領攜眾紛紛來降,并獲封官位[5]。大勢所趨,至元末,受分化政策作用,眾多畬民已由閩粵贛邊區(qū)逐漸向浙江南部的天目山脈和武夷山系一帶流徙,并在此以傳統(tǒng)的山地游耕方式穩(wěn)定下來,今天的浙江省仍是畬族人口最主要的兩大聚居省份之一。
受黃巢起義和蒙元鐵蹄揮師南下等戰(zhàn)事影響,至明代,浙南地區(qū)客家先民的數量逐漸增多,開始與原駐畬民全面共同開發(fā)當地的土地資源。畬人逐一換山燒山的生產方式勢必會與客家人的輪作傳統(tǒng)產生矛盾[6],在長期的交鋒過程中,游耕逐漸敗下陣來,廣大畬民開始接納客家人的耕作方式。在以農業(yè)文明為主的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的更迭說明以客家民系為代表的漢人對畬文化必然產生了極大的外族涵化作用。受此影響,畬文化中融入了一定的漢族禮樂教化思想,具體到服飾上,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道:“瑤僮亦習中國衣冠言語,久之當漸改其初服云”,證明服裝的款式開始與漢人趨同。但裝飾和服飾配件仍有差異,明代漢人普遍頭裹巾布、足登布履,而浙南畬民則高髻不巾、赤足不履。綜上所述,安徽畬族在由浙江西遷之前,即已奠定了服飾的漢化趨勢,并步入了歷史上第二次服飾變遷之路。
遠古盤瓠蠻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規(guī)模宏大的分流遷徙史,其人口分流的路線分布于我國西南、華東和華南地域的廣大山區(qū)之中。最終形成了在黔川桂滇一線聚居的苗族、在粵桂湘一線聚居的瑤族和浙贛閩交界處聚居的畬族。安徽畬族中的絕大多數于清代由浙南和浙西北遷入[7]82,此時畬族男子皆蓄發(fā)盤辮,可見在不斷漢化的同時,受清代“男從女不從”服飾制度的影響,畬族男子服飾中又融入了滿服的元素。女服中的滿族風尚主要體現在裝飾上,由于受到統(tǒng)治者繁縟風格審美傾向的影響,頭飾、刺繡和彩帶開始大量應用于服裝之中。到了光緒年間,今浙江淳安縣一帶的畬民因人多地少、食不果腹,而此時一山之隔的安徽寧國地區(qū)在遭受了疫病和太平天國戰(zhàn)事等天災人禍的摧殘后,人少地荒。經族人多方考察論證之后,光緒五年,淳安縣的數戶鐘姓畬民首先開始有組織的向寧國云梯一帶遷居,最后選擇在千秋關落腳開荒[8]。民國文人徐云濤曾以“千秋嶺上望蔥蘢,四面云山積翠濃。也許東來迎紫氣,稱雄不讓丸泥封”來形容千秋關的獨特風貌,足見畬人在選擇生活地域環(huán)境上的聰明才智。此后部分雷姓和藍姓于光緒十三年和十九年分別由浙江桐廬和蘭溪遷入云梯。至今,安徽畬族在皖南聚居已長達近140年時間。
作為數量遠不及寧國漢族人口的外來者,無論在人口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是弱勢群體[9]29。自清末起,皖南畬民開始與漢民通婚,一些畬族女子為了迎合漢人的審美標準,亦開始纏足,服飾中對于漢文化元素的吸收也開始步入頂峰。從服裝構成上來說,普遍效仿漢人下身著褲裝、足登布(草)履。女子畬服織繡紋樣中常見有松竹含蘊、蘭秀菊芳、富貴榮華、五子登科、福祿壽、萬事如意、喜上眉梢和比翼齊飛等漢族傳統(tǒng)納吉裝飾題材。至此,受滿、漢影響,安徽畬族完成了歷史上第三次民族服飾的變遷之路。
總的來說,在近代之前,安徽畬族服飾受其他族群影響所發(fā)生的三次變遷,均與各類戰(zhàn)爭或瘟疫所導致的人口流動有關。畬族服飾的變遷史與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史呈現出了同步化的趨勢,如何看待服飾變遷過程中民族傳統(tǒng)本我文化的流失,筆者認為,在族群交融的過程中,對本族原有文化元素去粗取精,是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其實安徽畬族服飾的變遷之路遠沒有結束,第四次服飾變遷就在當下。但與前幾次變遷相比,現今畬族所聚居的華東地區(qū)是我國高度現代化的區(qū)域之一,傳統(tǒng)畬服已經基本喪失了作為服裝最基本的生存化使用功能,現今對于畬族服飾的傳承與保護多帶有較強的經濟目的,保護工作往往伴隨著旅游開發(fā)一并展開,且多數滯后于后者,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傳統(tǒng)文化藝術元素的嚴重失真。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也許客觀記錄比缺乏純粹動機的所謂保護更具價值。
[1]方清云.少數民族圖騰文化重構與啟示——對畬族圖騰文化重構的人類學考察[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02):28.
[2]閆晶;范雪榮;吳微微.畬族古代服飾文化變遷[J].上海毛麻科技.2011,32(02):40-44.
[3]施連朱.畬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4]閆晶;范雪榮;陳良雨.文化變遷視野下的畬族古代服飾演變動因[J].紡織學報.2012,32(01): 40-44.
[5]黃錦樹.新干大墓即盤瓠王墓考析——兼談畬族發(fā)祥地大質山及其他[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34(05):48-51.
[6]胡振江.畬族傳統(tǒng)服飾探議[J].廣西藝術學院學報(藝術探索),2006,20(04):32-33.
[7]趙祖軍.安徽畬族文化集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8]藍開友.寧國縣境內的畬族[J].江淮文史,1996,4(06):1-2.
[9]張恒.以文觀文——畬族史詩《高皇歌》的文化內涵研究[M].合肥: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Study on the Costume Chang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hui and the neighboring nation of She nationality
Qu Yi,Wu Xiao-pei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Anhui 234000)
Shes live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shifting from cultivation to mountain-farming.Their costume chang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style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and living environment.From migrating from Phoenix mountain to southern Anhui,the whole process of costume changes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pre-Song Dynasty,Song Dynasty to the early Yuan,the middle of the Yuan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and post Qing Dynasty.This paper discusses causes of She costume exchange with various periods of different ethnic costumes and sums up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nhui She costume.
ShesinAnhui,PanHu man;indigenous of Baiyue;Hakka;Hans in southern Anhui;costume change relations
J523.5
A
1673-2014(2016)04-0039-03
(責任編輯 許華林)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sk2015A571)。
2016—02—27
曲義(1985—),男,山東煙臺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民族服飾藝術與服裝服飾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