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縣農業(yè)局 郭淑霞
?
柘城縣冬春茬大棚黃瓜栽培新技術
柘城縣農業(yè)局 郭淑霞
(一)施基肥,整地
黃瓜的生育期長短、產量高低、抗病能力強弱與基肥的質量、數(shù)量有重要關系。每667m2應施優(yōu)質粗肥15 000kg,深翻40cm,耙平做壟定植。
(二)定植時期
在11月末至12月初,選晴好天氣開始定植,定植后經過幾個晴好天氣,迅速緩苗,可提高抗逆性。
(三)定植密度
定植密度決定于栽培環(huán)境和葉面積指數(shù)。冬春茬黃瓜生產,由于很長一段時間在光照較弱、地溫偏低的情況下,因此,應適當縮小密度。如果溫室空間較大,再張掛反光幕,光照條件較好時,可適當加大密度。一般的日光棚面積為350m2,理論密度為3 636株。為了充分利用營養(yǎng)面積,我們還采取了擴大行距,縮小株距,大行間套種小白菜、香菜等速生蔬菜,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四)定植方法
在耙平的地面上按50cm交替劃線,在線上開成南北溝,按25cm左右株距定植,往定植溝里澆水1.5kg/株左右。定植水下滲后再培1次壟,把苗垛埋入土中1~2cm,整平壟臺,用地膜覆蓋50cm 行距的兩壟,從北向南覆蓋,南北兩端埋入土中,在每株黃瓜處用刀片開口引出黃瓜苗。
(五)定植后的管理
從11月末至12月初定植的冬春茬黃瓜,經過幼苗期、初花期、結果期到拉秧,歷時7個多月,經過不同季節(jié)的氣候變化,能否取得高產量,關鍵在于控制溫、光、水、肥、氣等條件。調節(jié)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平衡,防治病蟲害,其中最關鍵的技術措施是變溫管理。
1.緩苗期密切保溫。定植后盡量提高溫度,特別是地溫達到15℃,才能促進新根生長,有利緩苗。一般不需放風,但是張掛反光幕時,由于靠近反光幕光照強、溫度高,黃瓜葉片蒸騰量大,容易萎蔫,可適當放頂風,控制氣溫不超過35℃。
2.初花期促根控秧。3~4片葉定植的黃瓜,緩苗后幼苗期尚未結束,5片葉的莖蔓開始伸長但不能直立生長時才標志著幼苗期結束,需設立支架使其攀沿生長。株高1m左右,第1條黃瓜已經坐果,就進入初花期。在此期間,花芽繼續(xù)形成,花數(shù)不斷增加,管理目標是建立一個有生產能力的同化體系,既要使植株生長健壯,又要形成較多雌花,提高節(jié)成性能。因此,一旦進入果實生長期,根系分配到的有機營養(yǎng)就越來越少。所以,定植緩苗后應以促根壯秧為中心,盡量控制地上部分生長,促進根系發(fā)育。方法是加大晝夜溫差,進行變溫管理,嚴格控制水分。白天超過30℃由頂部放風,20℃左右閉風,午后氣溫降至15℃覆蓋草苫,覆蓋后室溫回升2~3℃,前半夜保持15℃,后半夜11~13℃,早晨揭苫前為10℃,不低于8℃。
3.立支架。我們在柘城縣的12個鄉(xiāng)鎮(zhèn)推廣了撕裂膜吊蔓法,不但省事、效果好,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一)灌水和追肥
冬春茬黃瓜除了定植水不充足,在發(fā)現(xiàn)干旱外,一般在根瓜坐住以前不澆水,根瓜長達10cm時開始澆水。
瓜條的長大是靠細胞體積的增加,體積的增加是靠葉片提供碳水化合物,靠根系提供水分和養(yǎng)分,所以向土壤中追肥灌水是必要的。澆水方法:把壟端地膜揭開暗溝灌水,同時每667m2追施硫銨10kg,溶化后隨水灌入溝內。為了防止室內濕度過大,最好用管道灌水,灌水后把地膜蓋嚴并加強放風。
(二)變溫管理
變溫管理是延長生育期的重要措施,黃瓜在午前光合作用比較旺盛,前半夜是向各器官輸送養(yǎng)分的最佳時間,后半夜是呼吸消耗的時間,所以早晨太陽升起后應盡快見到陽光,以提高室內氣溫,補充CO2,促進光合作用。午后隨著光合作用的減弱,應減少呼吸消耗,適當降低溫度,前半夜控制適宜的光合產物運轉溫度,后半夜降低溫度,減少消耗,這對植株的生育是有利的。具體做法:晴天盡量早揭苫,清潔薄膜層面,使室溫盡快上升,超過30℃再放風,午后1時溫度降至25℃,3時溫度降至20℃再覆蓋草苫。這樣的變溫管理能使白天形成的光合產物有效用于黃瓜生育以及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平衡,可提高抗逆性、減少病害發(fā)生。
日光溫室冬春茬黃瓜在水肥充足的情況下,容易發(fā)生側枝,不但白白消耗養(yǎng)分,還影響光照,容易引起徒長,所以見到側枝應及時摘除。冬春茬黃瓜采收期間,不能摘心,要任其生長,龍頭接近棚面進行落蔓,落蔓前打掉下部老葉。
一株黃瓜有幼齡葉、壯齡葉和老齡葉。幼齡葉光合作用弱,呼吸旺盛,葉綠體不完全,靠壯齡葉提供養(yǎng)分。壯齡葉也叫功能葉,呼吸消耗低,功能完善的葉綠體增加,但是達到壯齡后光合能力就下降。老齡葉不斷被生活力強的葉片代替,由于本身制造的養(yǎng)分不夠消耗,倒靠壯齡葉提供養(yǎng)分,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應該摘除以減少壯齡葉的負擔,又有利于通風透光,減少病害發(fā)生。
日光溫室冬季放風時間短,CO2不容易補充,揭苫后,隨光照加強、溫度升高,CO2的濃度很快下降,對光合作用是不利的。傳統(tǒng)的方法是靠增施有機肥,由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產生CO2,但效果不好。為此,我們采用簡易的CO2補施法可取得一定成效。具體做法:在走道內放一根長20cm、直徑8~10cm的塑料管,管內裝入工業(yè)硫酸加上2倍的水,放入150~200g碳酸氫銨,每天放風前進行,30m2設1個管,可使CO2濃度達到1 000mg/kg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