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咸豐皇帝死的時候,小皇帝同治尚且年幼,慈安、慈禧倆太后年紀輕輕,又是婦道人家,所以咸豐皇帝事先把身后的政局安排得非常好。他安排了以載垣、端華、肅順為首的八個顧命大臣,將朝廷所有的日常行政事務都交給他們處理,但是皇家也保留了最后的否決權。咸豐皇帝把自己的兩枚璽印分別給了兩個太后:一枚叫御賞印,給了慈安;另一枚叫同道堂印,給了載淳(因載淳年幼,慈禧就順理成章地代理了鈐印之責)。
當時朝廷的公文下發(fā)流程是這樣的:所有要下發(fā)的諭旨最后都要讓太后過目,太后覺得不行就行使否決權;如果覺得沒問題,慈安太后就在諭旨開頭蓋下御賞印,慈禧太后在諭旨末尾蓋下同道堂印。這樣一頭一尾,就算是皇家同意了。
按說這個體制沒有問題,可以照此運行。但是肅順不這樣想,他一直擔心這倆太后要奪他的權,甚至在咸豐皇帝還沒死的時候,他就建議:“你把這倆寡婦留在世上,恐怕對國家不利,你要不要學學漢武帝,行鉤弋之事?”
什么叫鉤弋之事?漢武帝臨死的時候,覺得兒子年幼,他媽媽鉤弋夫人還很年輕,萬一將來勾搭上外面的男人或勾結外臣,那劉家的江山不就完了?所以就把小皇帝的媽媽鉤弋夫人給殺了。
肅順一開始就對慈禧相當顧忌,也想讓咸豐皇帝把慈禧宰了算了,可惜沒能如愿。咸豐皇帝死后,他越來越擔心。
當時有一個叫董元醇的御史,上了一道折子,提議請?zhí)蟪鰜泶购熉犝⑶易尮вH王也加入執(zhí)政隊伍。
這時候肅順如果心里沒什么的話,其實完全不用搭理他。
但是肅順如臨大敵,他擔心這個人萬一挑動了太后們的心思,太后真要垂簾聽政怎么辦?所以他草擬了一道諭旨,用非常嚴厲的言辭批判了董元醇,然后拿到太后那兒蓋章。
但兩宮太后拒絕蓋章,她們覺得在沒有回北京之前就把這樣的矛盾暴露出來,沒有必要。這道折子就不要發(fā)了,按照當時的術語,叫“淹了”或者“留中不發(fā)”。肅順當然不干了,他的兄長、另外一個顧命大臣端華,就跑到太后那兒去吵,聲震屋宇,把小皇帝都給嚇哭了,還尿了。即便如此,兩宮太后依然堅持不能發(fā)。于是八位顧命大臣就“罷職擱車”,意思是如果你們不發(fā)這道諭旨,我們就罷工,愛咋咋地。
太后們一看,也沒辦法,只好同意了。但問題是,這個梁子就此結下了。
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哥哥死了,作為弟弟,于情于理,恭親王奕訢都該到避暑山莊去奔喪??墒前舜箢櫭蟪继貏e緊張,擔心他和兩宮太后串通密謀,一直不讓他們見面。后來據(jù)溥儀講,當時恭親王奕訢扮成薩滿(巫師),見了兩宮太后,密謀如何把這八個人干掉。所以,在兩宮太后扶著咸豐皇帝的靈柩回京的路上,奕訢就派兵把八大臣給抓了。
回到北京之后,兩宮太后當著所有大臣的面一通大哭,聲淚俱下地說:“我們孤兒寡母,受了這幫奸賊的逼迫,大家說應該怎么辦?”大家都說殺了他們,于是,慈禧太后就把這幫人給殺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個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肅順也是作死。因為肅順這個人是一位能臣,他經(jīng)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旗人都是渾蛋,一定要重用漢人。像曾國藩這種人,一定要重用?!庇幸淮蜗特S皇帝要殺左宗棠,肅順還設法營救,可見他是一個明白人。
明白人為什么會犯下這樣的大錯呢?很簡單,不會就事論事。他總是在想,別人會怎么看我?兩宮太后會不會奪我的權?如果要奪我的權,我應該怎么防范?說白了,就是他想多了。
想得多,他的行為就會變形;行為一變形,對方心里就會結疙瘩;對方心里結了疙瘩,對方的行為也會變形,最后雙方自然而然就產(chǎn)生了沖突。
如果肅順能夠學學曾國藩就好了,“結硬寨,打呆仗”,遇到任何事先不管周邊的因素,而是看這事該怎么處理。董元醇上折子不對,把他駁了就完了,跟太后較什么勁呢?恭親王跑來奔喪,就讓他見太后,你攔什么呢?正是因為肅順在防范別人的時候,自己掉到了一個大坑里,最后才會身家性命不保。
其實,我們普通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也經(jīng)常會犯這樣的錯誤。還記得俄國作家契訶夫寫的那篇著名的小說《小公務員之死》嗎?主人公是怎么死的?被將軍嚇死的。將軍真要處理他嗎?沒有。他不就是在戲院看戲的時候,把唾沫星子濺到了將軍的光頭上嗎?他老是擔心將軍要對他怎么樣,最后把自己活活嚇死了。這就是一種糾結。
還有另外一種糾結:為了防范別人而做出過度的反應。《呂氏春秋》里面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越王有四個兒子,有個奸臣要陷害他們,說這個兒子要造反,那個兒子要造反。越王先殺了一個,又殺了一個,然后再殺了一個。等到奸臣想要陷害第四個兒子的時候,越王已經(jīng)不信了,自己只剩下這一個兒子了,他還能造反嗎?但是越王沒想到,他的兒子不這么想。他的兒子想,奸臣一慫恿,你就把我的三個哥哥砍了,這個時候我還能保得住命嗎?最后真的造反,把越王給殺了。越王臨死的時候后悔萬分,早知道把這最小的兒子也殺了。
這就是人際關系當中的互動博弈,當你總在防范別人會怎么樣的時候,你的行為、你的判斷就會產(chǎn)生錯誤。