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瓊
?
行動導向型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以3,4-二氯吡啶的合成實驗為例
陳 瓊
(重慶市萬州高級技工學校,重慶萬州 404100)
文章以3,4-二氯吡啶的合成實驗為例,探討了行動導向型教學法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提出實施3,4-二氯吡啶的合成工藝研究實驗需由指導教師作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務必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辯證融合.同時,在行動導向型教學過程中,以培養(yǎng)學習者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和職業(yè)能力素質為目的,關鍵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團結協(xié)作自我管理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操作,在指導教師的監(jiān)督下完成資訊、計劃、決策、檢查和評估過程.
行動導向型;實踐教學;3,4-二氯吡啶;合成實驗
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或稱作實踐導向、行動引導、行為引導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職業(yè)能力培訓教學法,也是一套先進的職業(yè)培訓教學課程體系.行動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行動者,而教師是學習行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行動導向型教學法通過“行動”來學習,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融合達到“手腦統(tǒng)一”.該教學模式屬于一種先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由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方法辯證組成,能夠綜合優(yōu)秀的教學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為主,著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行動導向型教學法不僅要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專業(yè)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人團結協(xié)作的社會能力,達到訓練學生知識、技能和核心職業(yè)能力的職業(yè)教育目標.行動導向型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包括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估六個階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占據(jù)“主人翁”的地位,教學質量的高低由學生在其過程中的專業(yè)知識、職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來反映.由于追求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學生在合作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必然會引發(fā)職業(yè)素質和能力的“蛻變”:學生的職業(yè)心理歷程、思維和行為方法、動手能力和技能、習慣和行動標準、團隊合作等職業(yè)素養(yǎng)將會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
行動導向法教學受到教育界普遍歡迎,但是由于其先進教學指導思想的特性,沒有固定不變的“套路”,教育者往往需要經(jīng)過嚴格的培訓,才能有效的協(xié)調具體的教學方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素質的要求.因此,本文以3,4-二氯吡啶的合成實驗為例,探究行動導向型教學法在具體實踐中的應用原則和方法,為教育者提供一種可行的思路及實踐[2].
1 前期準備
在項目設定和開發(fā)時,教師作為項目開發(fā)主體,必須采用內容與工作流程相關的、是實際工作中發(fā)生的“項目”、“案例”,在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都可以開發(fā)成項目.指導教師可以主導完成項目或與他人合作完成,考慮實施所需的時間、場所、材料、空間等要素條件,提前完成項目開發(fā)的前期準備,保障所開發(fā)的項目能夠在學校實驗室條件下順利實施.
2,3-二氯吡啶為重要的精細化工中間體,被廣泛應用于醫(yī)藥、農(nóng)藥等領域,是合成氯蟲苯甲酰胺殺蟲劑的重要原料.文獻調研表明,以2-氯-3-氨基吡啶為原料經(jīng)Sandmeyer反應制備2,3-二氯吡啶是最為可行的工業(yè)化路線之一.經(jīng)過驗證的實驗步驟舉例如下:于100 mL三口瓶中在攪拌條件下依次加入3 mL水、7.1 g濃鹽酸和2.6 g2-氯-3-氨基吡啶,混合液在冰鹽浴條件下冷卻至-5oC.采用恒壓滴液漏斗向反應體系中緩慢滴加30% NaNO2水溶液,控制體系的反應溫度在零度以下,所得重氮鹽溶液低溫保存待用(保存時間不可高于30 min);在氮氣保護條件下于另一反應瓶中加入5 g濃鹽酸和0.8 g氯化亞銅,此體系溫度控制在10oC左右,將低溫重氮鹽溶液緩慢混合液中滴入攪動的含氯化亞銅催化劑的混合液中,控制溫度在10~15oC之間,滴加完畢后,保溫攪拌1 h;反應液每次用10mL二氯甲烷萃取共兩次,合并后的有機相經(jīng)減壓濃縮,殘余物經(jīng)重結晶產(chǎn)出2,3-二氯吡啶(2.4 g,收率65%).
其反應式為:
ArNH2+ HX + NaNO2→ ArN2+X-+ NaX + 2H2O
ArN2+X-+ CuCl → ArX + CuCl + N2↑
其中CuCl為sandmeyer反應的催化劑.
指導老師不應局限于具體的實驗,而是要舉一反三給出重氮化反應的普遍性處理原則.
1)在重氮化反應中,無機酸先與芳胺成鹽、再和亞硝酸鈉反應生成亞硝酸,最后芳香胺與亞硝酸作用生成重氮鹽.重氮鹽一般不穩(wěn)定非常容易分解,但在過量的酸中相對穩(wěn)定.按反應式計算,1摩爾氨基重氮化僅需2摩爾酸,為保障反應能夠順利進行,酸須適當過量.一般是過量25%-100%,堿性越弱的芳香胺所需過量酸越多.
2)由于亞硝酸容易分解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氣體,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使用亞硝酸鈉和酸直接反應生成的亞硝酸立即與芳伯胺反應,亞硝酸鈉的用量要比芳香胺稍過量,避免重氮鹽與未反應完的芳香胺發(fā)生偶合反應.可采用淀粉碘化鉀試紙檢測過量的亞硝酸鈉,但是過量亞硝酸可能導致氧化反應、亞硝化反應等副反應的發(fā)生.
3)由于重氮鹽在低溫下較穩(wěn)定、在較高溫度下重氮鹽分解速度加快,而且亞硝酸受熱易分解,因此重氮化反應一般在5oC稍偏下溫度范圍內進行,但重氮化反應溫度常常由重氮鹽的穩(wěn)定性所決定,不能將其絕對化.
