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
從稱多縣歇武鄉(xiāng)到結(jié)古鎮(zhèn)約50公里的路程,被稱為玉樹高原的“綠色長廊”,綠樹蔥蘢,青稞碧綠,遠山含翠,溪流輕繞。一路走來,九曲十八彎的溪流總在我的視線左右,像是舞動在山谷中的綢帶閃著粼粼波光,唱著歡樂的歌,順著峽谷滔滔奔流。
穿行在綠色長廊中,人的心情如天上的白云般悠然明快。茫茫草原被拋在了身后,代之而來的是靜謐的田園風光,連色調(diào)都變得豐富多彩:碧綠的叢林、多彩的原野,一排排架在木桿上晾曬的青稞,半山上幽靜的民居,偶爾走過的荷著農(nóng)具的村民,不時傳來的犬吠聲,幾只身形嬌小的山羊……
正當我打開車窗,貪婪地呼吸著山野新鮮清涼的空氣時,忽見前方高高聳立著一座紀念碑,原來,我已進入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地帶了。
腳下,著名的通天河洶涌奔流,巨浪滔天。通天河,是長江流經(jīng)玉樹地段的名稱,全長800公里。在《西游記》中,是這樣描述通天河的:“師徒方登岸整理,忽又一陣狂風,天色昏暗,雷煙俱作,走石飛沙。但見那:一陣風,乾坤播蕩;一聲雷,振動山川。一個閃,鉆云飛火;一天霧,大地遮漫。風氣呼號,雷聲激烈……那風攪得個通天河波浪翻騰,那雷振得個通天河魚龍喪膽,那閃照得個通天河徹底光明,那霧蓋得個通天河岸崖昏慘?!?/p>
此刻,走在通天河的大橋上,素來怕水的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敢俯視。正值洪水季節(jié),前夜一場大雨使得河水暴漲。遙望前方,峽谷之中巨浪排空,狂奔而來,腳下的河水,激浪滾滾,深不可測,卷起巨大的漩渦和白浪,互相碰擊著、翻滾著,發(fā)出訇然的巨響,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前奔流,一時間地動山搖,令人頭暈目眩,兩腿酸軟。
當年唐僧師徒從西天取經(jīng)返回時,在通天河經(jīng)歷了最后一難:被老黿傾入河中,隨身攜帶的經(jīng)書也被河水打濕。那白凈文弱、細皮嫩肉的唐僧,想來比我此番走過通天河時更驚懼百倍,倒是令人佩服。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玉樹草原水草豐美,牛羊遍野,凡人的幸福生活就連天神見了也嫉妒。他派一頭神牛下凡,并令它三天之內(nèi)啃光牧草、踏平青山。誰知,神牛下凡后被康巴人的熱情和善良所感動,不僅違背了天神的命令,還替人類犁地耕田。天神怒降天火,玉樹災難臨頭。于是,神牛奮不顧身噴出潔白的奶水澆滅天火,自己卻被天神降罪變成了石頭。從此,草原上矗立起一座神山,神山中流出清澈的泉水,這就是通天河來源的傳說。
玉樹素有牦牛之鄉(xiāng)的美名。誠然,無論何時,走在玉樹的荒野或草原、山巔或深谷,都能夠見到這種外形粗獷、桀驁不馴的動物。它們有著長長的披毛、粗大的犄角,奔跑起來四蹄騰飛,撼天動地。然而,這種被稱為高原之舟的動物,卻和玉樹著名的藏獒一樣,是人們最忠實溫馴的朋友。
在苯教的傳說中,許多山神最初的形象都是牦牛,這為后來的藏傳佛教所吸收。傳說蓮花生初到藏地降伏了白牦牛神,使其成為藏傳佛教的護法神。藏族人將白牦牛視為吉祥的象征,奉為神牛。牦牛幫助人們馱運農(nóng)具帳房,搬家轉(zhuǎn)場,為人們提供新鮮的肉食和牛奶,毛皮被人類用來御寒取暖,編制帳房,就連牛糞也是上好的燃料。它既是藏地人們的生產(chǎn)資料也是物質(zhì)財富,還是人們供奉敬仰的對象,成為藏族文化最深入人心的象征。
