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語文教師的課程意識已經有了顯著的增強,但靜觀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又以另一種方式出現:貪多求全、顧此失彼、眼花繚亂,看似豐腴實則無效。是面面俱到還是有效整合,是囿于單篇還是“比學”多篇?本文試圖在語文核心內容的甄選、文體特色目標的夯實、言語實踐運用的整合,以及同一主題的比讀、同一作者表達的聚焦、同一文體的方法遷移上給出一些整合策略,力求讓閱讀教學達成有效。
一、不破不立,在整合中有效取舍
一篇語文教材,訓練元素豐富,語用信息眾多,如果缺乏系統的研讀和總體的關照,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學必將平均用力、喪失核心。不破不立,只有跳出“面面俱到”的窠臼,依據學情、文體和目標,對教材進行大膽重組,來一點動態(tài)生成的立體整合,善施“取舍點化”之功,方得“整合重構”之妙。
策略一:大膽取舍,選點突破
閱讀教學更該關注的不是文本的顯性內容,而應是范例的學用價值。智慧的教師應習得一種宏觀的視野,以“一覽眾山小”的總構心態(tài),聚焦文本核心內容,放大文本言意價值,大膽取舍,聚焦核心。同時還要學會“抓大放小”的策略,挖掘言語智慧點,選準最佳訓練處,引導學生在言語的密林中穿行,讓言語智慧在字里行間彰顯、可感、適用。比如,蘇教版第十一冊《姥姥的剪紙》一課,文章語言樸素鮮活,形神兼?zhèn)?,是一篇適合“細嚼慢咽”的好案例,更是自主閱讀訓練,品味語言魅力的好教材。貶詞褒用、正側面描寫、排比句式、對稱手法、巧妙修辭、凝練字詞,精美的語言處處可尋,讓文本成了絕佳的語言范例。對于這樣一篇抒情散文,若以水平鋪陳的節(jié)奏推進,以各個訓練點逐一品讀的方式進行教學,一來課時會大大增加,二來平均用力的方式也會讓教學少了許多趣味與期待。此時,取舍與選點變得尤為重要。一種思路就是根據年段特點,抓住“貶詞褒用”這一語言特色,將教學重心聚焦到“調皮蛋”“耍賴”“刁難”等關鍵詞,體會特殊語言現象的表情達意功能,體會作者用詞的神妙。并相機拓展遷移到文中其他語言形式,讓學生自主發(fā)現其他語言的精妙之處并嘗試運用。這是一條由點及面的語言習得之路,遵循的是“大膽取舍、巧妙選點”的閱讀教學整合策略,運用得法,將取得不錯的品讀效果。
策略二:凸顯文體,夯實目標
具備了“文體意識”,我們的目標才能夠站在一個全新的“學用高度”上去設置。對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同的文體,我們要遵循其文體自身特點,采取相應的學習策略。從文體出發(fā),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品悟特定的語言,領會文體的表達技巧,欣賞作者的語言藝術,這才是課程意識觀照下的閱讀走向?!洞L》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優(yōu)秀短篇小說。很多老師在執(zhí)教這一文學經典時,大量采用視頻、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大量文字過度渲染船長的高大形象,體會其思想的崇高和人格的偉大,但這樣的教學依然指向的是內容與情感。作為一篇小說文體,關注 “典型環(huán)境、人物和情節(jié)”這三要素,將“抓住船長的三次命令,通過對比、變換、聯系上下文等形式,體會語言特色,感受人物形象”和“關注小說文體特點,體會短句語言特色,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引領學生有層次、個性化地解讀人物的語言、行動,在品讀文字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作為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進行貫穿,這樣的目標設計,就是在關注文體、關注寫法、關注語言形式三個層面,引導學生去體會“語言的魅力”。目標簡明,課堂才容易高效。
策略三:動態(tài)整合,一線串珠