4)CuCl2為催化劑易溶于鹽酸中,但很容易被氧化,因此反應體系需氮氣保護.
2 教學過程
2.1 資 訊
項目名稱為3,4-二氯吡啶合成工藝研究,項目背景為本地化工區(qū)一家小型精細化工企業(yè)計劃上馬項目;項目要求提供完整小試工藝參數(shù).4~5人一組,組長負責,組內分工,進行文獻調查、收集工藝信息,從經(jīng)濟、技術等角度比較文獻報道的工藝并選定合適工藝路線,完成3,4-二氯吡啶合成工藝經(jīng)濟、技術可行性報告;教師應在學生信息收集過程中提供指導,并對學生所提問題給予建議和引導.指導教師組織項目可行性論證會,由各組自行準備并以PPT及相關材料的形式予以展示,學生要按照客戶導向原則以詳實的資料和精彩論述說服“客戶方”接受其方案;指導教師或各組學生可邀請其他教師作為項目方組成2~3人“客戶方”客觀論證各組展示的計劃工藝路線及可行性研究報告.討論會結束后,各組按照建議與指導教師討論改進措施,進一步完善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價以論證會各組提供的報告文本及現(xiàn)場表現(xiàn)為評分依據(jù),通過教師評分,組內成員匿名互評提供相對科學的量化標準.
2.2 計 劃
在占有信息的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各組成員協(xié)作完成工作計劃,教師在必要的情況下提供咨詢建議.學習者需依據(jù)資訊制定詳細的項目計劃和工作流程,在工作小組(4~5人)中明確分工和職責,并制定出具有可執(zhí)行性的時間計劃表.由于學生自己給自己分配工作任務,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尤其是制定工作計劃的能力.這正是學生在工作實踐中所必需的職業(yè)能力.
2.3 決 策
按照既定的分組方式進行,同一小組內所有參與人員獨立解決問題,在第一階段信息收集和第二階段制定工作計劃的基礎上對項目或任務制定出可實施的解決辦法.集體討論決策能夠清楚的分配各自的任務,即何時何地執(zhí)行哪些工作的具體內容,可以明確組內成員完成任務的時間.在決策階段中必然會引發(fā)對項目計劃和階段工作的重新審視,從而及時作出相應調整.
2.4 實 施
在實施環(huán)節(jié)中,指導教師以探索研究型教學實驗形式,鼓勵學生自我調整執(zhí)行正確的科學實驗,具體要以5個“為什么”引導整個小試工藝實驗研究過程:
1)為什么在重氮化過程中所加的底酸(濃鹽酸)至少為2-氯-3-氨基吡啶物質量的3倍以上?
2)為什么在重氮化過程中所加的亞硝酸鈉應比2-氯-3-氨基吡啶的物質量多一些但不可過多?
3)為什么重氮化反應的溫度一般需要控制在5攝氏度以下的較低溫度?溫度過低對反應有何影響?
4)為什么有些重氮化反應溫度控制在室溫而不是低溫?
5)CuCl2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避免CuCl2被氧化?
2.5 檢 查
指導教師隨機在各組中抽出若干學生組成監(jiān)察小組,觀察各組實驗實施過程,記錄各種違規(guī)操作、描述每個人觀察到的優(yōu)秀表現(xiàn)點,分別給予減分懲罰和加分獎勵.在項目實施前采取安全教育和安全保護措施,避免可能的危險性事件出現(xiàn),在檢查過程中應隨時中止危險性行為,保障項目成員人身安全.
2.6 評 估
評估以眾人參與的量化評分標準執(zhí)行.可先由指導教師擬定,再由學生討論補充,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接受學生質詢,共同討論修正.不僅要有小組評價,也要有指導教師或其它參與人員的評價.按照預先確定的量化標準,指導教師和學習者共同對項目的結果、階段過程、計劃和決策以及結果的符合性進行討論評估.討論其他可能采取的措施、出現(xiàn)的錯誤和完成的成果,培養(yǎng)學習者對工作方式、項目結果、團隊協(xié)作自我評價的能力.評價時要對項目結果的理論性進行深化,有意識將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起來,將課本知識和實踐工作緊密融合在一起.具體到本項目,必須要學生通過咨詢、計劃、實施階段的學習解決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提出的5個問題.
3 行動導向型實踐教學的原則
從3,4-二氯吡啶的合成實驗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行動導向型實踐教學的基本原則:1)將基礎知識、文獻知識和實踐聯(lián)系起來,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的目的;2)教師作為引導者和指導者,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3)實踐教學的核心是以行動為導向,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職業(yè)能力,一方面將課本知識和文獻知識融合至實踐中,另一方面以項目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素質,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相互協(xié)作的社會能力(以小組方式開展活動).
[1] 米青,楊延軍,王霄崢.“項目導向教學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9(4):65-65.
[2] 唐夢環(huán),王良,謝永生.連續(xù)排水法測定H2O2分解反應級數(shù)和速率常數(shù)實驗[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3):83-86.
(責任編輯:朱 丹)
The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e:A Case Study on the Synthetic Experiment of 3,4-Dichloropyridine
Chen Qiong
Based on the synthetic experiment of 3,4-Dichloropyrid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and proposes that to actualize this experiment, there should be adequate preparation includ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dialectics accomplished by the instructors. At the same time, insisting the unity, cooperation and self-management mode by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leading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d operate independently while complet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planning, decision-making,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proces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instructors.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actice; 3,4-Dichloropyridine; synthetic experiment
G642.41
A
1009-8135(2016)03-0126-03
2016-01-21
陳 瓊(1970-),女,重慶忠縣人,重慶市萬州高級技工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