在神山之巔、圣湖之畔或江河源頭,常常能看到人們供奉的巨大牛角,這既是對原始圖騰的敬畏,又可鎮(zhèn)妖伏魔,禳災解禍。玉樹人喜愛牦牛,敬惜牦牛,贊頌牦牛堅忍不拔的耐力和不畏酷寒、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僅為自己的牦牛舉行“選美大賽”,向全州乃至全省推廣優(yōu)良畜種,還將民間組建的足球隊命名為玉樹康巴牦牛足球隊。
眼望前方,不遠處的河畔有一棵虬枝蒼勁的古柏,枝葉間纏繞著層層疊疊的經(jīng)幡,樹下一座小亭子,下方立有一塊大石。據(jù)說,那就是唐僧師徒狼狽上岸后,在河畔大石上晾曬打濕經(jīng)書的“曬經(jīng)臺”。經(jīng)歷漫漫歲月的洗禮和風雨的侵蝕,小亭子早已顯得破敗,卻更能激起人們對悠悠歲月的遐思。
下得橋來,方才定下心神,細細打量這唐蕃古道上著名的渡口。通天河兩岸,高山峽谷幽深奇?zhèn)ィ瑢訋n疊嶂,溝壑縱橫,通天河水于那巉巖峭壁之中奪路而出,奔騰咆哮,勢不可擋,果然一處極其險峻的隘口!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在這條西寧通往玉樹、西藏的必經(jīng)之路上,通天河渡口都是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天塹。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孜孜于貨物貿(mào)易的商賈,來往漢藏兩地的使者,手搖經(jīng)筒頂禮膜拜的信眾,為謀生四處流浪的手工業(yè)者,莫不肩挑手提,望河興嘆。
如今,一橋飛架,天塹通途,昔日的艱難險阻,都已成為過去。巍巍大橋代替了昔日的牛皮筏子和木船,猶如壯麗的彩虹飛架在大河兩岸。
第一座通天河大橋的設(shè)計者回憶說,當時因為春天河流湍急,無法作業(yè),大橋的施工是在零下30攝氏度的寒冷環(huán)境下進行的。200多名工人靠撿拾牛糞燒火取暖,糧食不夠了,大伙甚至掏過老鼠窩。修建成的大橋可抗7.5級地震,重80噸的坦克都可以順利通過。即使是在2010年“4·14”玉樹地震時,當?shù)卮蟛糠址课莸顾?,而這座大橋卻只有橋面出現(xiàn)裂痕,由原本的雙向兩車道變?yōu)閱芜叿判?,堅強地維系了生命線的暢通。
如今,往來于大橋上的旅者、行人,每每至此,都要下車駐足在巍然屹立的通天河大橋上,一睹通天河波翻浪涌的雄奇景觀。一邊是大河奔流,咆哮怒吼,一邊是幽谷蒼翠,野花盛開,大自然壯麗瑰偉的畫布上,包羅萬象,無奇不有。
通天河的一側(cè),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紀念碑,碑下的石階前擺放著三塊巨石,上面分別刻著“黃河”、“長江”、“瀾滄江”,在天空的映襯下十分壯觀。碑的上方是一雙張開的手,象征“三江源”的三股水流從指縫間蜿蜒而下,表達了對江河源頭圣水的虔敬和愛惜。
“高原極地,一派風光。水塔天成,源遠流長。三江同根,與斯濫觴。浩森東去,潤澤八方。羽族炫翎,天籟泱泱。蹄類競走,蓊郁蒼茫。自然保護,管育加強。禁獵止伐,水源涵養(yǎng)。萬物競天,瀾安土祥。山川秀美,庇佑家邦。”紀念碑的碑記反復在告訴著人們,保護日益脆弱的三江源,就是保護冰清玉潔的雪山,保護涵養(yǎng)水源的冰川,保護高原上稀缺的綠色,保護豐富多樣的生物,保護平衡運轉(zhuǎn)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中華民族乃至東南亞人民的生存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