閱讀教學的文本一般都是以線性的方式呈現,因此,逐句逐段地講解、品讀與感悟是比較簡便易行的方式,但這種模式的弊端卻顯而易見——教學指向內容,目標低效單一。我們的語文教師要具備一種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意識,要努力將文本內容轉化為看得見的核心學習內容,要以動態(tài)整合的意識,抓點拎線,以點帶面,形成語言實踐運用的立體板塊。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師恩難忘》一課,可學習的內容很多,究竟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對此我們也可以采取“動態(tài)整合、一線串珠”的策略——“整合”品讀三處句子,體會人物形象;有效“串接”兩種寫法,習得表達方式。依據單元目標和文本特點,我們可以以體會人物形象為主線,整合三處核心內容:一是田老師“先念、后講、再編,娓娓動聽教小詩”一處,二是“我”聽得“入迷、發(fā)呆”一處,三是“四年上千個故事如春雨點點”一處,這三處語句分別從教者、聽者和概述三個角度凸顯出田老師的形象。此三句品讀到位了,田老師的“教學有法、技藝高超”的形象就不難感悟。至于“田老師講故事”的內容和前后銜接的句段,讓學生自讀之后進行漫談、遷移,由學生自由選點去品人物、悟形象,完全不必一一對應,個個到位。其他教材內容不在“形象體會”這條主線上,我們完全可以進行先期的剝離與取舍。之后,我們就可以將更多的教學時間放在言語形式的體會上,可以抓住前兩個重點句子,在對比中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抓住詳寫的“入學的第一個故事”和第七段中“上千個故事”對比,體會“典型事例+概括敘述”的表現方法。這樣“一線串珠”之下的內容聚焦和動態(tài)整合,會讓教學更有效率。
二、創(chuàng)新重組,在聯系比較中遷移運用
常態(tài)教學中,不少教師雖已有了顯著的單元整體教學意識,但由于同單元文體類型及語言風格的差異,課堂上“單篇推進”還是主要的教材處理模式。每篇必講,“精耕細作”,不分主次,平均用力;相似訓練點的橫向重復,大同小異的教學結構,讓單篇式教學縱深度不夠,系統性、整體性和連續(xù)性相對欠缺,學生語文能力的習得與轉化不夠順暢。因此,在現有語文教材單元編排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增補聯系、同類比讀、群文閱讀、課內外遷移等方法,破解教材編排難題,這考驗的將是教師們課程設計與教材整合的智慧。
策略一:同一主題,多重比讀
基于教材編排的體系,打破現有單元之間的固有限定,將文體特色、語言風格、段篇結構等相類似的文本或主題有意識地組合在一起,或者精讀一篇帶出一篇,或者同類型語段遷移比讀,或者多篇文章對比呈現習得方法,實現教材的動態(tài)整合與語用銜接?!翱v橫聯系,多重比讀”讓文本在重組后展現出更精當的語用價值。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古詩兩首》的教學,一位老師就很好地實踐了“多重比讀”的策略。這一課以“讀書”為主題,分別選了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和朱熹的《觀書有感》,以這兩首“宋詩”為話題,四十分鐘的教學時間里,該老師進行了五重比讀:一讀比唐宋詩內容與風格,二讀比宋詩節(jié)奏與韻味,三讀比較兩首宋詩說理文式,四讀拓展多首宋詩,發(fā)現說理詩特點,五讀鏈接四首唐宋詩,體會唐詩重“情”、宋詩重“理”的異同。整堂課,容量大,層次豐,拓展多,學用巧。以五重比較為核心架構,以兩首詩中關于讀書的重點句為品讀切入點,循著“自主釋義—提煉詩理—聯系事例—拓展運用”的思路,粗線條地提煉詩意和詩理之后,重點進行多重聯系與多維運用。其聯系與運用輻射之廣,勾連之多,遷移之深,有效達成了“會讀會學,活學活用”的目標,較好地架設了語言積累到融通運用的橋梁,體現了開合有度、注重遷移的教材整合思路。
策略二:同一作者,聚焦表達
打破教材編排體系,創(chuàng)造性整合教材的另一個視角可以聚焦到同一作者。學習李清照的《如夢令》,可以拓展學習詞人其他詞作《武陵春》《聲聲慢》,既體會詞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際,更感受詞人前后半生詞風的迥然變化。同時還可以將詞人前后半生創(chuàng)作的兩首《如夢令》作對比呈現,一方面可以體會同一詞牌的內在特點,另一方面還可以感受身世對詞人創(chuàng)作產生的巨大影響。這種“同一作者,聚焦表達”的策略可以讓語言技巧的體會與習得更加清晰、立體。
策略三:同一文體,遷移方法
“方法的遷移和運用”是語文能力提升的基礎,借助同一文體,開展群文閱讀,將有利于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落實方法的習得。比如,非連續(xù)性文本說明書的群文閱讀就是一例。教學中,教師選取《養(yǎng)陰清肺丸說明書》和《新一代電子紫砂湯煲使用說明書》兩個材料,借助變換角色復述、實際操作表演等方式,引導學生看懂說明書,通過不同形式、有針對性地讀,讓學生提取、梳理、整合有效信息,對比藥品說明書和產品說明書,找到兩類說明書的共同結構特征及風格特征,然后在嘗試創(chuàng)新寫作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習藥物說明書的表達方式,借助范文創(chuàng)新寫作。通過同一文體的群文閱讀,遷移了方法,習得了一些實用的閱讀策略。
陳泉堂《船長》教學片段實錄及簡析:
1.文體入手,直指核心
師:《船長》是一篇小說,作者雨果在短短的文字里,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形象,他就是——
生:哈爾威。
師:這位哈爾威船長,得到了雨果這樣的評價——(出示最后一段)
(師指名讀。)
師:這是多么高的評價呀,對于這樣一位英雄,雨果沒有用幾十萬字為他樹碑立傳,而只是記敘了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分鐘,以及那段時間里他下達的三道重要命令。
2.聚焦命令,批注發(fā)現
師:默讀全文,找出船長下達的幾道命令,看看哪道命令給你留下了特別的印象?反復揣摩,寫上批注。
預設:第一道命令
(出示:“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師:這條命令非常重要,什么情況下下達的?
生:在船剛遇危險時。
師:是呀,在沉沉的夜霧中,只聽一聲巨響,所有的乘客從睡夢中驚醒,那是怎樣的場景??!一起來看看。
(出示:“頃刻間,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著身子,奔跑著,呼喊著,哭泣著,海水猛烈地涌進船艙?!保?/p>
(生齊讀。)
師:老師帶來了一段相類似的混亂場景,大家對照一下。(放剪輯的海難視頻)這樣的場面,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3.關注句式,感受緊急
師:你看,這短短的四十二個字,卻字字讓人驚心。你發(fā)現沒有?這里的句子都特別——短。(板書:短句)目的是什么?
生:體現當時情況的緊急。(板書:緊張急促)
師(指板書小結):像這樣慌亂、緊張的場合就適合用短句表達。誰來讀一讀,讀出慌亂、急促!
(師指名讀。)
師:越到后面越是慌亂、急促,讓人透不過氣來。一起讀。
生:齊讀。
師:這道命令,船長是怎么說出來的?
生:吼。
師:為什么要用吼?
生:情況急,吼更能發(fā)揮作用。
師:那誰來大聲地吼出這道命令?(指名讀)(齊讀)
4.調整順序,體會鎮(zhèn)定
師:我們再看這道命令,老師把四句話的順序變一變,你們上下句對比讀一讀,看看打亂次序行不行?(上句為調整順序的句子,下句為原句。)
生:不行。
師:為什么?你從中發(fā)現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這道命令分為四個部分:先是組織工作,接著安排救險工具,然后是逃生順序,最后是表明船長自己的決心。我認為不能亂。
師:是的,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船上人慌亂了,船長卻通過這道命令傳達了什么?
生:鎮(zhèn)定、冷靜。
師:大家讀出這份鎮(zhèn)定。(齊讀)
師小結學法:剛才我們緊抓第一道命令,聯系環(huán)境,感悟形象,學習表達,我們用這樣的方法繼續(xù)交流學習。
5.變換對話,體會情境
師:還有哪道命令讓你印象深刻?
(出示第二道命令:“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師:災難面前,弱小的女人總是最需要保護的。這道命令看似很無情,卻非常重要。命令下達時,情況怎樣?
生:亂得不可開交。(讀句子)
師:命令下達后,情況又怎樣?
生:井然有序。
師:救援工作由一開始亂得不可開交,到現在變得井然有序,僅僅是因為一把手槍嗎?
生:不是,因為船長和船員有一段對話。(板書:對話)
師(出示兩段對話:一段為原文,一段為改動的):把原文改成后面這樣行不行?
生1:不行,改過的話一點也不急促,顯得不著急。
生2:后面的話太拖沓、不干脆。(板書:符合情境)
師:是的,人物的對話要和情境相符,情況緊急,我們再讀讀原文,從這段簡短有力的對話中,你還能讀出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1:我讀出了當時情況的緊急。
生2:我讀出了船長的鎮(zhèn)定。
師:如果這時候你就是船上的一名乘客,聽到了這段對話,你還會像剛才那樣慌亂嗎?還會不顧一切地擠上小艇嗎?
生:對乘客來說,船長的話就是定心丸。
師:是的,現在看來,后來救援工作開展得井然有序,不僅僅是因為奧克勒大副手中的那把手槍,還有這段給人信心與力量的對話!
6.學習第三道命令(略)
簡析:
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和低、中段應該有明顯的不同,它需要更多的“聚焦”與“取舍”。語用點遍地都是,但選擇哪些體現了我們的取舍之道和聚焦之功。
一、關注文體,聚焦核心——讓語文教學走向“清簡”
語文閱讀教學要有宏觀的課程意識,這種意識的培養(yǎng)首先要從關注文體開始。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船長》一課,是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體裁的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三要素:環(huán)境、人物和情節(jié)。因此,開課由“文體入手,直指核心”,引導學生將目光投射到哈爾威船長這個英雄形象上,符合學生閱讀小說的定位。由聚焦形象,到引出評價,再到拎出三道命令,學生邊寫批注,邊談感受,邊學語言,邊悟形象。教學就是在對哈爾威船長“三道命令”的縱線梳理中,前引后續(xù),上鉤下連,費時不多,主線卻更加凸顯。一方面,通過聯系上下文,找到命令下達時的環(huán)境描寫,通過相關視頻烘托、特定情境演繹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心中的感受,感受當時情況的緊急。另一方面,將特寫的環(huán)境與船長下達的命令進行對照比讀,體會船長下達每道命令時的冷靜、沉著、果敢與智慧。人物形象也在典型環(huán)境的襯托下更加豐滿。老師清晰地梳理完“三道命令”之后,還可趁熱打鐵,讓學生站在全文的角度體會“一件事寫盡一生”的典型事例描寫方法,感受情節(jié)推進的魅力。這樣,既關注了文體,又悟得了形象,既亮化了主線,又指向了核心,教學自然清簡高效。
二、關注語言,聚焦表達——讓語文教學情美共生
雨果的小說,處處充滿語言的魅力。教學《船長》一課,除了要引領學生破解小說文體的密碼,還要在特色語言的關注與聚焦中,習得語言的技巧。比如,環(huán)境描寫的幾處句子,在言語形式上,以短句為主,節(jié)奏緊湊,似馬蹄,如戰(zhàn)鼓,讀來令人產生強烈的沖擊與震撼。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句式的特點,并采用視頻創(chuàng)境、換詞換序等方法,讓學生通過聯系、比較,在掂量玩味中體會文本語言的妙處,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
這種短句的特色還體現在文中那段船長與船員的 “電報式”對話中,這段對話簡短、有力,各句分行呈現,且沒有提示語,猶如電報員“答答”敲擊發(fā)出的聲音,這樣的語言節(jié)奏,將海難中的那種緊張到窒息的場景和氛圍凸顯了出來。為了充分發(fā)揮這處“特色語言”“例子”的功能,教學中,我采用了“前后環(huán)境串接”“添加變換對話”“角色互換體驗”等方式,引導學生反復比較、感受、咀嚼。開合的設計,深入的揣摩,學生不僅體會到了情況的緊急萬分、船長的鎮(zhèn)定自若、船員的訓練有素,而且感受到了雨果語言表達的貼切與傳神。同時還讓學生懂得了只有將語言形式與特寫內容高度契合,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語言的魅力與藝術的情感才會和諧共生。
合理取舍,串接核心,關注文體,聚焦表達,引領學生在語言的密林中暢快穿行,去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呼吸,去體味文字的芳香與魅力,這樣的語文才更有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